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下册 -> 传染病和免疫 -> 正文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课堂实录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5-6 21:26:48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对传染病的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传染病是怎样流行的却不甚了解,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中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预防的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预防观点。通过收集和查找资料,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预防传染病,从而增进人体健康。

教学重点和难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预防的措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课件

2.收集各种传染病的相关的资料

学生准备

收集各种传染病的相关的资料(特别提出收集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注重体现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关心、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情,亲自去体会,亲自去感受,从而建构知识体系。

课堂实录

讲课教师:张玉宏

学    校:锦州市第四中学

班    级:八年十班

时    间:2005年6月

师:同学们,虽然事隔两年,我们仍然不会忘记发生在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2003年3月6日北京接报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直到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撤消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将北京从“非典”疫区的名单中删除。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非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恐慌还历历在目。经历“非典”这场灾难之后,使我们对传染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传染病,为什么传染病就能造成流行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传染病的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收获。哪位同学能结合非典说一说传染病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大家还记得“非典”时期每天新闻联播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报告吧!传染病能传染给别人。

师:正确。那么,“非典”患者把什么传染给了别人,才使人患病的呢?“非典”的“元凶”是什么?

生:我后来知道是果子狸,果子狸是SARS病毒的主要载体。是因为人吃了果子狸,才会感染的。

生:是SARS病毒。

生:是一种冠状病毒。

师:补充得很好,像SARS病毒这样的能引起人患病的生物叫病原体。你们还知道其他使人致病的病原体吗?

[学生根据教材上第68页的疾病名称及查找的其他资料回答]

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

生: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

生:不仅病毒可以使人患病,痢疾杆菌可以使人患痢疾。

生: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造成的。

生:俗称“大肚子病”元凶是恶毒的血吸虫

……

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看来你们做了认真的准备。下面我们把这些病原体按形态结构主要分哪几类呢?

生:我认为可以这样分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属于病毒;结核杆菌、痢疾杆菌属于细菌;血吸虫、蛲虫是寄生虫。

[结合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增加感性认识]

师:大家总结得真好!正如同学们说的依据发病原因将传染病分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师点击课件展示出来)

[学生判断教材第68页所列的疾病是不是传染病?属于哪一类传染病]

师:(展示放大的SARS病毒课件)那么,“非典”是怎样流行的呢?假如甲感染了SARS病毒,和甲接触的乙也得了“非典”。和甲接触的丙未患病。乙为什么会患“非典”?丙为什么未患病呢?

生:甲传染的。甲把SARS病毒传给了乙。乙比丙容易患病。

师:对,那么我们可以把甲叫做传染源,乙叫易感人群。什么是传染源?

生: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叫传染源。

师:只有人能散播病原体吗?

生:我知道被狗咬容易得狂犬病。

生:吃了老鼠碰过的东西可能会患鼠疫。

师:知道得还真不少,所以动物也可以是传染源。

生:哦,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师:甲散播的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给乙。除了这种传播途径,其他传染病靠什么传播呢?

[出示课件:几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师:我们男女同学来一个记忆力大比拼。

师:现在咱们清楚了吧,必须具备哪三个基本环节乙才会被传染上“非典”呢?

生: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师: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那么我们如何预防传染病呢?同学们猜一猜应该怎么办呢?回想一下,“非典”时期我们都采取了哪些预防措施呢?

“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

“戴口罩。”

“吃中药预防。”

“喷洒过氧乙酸。”

“经常开窗通风。”

“早、中、晚三次测体温。”

“多参加体育锻炼。”

“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

[师展示课件,将“非典”的预防措施一一列出来]

师:“请同学们们讨论,“非典”时期我们采取的这些预防措施都针对哪一个基本环节的呢?”

学生马上议论起来,我也参加到一些小组讨论中去了。

讨论片段一:

生:早、中、晚三次测体温是保护易感者。

生:不对,测体温是为了早发现,如果有发热的情况及时送医院,以免把病原体散播给别人,是针对传染源的。

生:发热的情况及时送医院,及时治疗,不就是保护易感者吗?

