《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 |
1课时 |
|||
教材分析 |
《液体的压强》是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固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支点。本节主体内容由“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组成,通过学生对“液体压强的特点”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理论上用“模型法”推导出“液体压强的大小”,符合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连通器”的应用跟社会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符合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
|||||
学生分析 |
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很浓厚,特别是对物理实验是“情有独钟”,本节的探究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取,适宜学生探究;但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往往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对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还不甚明了,要加强引导。 |
|||||
目 标 要 求 |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液体的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
||||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
|||||
内容分析 |
重点 |
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 |
||||
难点 |
利用物理模型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式。 |
|||||
关键 |
探究方法的引导。 |
|||||
教法与学法 |
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模型法。 |
|||||
教具与学具 |
多媒体课件、一端扎有橡皮膜的大试管、一次性打火机4只、约10厘米长的细铁丝15段、蜡烛5根(分成15段)、一次性塑料杯15只、塑料水槽(或用塑料脸盆代替)15只、装水的小烧杯16只、大烧杯30只(15只装水、15只装盐水)、压强计16只、连通器1只。 |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达成目标及说明 |
|||
引入课题 |
1、多媒体放映:潜水艇工作场景。
2、旁白:我国的潜艇是世界一流的,它们默默地守护着我国辽阔的海疆。
3、潜水艇为什么要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作?
4、提问:游泳的同学在潜水时有何感受? |
学生思考并交流 |
1、培养爱国情操。
2、激发爱国热情。
3、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4、学生猜想各异,但可有意向“液体有压强”引导,不必否定其它可能。
5、深海带鱼学生少见,故不提及。 |
|||
液体 |
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 |
1、提问:液体对器底有压强?
2、演示:往蒙有橡皮膜的试管里倒水。
3、演示:用针扎破橡皮膜看到水向下流。
4、收集各组讨论意见,得出初步结论。 |
1、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并思考讨论。
2、观察水流方向,并思考原因。 |
1、认识判断物理规律可用不同的显示方法。
2、认识物理量的渐变,从而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3、说明:容器中有水流出的地方有压强,为下面实验的开展打基础。 |
||
液体对容器壁有压强 |
1、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很快在塑料杯上打上又细又圆的孔?
2、提问:你能否利用手中的器材证明液体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3、师生对问题进行初步评价。 |
1、小组讨论并动手操作探寻打孔的方法。
2、学生实验探究,老师提问并观察思考讨论,为什么水能从侧壁喷出且远近不同? |
1、打孔实验虽小,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3、教师演示的水流较细;后面学生看不见,改进后很明了直观。
4、打孔时要提示用烧热的铁丝烙。
5、侧壁有孔的玻璃管实验室里几乎没有,就地取材来替代也是一个好办法。 |
|||
液体内部有压强 |
1、简介演示压强计。
2、提问:液体对容器底、侧壁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压强吗?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3、巡察指导学生实验
4、板书分析论证后形成的结论。
5、提问:大家能用自己提出结论解释水从塑料杯中喷出时远近为什么不同吗? |
桌上有两杯等高的液体,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让探头处在任一杯液体中,观察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2、保持探头在液体中深度不变,改变探头方向,压强是否相等?
3、增大探头在上述液体中的深度,看看液体内部压强是否改变如何?
4、保持夹子的位置不变(深度不变),将探头放入另一杯液体中,看看压强是否改变?同时思考:都是无色液体为什么压强不同呀?
5、学生用手指蘸取任一杯中液体放嘴里尝尝,就会恍然大悟。 |
1、学习简单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
2、鼓励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解的探究精神。
4、深度不变来改变探头方向时,发现各次高度差的格数略有不同,探头朝上朝下就有1—2格的差别,这是压强计设计的不足,可借助刻度尺来控制深度相同;
5、不事先说明两杯液体的密度,就是为了加深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又明白了一种鉴别物质的方法。 |
|||
液体 |
1、提问:液体在某一深度的压强有多大?
2、画出模型,引导学生推导。
3、公式说明并强调。
4、出示例题,指导演练。 |
1、学生推导公式。
2、计算例题,巩固公式。 |
1、以模型简化分析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能力。
2、从理论上更坚定了科学探究的正确性。 |
|||
连通器 |
1、演示:介绍连通器并往连通器中注入红色的水。
2、提问:各容器中液面是相平的吗?
3、将连通器靠近黑板后并引导学生观察水面找学生画出各液面所在黑板上的位置,连线。
4、倾斜连通器,也在黑板上描出液面所在点,连线。
5、得出结论:各容器中液面相平。
6、课件展示:船闸的原理图和工作过程。 |
1、观察连通器中各液面,并在黑板上对应划出各液面所在点,然后连线。
2、改变连通器位置后,再在黑板上描出各液所在点,并连线。
3、共同讨论连线后能说明问题。
4、观看船过葛洲坝坝及船闸工作原理的视频。 |
1、从物理走向社会正是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
2、各液面是否相平很难观察,特别是在连通器倾斜的情况下,因此改进实验方法可减少视差带来的误差,从而使结论更科学,认识科学的严密性。
3、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
板书设计 |
|
|||||
课堂小结 |
1、本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3、你还有什么疑问? |
|||||
课外作业 |
观察我们身边的护河大堤,研究:
1、堤坝为什么要修成下宽上窄?
2、在沿河面为什么要种树?
3、为什么大堤迎水面坡度缓,背水面坡度陡?
4、管涌是怎么回事,如何排除?
5、万一发生溃堤事故,该如何自救? |
|||||
教学反思 |
本节紧张有序的教学,突破了“液体压强特点”的重点,达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特别是对探究方法的改进、实验手段的创新,是本节课的亮点。如:看似与主题无关的,在一次性塑料杯上的“烙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又如: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的实验设计,就是控制变量与物质鉴别的“经典”之作;再如:“连通器中各液面相平”,是很容易看出来的,而要描点、连线后才能发现,就很有创意。 |
|||||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