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简介:
第一卷 选择题(40题,共60分) 1.史书记载.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汉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2.对下表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3.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出宋代婚聘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理学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科举制度盛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4. 雅典民主“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晡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 中。”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 A.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B.是一种直接民主 C.易形成集体暴政 D.是少数人的民主 5.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6.《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记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洋货竟占于该业市场。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7.朱熹曾说:“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此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上述材料反映了朱熹主张( ) A.反对君主独裁 B.君主权力至上,皇帝独尊 C.祖宗之法不可变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8.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折断自由人一骨的,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斯的罚金。凡需要人证的,应在证人的门前高声呼唤,通知他在第三个集市日,到庭作证。”下列对《十二铜表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需要 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③有过去习惯法的痕迹 ④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这主要说明( ) A.三代的用人制度和分封制同源 B.秦汉时期用人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C.九品中正制品评的标准由门第决定 D.科举制促进了用人制度的公平公正 10.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 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 吕不韦是想( )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11.《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除井田,民得卖买” B.“秋七月,初税田” 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12.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说“(西周时期)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反映了分封制天子与诸侯之间的臣属关系B体现了宗法制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等级关系 C.诸侯通过纳贡向天子表达忠诚态度 D.诸侯向天子述职表现出中央集权倾向 13.清代各地盐商从水陆两路汇聚扬州,有秦商、晋商、徽商……会馆就是同乡商人聚会、谈生意的地方。因为各地风俗习惯截然不同,所以各会馆的建筑风格也截然不同。这表明扬州会馆有利于研究( ) ①建筑发展史 ②清代外贸史 ③运河文化史 ④商帮发展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古代中国某著名思想家曾主张“变垂拱无为的寡欲政治为扩张皇权的多欲政治,变约法省禁为王霸双管齐下,变轻徭薄赋为‘赋敛繁多,律外而取’”,这位思想家是( ) 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 15.西方史学家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兴奋……非常吸引读者”。这里的“读者”最主要指( ) A.达官显贵 B.知识分子 C.市民阶层 D.社会游民 16.北魏李安世就均田问题上疏“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表明他主张( ) 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在维护私有制前提下限制土地兼并 C.增加土地租税以保证财政收入 D.恢复井田制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17. 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D.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18.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 A.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B.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19.“儒”原为西周春秋时期的一种职业。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成为一名儒士。后来,人们把崇信孔子学说的人称为“儒”、“儒士”。最初“儒”的主要职能是( ) A .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 B .为平民治病及宣教道德规范 C .为诸侯提供安邦定国的方案 D .记载王侯的重要行为 20.梁启超《 历史研究法》 载:公元九世纪时,阿拉伯人所著《 中国见闻录》 中一节云:“有广府(今广州)者,为商舶荟萃地。回历纪元264 年,叛贼黄巢陷广府,杀回耶教徒及犹太、波斯人等十二万。”这一记载反映了( ) A .黄巢是极端民族主义者 B .唐代外商来华贸易频繁 C .海上丝绸之路从此断绝 D .唐代民族宗教矛盾尖锐 21.据《 宋史· 职官志》 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初期( )[来源:Zxxk.Com] A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于中央 B .财权归皇帝直接掌握以防止割据[来源:Z&xx&k.Com] C .强化财政管理进一步扩大税源 D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2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是商国周围的大小方国,其首领为侯、伯。商朝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据此判断,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不同是( ) A.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B.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C.实现了国家对土地的实际控制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3.明史记载:“(1425年)夏四月壬寅,帝(明仁宗)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秋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材料反映明朝( ) A.皇权空前强化 B.内阁参与决策 C.内阁统领六部 D.六部之位形同虚设 24.王夫之认为:“子曰,奢则不孙(通“逊”)。恶其不孙,非恶其不啬也。《传》曰,俭,德之共也。俭以恭己,非俭以守财也。”材料表明王夫之的消费理念是( ) A.俭奢有度 B.崇尚节俭 C.量入为出 D.自给自足 25.