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高三年级考试 历史试题 2016.1 本试卷共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试卷类型、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注意事项: 第I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1.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指出: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或曰应关白(关白:禀告)丞相。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 A.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 B.已完全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C.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 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监督 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项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 B.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 3.“(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商业流通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 B.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4.光荣革命以后,仍有一些英王掌握实权,其中尤以乔治三世为甚。在他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他的控制。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光荣革命的妥协必然导致此后果 B.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绝非一蹴而就 C.英国首相丧失了制约君主的能力 D.《权利法案》已经变成一纸空文 5.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时间有早有晚而已……”下列与该观点相符的历史事件有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B.英国圈地运动、美国两党制形成 C.英国光荣革命、美国南北战争 D.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6.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表明 A.清政府对列强的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7.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不断出现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这些主张 A.多是空谈救国 B.对革命持不赞成态度或认识模糊 C.在当时是盲目冲动的爱国行动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8.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9.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B.提出的《四月提纲》 C.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实行的《土地法令》 10.下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1927年8月至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无关的因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1.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杜勒斯所指的这次会议 A.首先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进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合作精神 D.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2.“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 A.土地国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 13.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14.洋务运动的产生是为了“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官僚地主开办的工厂是“资本主义国家军需工业的附庸,充分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性质”。这一观点表明作者 A.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 B.站在革命史观的角度 C.站在英雄史观的角度 D.站在近代化史观的角度 15.下表是《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 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的主因是商品经济发展 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16.这是相对安定的十年,在这十年里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下列属于这十年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A.继昌隆缫丝厂、发昌机器厂开始创建 B.收回利权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D.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都得到发展 17.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18.19世纪末的美国,金钱腐蚀权力的发展势头愈发不可遏制,实业和金融巨头聚敛了大量财富。凭借手中的金元,他们疯狂“收购”公职人员持有的政治权力。材料表明 A.美国已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美国社会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政治腐败 D.垄断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权的影响加强 19.“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观点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允许自由贸易 C.建立集体农庄 D.固定粮食税 20.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通过《紧急银行法》,设立房主贷款公司作为政府代理机构,其主要任务在于提供房主房屋贷款,避免因缴不出房贷而被迫丧失房屋所有权。该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 A.推行国家干预 B.恢复金融秩序 C.保障社会民生 D.恢复工业生产 21.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该规定 A.纠正人民公社弊端 B.推进大跃进运动 C.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 22.1961年10月,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七个国家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这表明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危机 B.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C.国际金融中心由从纽约转移到伦敦 D.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23.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这实质上反映了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24.对关羽的崇拜,官方信仰和民间信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表明 A.信仰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阶层神话了英雄形象 D.信仰是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25.黄宗羲最初设想以“托古改制”的方式效法古代“封邦建国”制度,后退而求其次,设想效仿唐初设置藩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这一设想 A.主张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权威 B.主张加强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政权 C.违背历史潮流并不具有进步意义 D.主张明辨君臣关系限制君主权力 26.人们在谈及文艺复兴时,常常引用罗沙克的话:“我研究了古人,为自己开辟了道路。”这里所谓的“古人”和“道路”可以分别理解为 A.古典文化,人文主义 B.神学思想,自由主义 C.君主专制,理性主义 D.经院哲学,唯物主义 27.“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材料阐述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B.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C.宗教改革的原因 D.启蒙运动的原因 28.有人认为: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B.将社会生活理想化 C.否定现行社会制度 D.情节怪诞离奇虚构 29.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以下各项中,属于“在传统外变”的代表性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日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立身之本” 30.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即为归纳。下表归纳正确的是 31.上世纪50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A.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B.计划经济具有随意性 C.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32.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这说明 A.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3个小题,共52分。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3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家,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宋明理学可以代表历代文化的特点,基本上是多元并举,这是中国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格言为代表,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感。但是,由于理学成为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维护了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笛卡尔眼里,世界的本质是理性的,自然的本质也是理性的,而理性的特质,可以通过数学的类比加以理解。人作为万物之灵,其本质也是理性。理性乃自然之光,是人人都具有的天赋能力。正因为如此,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能够单纯凭借“我”而为知识提供确定性的最后根据,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上帝,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规律。个人理性的权威几乎达到至高无上的地步。理性是独立自主的,个人有权利自由地运用理性,而不依靠任何外在的权威,不服从任何外在命令,只服从理性本身。 ——尚新建《启蒙与人性》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凸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宋明理学开放互融的态势。并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理学和理性思想在对待人性的态度上有何不同。(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启蒙和近代中国启蒙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13分) 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有很多学者认为欧洲由于其自身发展出来的种种独特性,创造了欧洲奇迹。然而学者弗兰克则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和全球化视角指出“……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3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律例》规定:凡谋反、谋大逆,其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并株连其父子、祖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满人作官不经科举途径,而靠特权种种,凡是重要的军事、财政部门和地方要冲之地,均为满官垄断。允许族长、宗族头面人物对于“劝道风化以及户婚田土争竞之事”有调处、裁判的权力,只是“事之大者”才告官处理。颁布了“禁海令”,严令“寸板不得下海”,接着又颁布了“迁海令”,强制闽、粤、苏,浙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越界者立斩。 ——黄环宇《大清律例与满清统治》 材料二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1)据材料一,概括清代法制的主要特点。(8分) (2)据材料二,指出西方法制体系的进步性。并说明西方国家向上海领事馆派出司法官对中国的影响?(7分) 通达教学资源网 http://www.nyq.cn/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