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356KB
所属分类 高二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7-7 8:38:06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2015年重庆一中高2016级高二下期定时练习历史试题卷 2015.4

历史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60年代外国轮船才得

以进入长江航线。外国轮船未能按时进入主要是由于

A.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 B.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C.地方官员的极力阻挠 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

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

战之后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国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 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 日,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

制。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

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

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

4. 右图是一份信函,对此信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A.此信函写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紧急会议”指的是“八七会议”

C.“暴动计划”基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贺、叶军队”是指南昌起义部队

5. 民国12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

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

念。此后国共两党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

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

C.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国内和平建国

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联合政府

6. 有人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

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

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武汉会战 D.台儿庄战役

7. 蒋介石日记:“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

决,而彼要求编其28师之兵数。”这则日记可能写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西安事变时期

C.重庆谈判时期 D.北平会谈时期

8.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

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这一举措

A.初步确立多党合作制度 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9. 《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集中体现的外交方针应是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

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0. 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A.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各国认可

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

11. 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

报告》,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

的“四三方案”。该方案出台表明

A.中国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美建交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 D.中西意识形态的对立已完全消除

12.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雅典。最终雅典人决定放弃雅典城,全体公民上船与波斯人决

战。作出这一决定的应该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执政官 D.民众法庭

“虽然说这种民主对于古代雅典是一种必然,但对于整个世界历史却是偶发性的个案,

也就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这一评价旨在

A.肯定雅典民主的开创性 B.强调雅典民主的具体性

C.揭示雅典民主的普适性 D.剖析雅典民主的阶级性

14.“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罗马法)存在明显的缺陷。”解决这一“缺陷”的关键是

A.习惯法的使用 B.《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C.万民法的实施 D.《民法大全》的通行

15.下表是对罗马法的分类。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A.博采众长 B.体系完备

C.影响长远 D.崇尚公平

16.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须由枢密院成员即政

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该法案反映此时英国君

主立宪制的特点不包括

A.国王“统而不治” B.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C.司法权独立于王权 D.枢密院具有行政权

17. 读下表 ,表中内容反映出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是

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进程表

时间

 结果



1832年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1867年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



1884年

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基本上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



1918年

一部分妇女首次获得普选权



1969年

18岁以上男女均获选举权



 A.主要以和平的方式扩大民主 B.代议制民主呈现渐进性发展

C.选举权逐步转移到社会下层 D.男女选民获得同等政治权力

18. 一般来说,美国政府是权力执行机关,不是监督机关,它主要受国会和最高法院权力的

监督。但美国资产阶级认为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政府在接受监督的同时,还应有

自卫能力。这在1787年宪法中表现为

①总统拥有“立法否决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对宪法负责

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 ④总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

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

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C.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D.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20. 如右图漫画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

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

对此事件最为合理评述是

A.帝国议会行使了对俾斯麦的弹劾权

B.威廉二世的决定没有违背帝国宪法

C.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D.德意志帝国仍实行封建君主制

主题: ①



1

雅典公民大会



2

美国制宪会议



3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



4

 ②



21. 右表为某同学整理的“政治文明成就表”,其中

①、②应分别填入

A.立法机构、英国议会

B.代议制、古代罗马陪审法庭

C.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D.资本主义法制建设、苏联最高苏维埃

以下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它们所代表的历史事件

新军攻占武昌 工人赤卫队攻打冬宫

A.都推翻了专制王朝 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D.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

23.“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

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该引文应出

A.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 B.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C.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演说 D.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

“三个世界”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力量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关于“三个世

界”的划分,曾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世界

第二世界

第三世界



第一种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



第二种

美国和苏联

日本、欧洲、加拿大等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对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都认识到两极对峙中产生的新兴政治力量

②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作为划分依据

③都以经济军事力量强弱作为划分标准

④都是对当时国际关系多极化的思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5.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各自建

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

了—种确定性。” 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两极格局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一切公职人员毫无例外地完全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撤换,把他们薪金减到普通的工人工资的水平,这些简单的和不言而喻的民主措施使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起来,同时成为资本主义通往社会主义的桥梁”。

材料二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三 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在国内,唤起民众。这就是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1949年6月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结合巴黎公社相关举措说明其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地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列宁对无产阶级政权的认识。(3分)为此,他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建

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3分)

根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的基本观点。(2分)结合所学,指出《论人民民主专政》发

表时的国内革命形势。(2分)

27.(18分)政治妥协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二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三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

协”的?(2分)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

产物”。(4分)

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你的理由。 (6分)

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2分)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

略?(2分)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2分)

28.(18分)冷战结束虽然已经过去20多年,但关于冷战起源的问题依然值得人们深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右侧示意图)

材料二 苏联在坚决反对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复活的同时,将其西部边界的安全视为关系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对罗斯福和丘吉尔明确提出:“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因此斯大林在三巨头的一系列会晤中对波兰问题始终寸步不让。不仅如此,苏联还坚决要在其军事力量所能控制的东欧的势力范围内建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从而把东欧这条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 ——齐世荣、彭树智《世界史·当代卷》

北约和华约对峙示意图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四 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既不是苏联的革命热情也不是美国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必然结果。尽管冷战的参与者都不想要冷战,冷战最后还是发生了。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决策者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 ——陶文钊《关于冷战起源的新解释》(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及其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对西方国家态度强硬的主要目的。(2分)综合材料一、二,举

例说明苏联把东欧变成“安全地带”的主要表现。(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的变化。(2分)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挑起

冷战的缘由。(2分) (4)材料四认为冷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据此指出作者采用的研究视角。(2分)

命题人:谢宏强

审题人:张宏森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重庆市万州区分水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湖北省重点高中协作体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2
·湖北省重点高中协作体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1
·浙江省诸暨市草塔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浙江省杭州地区重点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浙江省杭州地区七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浙江省余姚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