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浙江省诸暨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205KB
所属分类 高二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5-11 22:36:25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诸暨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1-25题每题1分,26-37题每题2分,共49分)

1.史载:西周的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

A.政治权力按血缘关系分配 B.西周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C.周天子开始加强中央集权 D.诸侯国的权力有等级差别 

2.春秋战国是个大变革的时代,其中政治体制的“变”体现在

①从禅让到世袭 ②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③从井田制到私有制 ④从宗法制到官僚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4.秦汉政治逐渐走向大一统,为了加强专制,中央除设三公九卿外,还设有地位与之相当的中尉和将作少府,其中将作少府的职能是

A.主管京畿治安 B.主管宫廷工程修建 C.主管地方治安 D.主管地方财政

5.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董仲舒距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D.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6.2012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A.御史大夫 ???? B.刺史?????? ? C.司隶校尉??? ?D.门下省

7.明代大学士叶向高曾说:“臣备员(指叶向高谦称自己在内阁凑数)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材料反映了当时

A.君主大权独揽 B.内阁受到六部非议 C.宰相权力极大 D.宦官参政妨碍阁权

8.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9.“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此处的“约”指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下令禁止缠足,并指出缠足“废天理”等七大罪状,致使“四万万人半成无用之物,必将使民族衰落”。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材料共同反映出清末民初的移风易俗具有明显的

A.民主色彩 B.革命色彩 C.封建色彩 D.政治色彩

11.武昌起义成功了,辛亥革命却失败了;北伐战争胜利了,国民大革命却失败了。断言两次革命“失败”,均着眼于

A.没能推翻旧政权的统治 B.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C.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列强扩大对华侵略

12.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临时约法》特别规定

A.实行责任内阁制 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君主立宪制

13.下面史料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颠覆满洲专制①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②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③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④于世界为列邦公认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⑥谨以此誓于国民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4.1937年9月的《群众周刊》曾刊登了上海市各界救亡协会的一则贺电:“贵军受命抗敌,立奏奇功,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捷报传来,万众欢腾。”“立奏奇功”指的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15.2012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八十五周年纪念日。下列军队名称反映了人民军队的光荣历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八路军、新四军? ②工农革命军?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 ④中国工农红军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①②④③

16.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国外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此处阐释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7.“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天,金秋的首都在鲜花的装点下,显得格外美丽。古老而又年轻的北京,迎来了共和国诞生以来第一大盛事。1226名代表带着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第一次汇聚这里,共商国是。”“这次大会”召开时,我国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8.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炮击金门,引起了台湾当局和美国的震惊,美国劝说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军,但蒋介石却下令炮兵坚决回击。这种敌对状态一直持续到1978年底。这表明

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美国放弃“两个中国”的图谋

C.国共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19.“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③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④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在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A.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的扩张 B.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D.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21.“瞧米字落黄昏,彭总督徒瞪双目。五星红旗飘,光照南疆塞北。高奏凯,主权恢复,侮辱今朝束。颂美景,昌盛繁荣,遍地荆花吐馥。”这阙词当属

A.《中国之歌》 B.《回归倒计时感赋》

C.《宝鼎现?庆香港回归》 D.《拥子入怀——澳门回归十周年》

22.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九二会谈”提出和平统一方针 D.“九二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3.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干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24.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社会变迁 B.阶级分析 C.道德标准 D.文明传承

25.根据公元前123年的《阿西里亚法》,凡是外国人告发罗马官吏的贪污受贿而使之定罪的,可奖赏告发者以罗马市民资格。该材料主要说明

A.罗马法条文具体清晰,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B.罗马法的正义、公平及法律的权威

C.罗马法的权利主体不断扩大 D.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26.恩格斯曾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可以为解释以下哪一观点提供佐证 A.罗马帝国已经没有了公民与臣民的界限 B.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意图就是要建立平等的社会 C.不平等的思想才是古代希腊、罗马正常的思想 D.古代希腊、罗马各个阶层都能参与政治

2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28.《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材料中能获取的信息是①当时仍然存在分封现象 ②儒学影响了选官制度③中外朝制度初步确立

A.①②③?? B.①② ?? C.②③????? ? D.①③

29.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愈烦,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之,随即实行的措施是 A.设置三省 B.废中书省 C.设中书省 D.设置内阁

30.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31.共产党组织的变化反映了共产党的发展状况,导致下表所示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单位:千人)

年份

党员

正规军

共青团员

共产党控制地区人口

中国人口(大陆)



1934

300

350

-

9000

552000



1936

30

50

-

600

553000





A.日本的局部侵华战争 B.北伐战争 C.长征 D.西安事变

32.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了门,猪哇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A.“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 B.“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D.“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33.民国二十六年2月21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中规定:“一国之军队,必须统一编制,统一号令,方能收指臂之效,断无一国家可许主义绝不相容之军队同时并存者,故须彻底取消其所谓“红军”,以及其他假借名目之武力。”与该决议颁布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B.国共决裂,反蒋抗日