生:保护易感者指的是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

生:哦,还是控制传染源有道理。

……

讨论片段二:

生: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是不是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我看还有点儿像切断传播途径。

生:是保护易感人群。喷洒过氧乙酸。经常开窗,空气流通才是切断传播途径。喷洒过氧乙酸,杀灭病毒,经常开窗,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的病毒,这样使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就能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生:对,还要注意个人卫生,细菌和病毒在痰中存活的时间比在空气中长。不随地吐痰也能切断传播途径。

……

师:请各小组将你们的意见讲给大家听。

代表一:我们小组一致认为,一天三次测体温是控制传染源,另外,我们小组还知道北京建立小汤山医院,让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入住也是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都属于控制传染源。

代表二:我们也同意测体温是控制传染源,但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有点争议。

代表三: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属于保护易感者,因为保护易感者指的就是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我们觉得与学生停课放假相类似。

代表四:我们是针对传播途径讨论的,我们发现喷洒过氧乙酸,经常开窗,空气流通,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都可以减少病原体到达健康人的机会,应该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另外,通过讨论我们还达成共识,注意搞好环境卫生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使我们少患或不患传染病。

代表五:除了上述罗列的措施之外,我们还讨论出非典时期家长让我们吃中药,吃增强免疫力的药也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

师:你们大家同意这些意见吗?

“同意!”异口同声。

师:真理是越辩越明,看来现在我们已经清楚预防措施了,如果再有其他的传染病爆发,我们也不会措手不及了吧!下面我们进行一项活动:小记者采访。谁来当记者,围绕艾滋病的话题对同学们进行采访?

学生们认真地思考着。一会儿,采访就开始了。

采访片段:

记者:目前,艾滋病不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且已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谁知道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生:艾滋病的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叫HIV病毒或艾滋病病毒。

记者:只要不接触艾滋病患者就不会得艾滋病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查了资料,艾滋病HIV主要存在于HIV/AIDS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中。通过性接触(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吸毒、介入性医疗操作等)和母婴传播(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三种途径传播。

记者:那么,你们敢和艾滋病患者握手吗?

生:以前不敢,现在知道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以及共用厕所、浴室、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所以现在敢。

记者:哪些人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呢?

生:人群普遍容易感染。HIV的感染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男性同性恋者,静脉药物依赖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以及经常输血者如血友病病人,都属于高危险群体。

记者:假如有的同学因意外输血感染了艾滋病,你会和他交朋友吗?

生:我想我会,但家长可能会不同意,但我会向他们宣传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

师:我再问一个问题,世界艾滋病日是哪一天?

“是每年的12月1日。”真没想到,竟有许多同学嚷嚷起来。

师:中国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病例,到2003年12月1日,《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显示,中国已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分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遍布社会各阶层。

实际上,无论是预防常见传染病还是预防艾滋病,都需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与重点措施相结合。例如:对麻疹要以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对常见的传染病的了解,来说一说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预防措施是什么?

生1:蛔虫病,要以搞好个人卫生、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预防措施。

生2:我认为麻疹、脊髓灰质炎,也是以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为重点预防措施。

生3:我查过淋病,要以杜绝性滥交,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并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

生4:19世纪的白色瘟疫──肺结核主要通过给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卡介苗。是保护易感人群。

……

师:同学们,“非典”看似偶然发生的天灾,实际上很可能是有其必然性的人祸。人类不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就会遭致自然的报复。自然遭到破坏出现失衡,就会有病毒肆虐及其他灾害的降临。“非典”疫情再次给我们以警示和教育,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认识自己保护环境的责任,切实提高环境意识、尊重自然、珍爱生命、遵守法纪、移风易俗,坚决摈弃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陋习,做到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不危害野生动物,并且拒食野生动物,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生活卫生习惯。每一位同学都应懂得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全社会、全世界都应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防治传染病。

同学们,现在正值夏季,今天的课后作业是:在夏季里最易引发哪些传染病?应采取哪些预防措施?请你收集相关资料,办成生物学小报,在班级、学校、社区等地方做好宣传工作。

案例评析

本节课从五个方面突出的课改的新理念:

第一,体现了“课程是生活,课程是经验”的新理念。本节课注重以学生的身边的传染病──“非典”为切入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熟悉的常见传染病病例,成功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二,体现了“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新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传染病的资料,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实际,并且注重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重了学生的整体性。

第三,体现了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体现了“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师有较强的课程意识,运用教材与挖掘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

第五,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讨论,特别是从学习有关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的过程中受到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有关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如果对待艾滋病人的问题上,形成遏制艾滋病、关爱生命的基本观点。

诚然,本节课如果能够选取一些典型的传染病例,让学生分析它们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就能在训练中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

点评人: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柴光茹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