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392KB
所属分类 高二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6-10 7:30:45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2次阶段性测试

高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60 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大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2.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B.“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

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

3.史载:西周的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 )

A.政治权力按血缘关系分配 B.西周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C.周天子开始加强中央集权 D.诸侯国的权力有等级差别

4.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_____,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空格处应是( )

A.丞相 B.太尉 C.司隶校尉 D.枢密院

5.汉武帝时期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在政治制度上,通过“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使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其“定型” 主要表现在( )

①解除相权对君权的威胁 ②加强对中央和地方监察制度

③巩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④确立摒弃法治,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过三个阶段,而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以此衡量,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

①世官制阶段 ②察举制阶段前期 ③九品中正制时期 ④科举制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

7.秦朝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道”是( )

A.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B.与郡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C.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D.与乡同级的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8.《元史·释老传》记载:“及得西域(西藏),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表明元代( )

A.相权被分割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对西藏地区采取特殊统治政策 D.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

9.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该机构是( )

A.军机处 B.内阁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南书房

10. 1840年,中国的GDP占全球GDP的1/3,但是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一败涂地;1949年4.5亿人口的中国占世界GDP份额不到1%,中国人民却打败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缔造了新中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GDP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但不能完全反映出国家实力的强弱

B.国家实力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力量

C.中国在全球GDP份额的变化如实地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消长

D.即使是落后的国家,只要坚持抵抗,在反侵略斗争中取胜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11. 1837年,两广水师副将韩肇庆结交外商,以巡船援助鸦片走私,并将受赠鸦片作为走私没收品报告朝廷。结果,韩因缉私有功,得赏顶戴花翎。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

A.通商口岸的单一 B.海禁政策的松弛 C.当时吏治的腐败 D.贸易体制的落后

12.“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 )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13.《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14.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

15.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16. 1912年清帝下诏退位,几百字退位诏书,主要说了三件事:第一,顺应民意,避免战乱宣布退位。第二,结束帝制,建立共和立宪政体。第三,由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这说明了( )

A.妥协其实是一种历史智慧 B.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清帝退位类似禅让制 D.新政权保留了君主地位

17. 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歌词中有“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之句,这体现了当时国人追求( )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中华 D.用民主和科学改造社会

18.右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此图阴影部分判断,这位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

A.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抗日战争的战略大反攻

D.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时代》杂志报道:日本人在攻克了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后,正在向中国的芝加哥进发。这里的“纽约”借指( )

A.重庆 B.上海 C.北京 D.南京

20. 20世纪30年代,日本陆军省的一份报告称:该事件背后有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活动,中国会因此分裂,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内部的亲苏势力将占优势,中国的抗日势力也将增强。这一事件是( )

A.国共第一次合作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1.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第2集团军总司

孙连仲

第6集团军总司令

扬爱源



第7集团军总司令

傅作义

第14集团军总司令

卫立煌



第18集团军总司令

朱德

第22集团军总司令

邓侯锡



该材料可以说明( )

A.国民党军队全力承担太原会战的作战任务 B.新四军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和领导

C.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 D.八路军在正面战场曾作出重大贡献

22.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927年1月6日《大公报》在社评中说:“中国有赤化问题之发生,中国之耻也。”由此可知当时( )

A.《大公报》有较浓重的反共色彩 B.国共第一次合作得到广泛支持

C.《大公报》反对国民大革命运动 D.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彻底破裂

23.和下列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4.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 )

A.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确立了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D.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25.右图为某一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路线图。与此对应的革命发展趋势是( )

A.从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

B.从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

C.从进攻城市转向农村发展

D.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26.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巨大的成就”获得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B.国民革命军建立

C.广大工农群众支持 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27、在某地发现一张短训班结业证,其中称:“兹有本部盟军联络参谋训练班第二期学员×××修业期满,成绩合格,特给此证。……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 月 日。”可见举办该期训练班最有可能是( )

