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浙江省绍兴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448KB
所属分类 高二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5-7 13:15:31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殷商的后代重建宋国

B. 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阳

C. 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

D. 周朝时代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



3.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 B.明朝设内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4.有人发现,中国古代史上的谏官制度有这样一个变化,由原来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转变为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从根本上说明

A.宰相受谏官的制约 B.谏官地位高于宰相

C.君主专制程度加深 D.宰相地位逐渐下降

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农业、手工业经济衰败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6.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C.唐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7.“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

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8.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中,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反而有了一定程度的升值。这引起了不少国外钱币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研究中国的钱币历史。在研究中,他们发现以下如下图的两种货币,其共同点是 ( )

A.后世货币的基本范例 B.便于长途贩运贸易

C.由政府监管铸造 D.反映四川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

9.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开元通宝 交子

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

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10.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 B.历史可以任人诉说

C.百家争鸣的需要 D.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确认

11.“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12.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表达了小生产者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13.“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制天命而用之”

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 D.“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1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16.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下列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

C.是戏曲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    D.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

17.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迟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18.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政治人物的言论:

①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英·格雷

②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 割世界。——德·皮洛夫

③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捍卫者。——美·威尔逊

④“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小毛奇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9.一战中,对1917年战争形势的分析,正确的是

A.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转入阵地战 B.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C.协约国发动大规模进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D.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

20.一位史学家讨论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说: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使妇女的社会、经济力量突然获得发展。妇女就业人数增长到297万人,增加了80万人。过去,他们充当女侍,或待在父母身边,或依附于丈夫;现在,他们离家工作,甚至远离家乡,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这里描述的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出现的历史时期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

21.下表为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法国

1:28



德国

1:32



英国

1:57



俄国

1:107



A.法国在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 B.欧洲世界中心地位丧失

C.人口伤亡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 D.俄国率先退出了一战

22.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3.对下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所示三个帝国在战争中都最终垮台

B.主要反映欧洲战场东线的交战形势

C.交战双方战后都被迫在战败的和约上签字

D.战后该地区波兰获得独立,成为新生国家

24.《国际盟约》第22条规定:“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指的是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即因其资源、经历或地理位置而最能承担这一责任的民族。”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25.关于《非战公约》的正确表述有( )

①第一次提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② 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③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④为国际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召开了①、②、③、④四次重要的反法西斯国际会议(右图),其中决定开辟第二战场的国际会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7.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希特勒企图迷惑“凡尔赛诸国”

B.以此为幌子建立了三国轴心同盟

C.决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实质是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

28.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的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A.宣布对日本作战 B.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与中国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 D.通过了《租借法》

29.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  )

A.独裁与民主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D.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30.韩国领导人认为:“韩国战争是我们民族最大的悲剧,400多万宝贵的生命在战争中死伤,1000多万离散家属被迫分居南北。”……韩国总统卢武铉道歉表示,这是“韩国现代历史上最大的悲剧”。这场战争

A.给参战各国经济带来巨大不利影响 B.由此导致朝鲜半岛南北分裂

C.推动了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 D.使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40分)

31.为政之道,要在用人。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共4小题,18分)

材料一 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生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4分)

材料二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范晔《后汉书·樊条传》

材料三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劣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各是什么?(4分)



材料五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并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

根据材料五,概括顾炎武对科举制的基本观点(4分),并结合所学分析顾炎武上述议论的时代背景。(2分)

3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基本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和海外贸易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共3小题,10分)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原因。(4分)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市镇

经营项目



湖州府南浔镇、菱湖镇、乌青镇,苏州府震泽镇,嘉兴府石门镇,杭州府塘栖镇

桑蚕缫丝



嘉兴府王店镇、王江泾镇,湖州府双林镇,苏州府盛泽镇,杭州府长安镇、硖石镇

丝织业



松江府华亭县朱泾镇

棉纺织中心



桐乡县炉头镇

冶铸业



桐乡县石门镇

蚕丝、榨油



归安县善琏镇

制笔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并分析其原因。(5分)



(3)材料三作者如何看待工商关系?(1分)

33. 近代美国历史学家马汉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统治了世界”。近代以来,为争夺世界海洋资源和权益,世界各国斗争异常激烈。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在当时,争夺制海权是一股思潮,美国海军将领马汉率先提出“海权论”,影响极大。马汉从争夺世界霸权的角度出发,提出制海权是一国力量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战略因素,海洋的主要航线带来巨大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以便有足够的商船与港口来使用。马汉同时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重要,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海军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

——袁腾飞《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立体战争》

根据材料一,概括争夺制海权的原因。(3分)

材料二 “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毕洛夫

材料三 此时,德国已经是欧洲响当当的第一陆军强国了。……但是,当一个陆军强国开始谋求海上霸权,开始建立强大海军的时候,英国人就坐不住了,感受到了强烈的威胁。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德关系紧张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采取这些政策的根本原因?(5分)

材料四 1916年5月底,英、德之间爆发的日德兰海战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在战斗中,英国出动了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了约100艘军舰。虽然最后英国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迫使德国海军龟缩在海港中,只能派出潜艇四处活动,寻机击毁英国的舰船。

材料五 中途岛海战在二战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战争中美日双方的兵力对比极其悬殊:日本方面集结了8艘航空母舰, 11艘战列舰,80余艘巡洋舰、驱逐舰和700余架舰载机;美国方面3艘航母,23艘巡洋舰和驱逐舰,200余架舰载机。结果美军用1艘航母和l00余架飞机的代价,使日军损失了4艘航母、300余架飞机和大量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之后,日军开始丧失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摘编自《20世纪著名的世界海战》

结合材料四、五分析两次海战的异同。(4分)

一、客观题



二、材料题

31.



2. 材料二:察举制,标准品行(2分)

材料三:九品中正制,门第声望(2分)



4. 观点:八股取士危害甚于焚书坑儒;改革科举制,考察内容灵活,不限于治乱兴衰;借鉴唐宋考察诗赋、策论。(任答2点即给4分)

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阶层壮大……(任答2点即给2分)

32.



33.

1. 争夺世界霸权;保护商业利益;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3分)

2. 德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威胁英国殖民霸主地位;②德国扩大海军,挑战英国海洋霸主地位。(4分)根本原因:德国经济实力的增长。(1分)

3. 同:失败的一方都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1分)

异:中途岛海战规模更大(1分)双方兵力对比更加悬殊(1分)中途岛海战中在争夺制海权的同时也争夺制空权(1分)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河南省封丘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河南省信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期期末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江西省九江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