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河南省长葛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抽考试题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56KB
所属分类 高二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4-19 14:13:53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抽考试卷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1、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城邦的执政官梭伦开始进行除旧布新改革,力图解决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是( )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 D.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

2、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4、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 )

A.中庸和不偏不倚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 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

5、公元前594年开始的梭伦改革对雅典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不包括

A.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B.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

D.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了楷模作用[来源:学|科|网Z|X|X|K]

6.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7.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  )[来源:学科网ZXXK]

①发展封建经济;②打击旧贵族的势力;③刺激宗室成员建立军功的欲望;④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 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9.《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10.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

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后,在基层的统治实行的是[来源:学#科#网Z#X#X#K]

A.编户齐民 B.宗主督护制 C.南北面官制 D.郡县制

1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A、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往的过程 B、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D、中原先进文化向周边扩展的过程 15、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鲜卑族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得到各民族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利益

16.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

17、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①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镇压的能力 ④获取巨大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

18、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均输法;④市易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B、变法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C、宋神宗变法态度动摇 D、变法的指导思想上存在问题

20、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 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D.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6分)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4分)

(3)你认为材料二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4分)

(4)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4分)

[来源:学.科.网]

[来源:学科网ZXXK]

(5)材料四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宋史》

(1)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北宋前期财政状况的?为实践“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2)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如何?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6分)

(3)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6分)



相关资源:
·河南省正阳县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试题历史试
·河南省偃师高中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广东省陆丰市碣石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试
·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历史试题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二3月模块测试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