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建树,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 ) A. 儒学的道德准则 B. 内阁首辅越权理政 C. 明代的社会风尚 D. 执政的能力水平 26.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 A.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B.强调“德治”和“君轻民贵” C.强调“仁”和“仁政” 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27. 《史记·商君立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官奴婢)。”材料中的思想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是( ) A.社会结构 B.社会经济 C.社会政治 D.社会习俗 28.唐代诗人李绅(今安徽亳州人)著有《悯农》诗两首,留下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千古传诵、妇孺皆知的名句。下列题材和风格与之最接近的文艺作品是( ) A.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B.米勒的《播种者》 C.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D.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29.据学者研究,在康熙四十五年(1705年)的直隶一些地区,有地10—40亩者占全区户数的51.5%;乾隆时安徽霍山县“中人以下咸自食其力,薄田数十亩,往往子孙守之,佃田而耕者仅二三”。材料反映的主要土地制度( ) A.是中国古代一贯的土地所有制 B.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产物 C.是小生产方式长期存在的基础 D.是清代后期走向衰落的诱因 30.《后汉书·蔡邕传》:“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即:如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乙州人士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对甲、乙、丙三州均需回避),禁忌转密,选用艰难。” 据此,“三互法”实行的直接目的是( ) A完善人事制度 B防止地方官员徇私枉法 C巩固西汉统治 D遏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来源:Z#xx#k.Com] 31.“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这是针对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评议?(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募役法 D.市易法 32.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颁发“令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材料表明秦朝( ) A.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相结合 B.政治集权和经济控制并重 C.强制在全国推广秦国制度 D.在全国建立土地私有制 33.韩非子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并提出要“废先王之教”,广施刑法。在此,韩非子( ) A.强调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B.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以法治国 C.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 D.认为治国要以仁义和道德为主 34.清朝之前,历代地方长官上任所带随从一般都不多,上任后常需一段时间才能顺利开展工作;到清朝时,一个地方官员到新地方上任,往往携带许多深谙日常行政的亲信人员,到任就能全面接手衙门的各项工作。此现象反映出当时( ) A.中央政府权力下降无力控制地方 B.地方官员穷于应付中央事务 C.基层行政交接运行趋于稳定 D.古代君主专制程度进一步加深 35.“文王孙子,本支百世。”这句话能够印证的是( ) A.君统宗法化 B.王权专制化 C.封国宗亲化 D.贵族特权化 36.“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是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其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37.“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 38.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来源:学科网ZXXK] A.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的历史 B.封建制、大一统、郡县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C.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研究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 D.封建制中有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只是需要去寻找 39.“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人口膨胀的压力 B.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C.井田制的瓦解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40.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句反映了宋代( ) A.社会分工程度提高 B.东西两家互通有无 C.手工业成为主导经济 D.农业生产单一发展 第二卷 材料题(2题,共40分) 1、(20分)材料一 《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因此,清朝官员都不敢带兵去接收天津。袁世凯则提出“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兵力既不能到,则唯赖巡警以震慑而绥靖之。” 材料二 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正式接管天津,并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警察在治安、巡逻、税收、户籍等领域作用明显。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避免了军警不分的状况,明确了民事、刑事、治安等多种社会案件的管理职责,对于维护清廷统治,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起到了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1)据材料一分析袁世凯创立天津巡警总局的背景及目的。(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津警察制度创立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2分) 2、(20分)材料一 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戊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见《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五期 材料二 (民国)六年一月,始任事于北京大学。其时北京大学学生,颇为社会所菲薄。孑民(蔡元培字)推求其故,以为由学生之入大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故对于教员之专任者,不甚欢迎。其独于行政、司法界官吏之兼任者,虽时时请假,年年发旧讲义,而学生特别欢迎之,以为有此师生关系,可为毕业后奥援也。 孑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曾于《北京大学月刊》之发刊词中详言之。 ——蔡元培《传略》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 (1)据材料一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析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12分) 材料题: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