A.培训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所需人才

B.国民党为苏美军队培训军事联络人员

C.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培训人才

D.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为内战培训军事人员

28.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说:“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在他看来,这一事件表明( )

①人民革命政权替代了反动的封建政权②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③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当时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④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③④

29.毛泽东指出:“解放战争的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材料中的“标志性”事件是指( )

A.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 D.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30. 1923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这个观点主要针对我国的传说古史,其内容包括: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在研究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按照该理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尧的传说比禹的传说出现的要早

B.《左传》中关于禹的记载比《诗经》中相关的记载可信度要高一些

C.东汉以上没有信史

D.研究上古史,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变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20分,32题9分,33题11分,共40分)

31.(20分)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材料三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10分)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4分)

32. (9分)民族复兴是近代中华民族的追求目标,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复兴思潮大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垒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胄,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绞脑沥血,各本其所学,发抒复兴国族之伟论。

——吴钊《复兴之基点》(1933年)

材料二 (1940年,一位回族同胞在《抗战三周年纪念感言》中写道)“整整三周年的神圣抗战,已使大中华国族数千年的积弱,蒙受了巨急的刺激,从而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扎稳了抗战最后胜利的把握。首先我们为民族复兴的远大前途,抱乐观,感兴奋!”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2卷(1940年7月)

材料三 教育家蒋梦麟在昆明躲避日机轰炸的防空洞里,写成《西潮》一书。他认为:“以中国文化同化能力之强,他必定能慢慢地吸收西方在科学上的贡献;以中国天然资源之丰富,人民智慧之高,科学的发展将使她前途呈现无限光明。”“中国所走的路途相当迂回,正像曲折的长江,但是她前进的方向却始终未变。”

——张可荣《试论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

材料四 “这个方案无疑的是我民族复兴的唯一途径”;“只要我们能依照国父的遗教迈进,民族复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已经在任何方面——无论文化、政治、经济等都替我们铺好了光明大道。”

——萧一山《清史大纲》(成书于1943年)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吴钊发出的“呼吁”的时代背景。(1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于民族复兴“抱乐观”态度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说明此理由的主要史实。(2分)

(3) 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蒋梦麟和萧一山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张。(4分)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抗战时期人们关于民族复兴思想的共同点。(2分)

33、(11)近代中国就是一部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反抗的历史。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南京)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辱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刘妙雄、杨波《南京静海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材料二 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图片一:《恭祝中华民国万岁》 图片二 《共和》

材料三 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

材料四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农民起义频率频发,但制度的稳定性却不受影响,在几千年漫长的时间里,“治”多于“乱”,体现出制度的合理性。但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一乱逾百年,而且越乱越裂,直到现代化成为全民的共识之后,才大乱而大治,为现代化创造了必备的环境。

——钱乘旦《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敲响”155声警世钟”,这样的安排与中国近代史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请指出该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3分)

(2)图片一中的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请你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1分)

(3)与辛亥革命中宣扬的“民族主义”相比,材料三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提出有什么进步之处?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3分)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的结果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请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创造这个“必备的环境”所作的努力。(4分)

命题人:林佩丹

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2次阶段性测试

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B

C

D

C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C

B

A

C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D

B

C

D

D

D

B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20分,32题9分,33题11分,共40分)

31.【答案】(1)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6分)

(2)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8分)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2分)

(3)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4分)

32.(1)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1分)

(2) 理由:抗战使中华民族意识觉醒。(1分)史实: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分)

(3) 蒋:科学救国。(2分)萧:遵循三民主义救国方案。(2分)

(4) 追求抗战胜利;对民族复兴充满信心;积极探索民族复兴道路。(2分,答满2点即可)

33.(1)事件:1842年《南京条约》(2分),地位: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分)

(2)含义:国家主权在民(1分)

(3)进步: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2分),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分)

(4)结果: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努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4分)

相关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浙江省余姚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广西钦州市大寺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五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新泰市汶城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