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安微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文件大小 374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3-12-30 19:24:00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观察下面《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A.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2.图右为某时期我国公开发行的宣传画,从中可知

①中苏关系破裂

②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③文化大革命已经发动

④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 和解是一个进程,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 创造性地实现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约翰·保罗·莱德里奇( John Paul Lederach) 认为: 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

A.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日本政府追随美国 D.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4.下图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对不同地区出口数额比例示意图。这种变化突出反映了

1938年 1953年



A.“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 B.二战中苏联、东欧国家损失更为惨重

C.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 D.斯大林体制阻碍苏联、东欧经济发展

5.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 D、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6.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阿拉伯世界刮起了一股被西方世界称之为“阿拉伯之春”的颜色革命,从突尼斯到埃及,从利比亚到叙利亚,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政权的更迭,美国议员甚至狂言“阿拉伯之春”应该进入中国。引起这场所谓“阿拉伯之春”的颜色革命的原因可能是

① 阿拉伯地区的传统地缘战略使得西方国家长期插手该地区事务

② 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普通民众“被剥夺感强烈”

③ 经济全球化背后的不平等和残酷性导致其落后状态固定化

④ 多极化进程中西方国家霸权战略与中国反霸权战略长期对抗的产物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有学者说: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盐铁专卖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④ B .①④ C.②③ D.①③④?

8.《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 B.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低,自给自足

9.日野开三郎在《唐宋时期商人组合“行”的再探讨二》中写道:“以坊市对立为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的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郡县城市,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为‘城郭户’的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区的新型封建城市。”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古代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 B.市民身份、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C.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步增强 D.城市的政治职能逐步增强

10.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

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11.下表是16世纪开始的大西洋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的主要种类。如果经由欧洲输出、再行交换或生产,最后将获利输入欧洲,其顺序应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丙、乙、甲

12.17世纪的世界历史以“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为主要内容,主要殖民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版的“三国演义”。它们是

A、葡、西、荷 B、英、西、荷 C、英、法、荷 D、英、法、俄

13.19世纪中期,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认为这 “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对这种“感受”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化学以及医学知识的缺乏?????????? B. 英属殖民地人对英国表示尊重

C. 工业化时代到来感到兴奋??????? ?D. 工业革命后环境污染深感担忧

14.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是指

①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 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 ③国际关系更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 ④促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5.关于近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轨迹,旅美学者薛涌在其著作《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中有这样的论述:“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金融业的发展轨迹

A. 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 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 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 最终改变了欧洲的统治地位

16.解读下面表格,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表(单位:%)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3.1

28.O

34.1

53.6

62.O

63.O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A.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落后于西方 B.列强的掠夺导致中国制造业落后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起步早发展慢 D.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西差距

17.读下图,分析造成图示现象的原因有

①欧、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②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18.1933年《申报》上登载了这样一段时事评论:“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材料说明当时中国

①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②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受到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 ④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9.下图是不同时期参与天安门广场游行的群众队伍,方阵中的口号反映出我国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以下选项中对其阐述正确的有

 

图①????????????????? 图②

① 从图片可以看出当时的政策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② 图①反映出过渡时期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问题

③ 图②反映出调整土地所有权后农民的感激之情

④ 图①到图②的变化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A.①③??????B.②④ ??? C.①②④?? ???? D.④

20.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21.右表为中美贸易的相关资料。关于资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中美对抗造成1972年以前两国没有贸易往来

B. 中美建交促成1975年中美贸易额的急速攀升

C.中国大量引进美国资金造成了1980年中美贸易出现巨大逆差

D.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推动了1985年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

22.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B.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3.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 ③民主政权的建立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24.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

25.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②男女平等的观念 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 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6.(25分)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4分)

(3)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3分)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7.(25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1982——2005年南京户(家庭)规模的构成(%)



材料四: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2分)

(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82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5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4分)

 结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2分) 结论:中国转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萎缩。(2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7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6~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仅作参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包涵。)

相关资源: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4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四川省南充高中201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2014届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贵州省六校联盟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历史)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历史)
·湖南省“五市十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检测(12月)历史试题
·湖北省荆州市2014届高中毕业班12月质量检查(Ⅰ)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