C.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 D.国共对峙,内战爆发

34.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资料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A.l处 B.2处 C.3处 D.4处

35.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古代希腊和中国都有众多的“小国”。相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古代希腊的“小国”具有的特点包括

①从建立之初就十分珍视独立自治 ②君主专制统治未能真正建立和发展

③各国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基本一致 ④其公民往往积极参与公共政治事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6.《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随着尼克松的访华,中国加入了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阵线和竞争者的行列,中国在想要得到自己的那一份。尼克松的访问为中国开辟了与美帝国主义及其同伙和解与联合的道路。同时,……与美国结盟标志着中国领导层已脱离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动,脱离了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材料体现了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文明史观 D.全球史观

37.“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邓小平发表上述讲话的主要历史背景是当时我国

A.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B.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凸显

C.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D.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非选择题(38题16分,39题13分,40、41题各11分,共51分)

38.(l6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西法律文化的发展各有特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代罗马人相信,在人类之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类“政治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材料二: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独立,什么是自由。自由是按法律的要求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做法律禁止的事,那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都拥有这个权利。”“立法与政体原则相适应……民主政体下的立法。民主政体中,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就是对民主政治的热爱,而热爱民主政治就是热爱平等。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材料四: ……他(韩非子)又将作为自然规律的道引入政治领域的君臣之道,他在《扬权》中说:“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衡不同于轻重,绳不同于出入,和不同于燥涅。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这是一种“君道同体”论,通过此,韩非子遂由自然规律的道顺然过渡到人主之道。《主道》一文就是这样定义“道”的:“进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而依据“君道同体”论,无论是定法还是执法都只能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王爱平《从韩非子看道法合流及其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为人类提供了哪些自然法则?自然法则的提出对罗马法有什么影响?(4分)

材料二中孟德斯鸠继承了西塞罗自然法的什么精神?对当时的西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三中观点与西塞罗的自然法有什么共同点?并概括材料四作者的观点。(4分)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西法律文化发展差异的认识。(4分)

39.(13分)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政党,只有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过:“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



材料三 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中……针对“有些人怀疑共产党得势之后,是否会学俄国那样,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一党制度”的担心,指出:“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一个长时期中,将产生一个对于我们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时又区别于俄国制度的特殊形态,即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的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

——李燕奇《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怎样从实践和理论上创造性地探索中国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深刻的社会根源”是什么?(6分)

材料三所说的区别于俄国的“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建国初期的政治实践中有哪些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又有怎样的创举?(5分)

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创新的根本路径是什么?(2分)

40.(11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4分)

材料二:《杀鸡儆猴图》是我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右图)。该漫画刊登于1937年10月23日《战时画刊》上。

(2)右图漫画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请概述其历史史实,并分析该事件对当时中国政局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三:二战以后,日本在战败和被美军占领的特殊条件下,选择了一条作为“通商国家”而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以“经济立国”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在外交上,战后日本实施的是“典型的小国外交”。……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发表了关于争当政治大国的言论,他在一次演说中说:“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摘编自金熙德《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背景、理念与论争》

用一句话说明材料三中“典型的小国外交”的含义,并分析日本从“小国外交”转变为“大国战略”的原因。(3分)

41.(11分)材料一 中俄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这种用鲜血和真诚凝结的友谊,牢牢铭记在两国人民心中,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胡锦涛主席在“俄罗斯年”开幕式上的致辞

材料二 (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它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材料三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第七条:“缔约双方将根据现行的协定采取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的信任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缔约双方将扩大和加强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以加强各自的安全,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缔约双方将本着武器和武装力量合理足够的原则,努力确保本国的安全。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回答:

中俄历史上第一个条约是什么条约?有什么特点?(2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史实说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中、俄(苏联)是怎样用“鲜血和真诚”结成友谊的?(3分)

(3)指出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中国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主要不同点。(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处理与苏联和俄罗斯关系时采取不同政策的背景。(4分)



39.(13分)

(1)探索: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4分)

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分)

(2)体现: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分。若只答“新民主主义制度”给2分)

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公私合营),实现和平改造。(2分)

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实事求是)。(2分)

40.(11分)

(1)对中国而言:清廷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分)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2分)

(2)事件:淞沪会战。(1分)

历史事实:全面侵华战争初期,日本采取速战速决战略,发动八一三事变,试图占领上海直逼南京,迫使国民政府投降;(1分)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重创了侵华日军,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1分)

影响: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1分)

(3)含义:二战后初期,日本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1分)

原因: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综合国力提高,外交上也逐步转变为大国战略(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也可)。



相关资源:
·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浙江省台州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江西省赣州市十二县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形成性测试试题历史试题
·山西省曲沃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4月质量检测试题历史试题
·湖北省黄梅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历史试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试题
·湖北省有色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历史试题
·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