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政治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文件大小 99KB
所属分类 高二政治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1-25 19:26:15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惊奇是学问之父”。也有人说过:你只要一直惊奇下去,你就可能成为一位哲学家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是凭空产生的

B.哲学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C.哲学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从古到今,各种哲学流派繁多,有些根本观点相同,有些根本观点完全相反,但无论哪种哲学都是

①科学的哲学 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④正确的哲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一要求表明

A.毛泽东思想是永恒的真理

B.毛泽东思想仍然是新时期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C.意识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4. 2013年9月24日,《新京报》报道,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该计划以PM2.5为主要防治目标,是根据目前北京地区环境污染情况制定的措施。这说明

①存在决定思维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思维决定存在 ④存在具有不可知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5.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能体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区别的是

①“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荀子)和“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②“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和“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③“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和“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朱熹)

④“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和“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6.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以下观点与之一致的是

A.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B.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C.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7. 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之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改变的经典思想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指导社会变革和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信息失真、夸大负面新闻、传播不良信息等网络媒体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为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倡导主流新闻网站和重点商业网站应在把方向、抓管理、扬正气、树新风、守法纪、探规律、谋发展、建队伍八个方面做好带头的解决策略。材料表明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由物质派生

B.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

9.有研究表明:人们习惯的形成与大脑底部的基底核有关,它会把经常重复的运动或行为记忆贮存起来,当再次遇到这种行为时,大脑就会开启自动行为模式,不再参与决策,是做其他的事情;基底核的病变可导致多种运动和认知障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A.意识离不开人脑,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

10. 一切文章皆须有情。优秀的散文景、事、理皆为情服务,常常“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散文之所以能够“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是因为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直观反映

③意识活动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这句俗语告诉我们

A.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物质运动遵循固有的规律 D.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

12.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的天象。整个日全食的过程分成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五个阶段。对地球上的某一具体地点说,平均大约370年才能出现一次日全食。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B.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D.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

①墨守成规,工作缺乏创新精神 ②消极懈怠,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主观臆断,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 ④盲目蛮干,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 2013年入冬以来,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这次强雾霆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

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在2013年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位居榜首。著名语言文字学者郝铭鉴指出,“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从哲学的角度看

①正能量具有创造性,能够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

②正能量具有能动性,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

③正能量具有反作用,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④正能量有指导作用,能够将人们的愿望变成现实

A.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②③

16.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工人做工 D.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17.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因权力而真理”的现象。谁掌握至高无上的皇权,谁就是真理的化身,其言论都被奉为绝对真理,甚至“历史”因此被改写。“因权力而真理”的观点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了真理是永恒的

C.说明真理与谬误同在 D.说明真理于人脑

18.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飞船对太空的探索,太空将渐渐被我们所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①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

③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近年,全球气候变暖、冰层消融的消息不断。曾有专家警告,北冰洋的冰层将在2013年夏季完全消失;也有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已终止,地球将步入冰川时代。美国宇航局2013年8月拍摄的卫星图片显示,北冰洋冰层的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0多万平方千米。这表明

①受多种条件制约,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真理与谬误相伴,二者没有清晰的界限

③复杂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杂乱无序的 

④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 在各地先行高考改革实践的基础上,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高考改革的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这体现了

A.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和动力

C.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21.过去,不少地方走的城镇化道路都是“规模扩张式”,城镇化以土地为重要抓手,靠的是投资和工业拉动。表面上看,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只看见物,却看不见人。这种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做法,也不符合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特点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点

C.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D.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的要求

22.如果某一菜农获得丰收,他的收入会增加,但如果所有菜农都获丰收的话,则他及所有菜农的收入却都会下降。这启示我们,蔬菜丰收与收入增加之间的联系

①是不可预测的 ②是以条件为转移的 

③是复杂多样的 ④是人们主观臆造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3.无需WiFi信号,点一盏LED灯就能上网。2013年10月15日,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传出好消息,一种利用屋内可见光传输网络信号的国际前沿通讯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实现。研究人员将网络信号接入一盏1 W的LED灯珠,灯光下的4台电脑即可上网,最高速率可达3.25 G,平均上网速率达到150 M,堪称世界上最快的“灯光上网”。这说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虽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可以认识和创造联系 

④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着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4.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高度融合。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经济而言,一个经济运行更稳健、增长质量更高、增长前景更可持续的中国显然是有利的。我们有条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各国创造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为世界经济带更多正面外溢效应。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认识事物

B.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服从整体

C.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D.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

25.“资诅咒”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自然资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因过度依赖资而导致经济落后,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这警示我们

①要根据人们的需要,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②要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③要坚持联系观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④要重视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然资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6.美国IBM公司对智慧城市基本特征的界定是: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对接融合,政府和企业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由此可以看出

①智慧城市的宏观系统功能大于各微观系统功能之和 

②在智慧城市体系中,各部分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智慧城市的建设取决于人的主动创造性活动

④在智慧城市体系中,各部分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 

③要全面否定旧事物  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8.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日益深刻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这些都是值得的。这说明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新出现的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

29.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有网友道:“世上本没有堵的路,开的车多了,便有了堵的路。”这两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

A.要增强事物量的积累,实现事物质的飞跃

B.事物性质的变化就是发展

C.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D.没有质变就没有新的量变

30.有人把西藏近年的巨大变化浓缩成5句话:从黑暗走向光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的过程是

①一种连续且不间断的过程  ②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和上升的过程 

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④新形式代替旧形式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40分)

31.材料 1993年,中国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理念发生很大变化,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适时修改这部法律,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专家表示,对《消法》进行适当地修订,有利于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优化消费维权环境,促进和谐消费关系,促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8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八次三中全会构成了改革开放环环相扣的壮丽画卷: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的起点,一是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实行改革开放;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是全面改革的一个里程碑,首次承认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市场是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一个重要的标志和里程碑,提出了全面改革的60条306项的具体任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建设现代化的理论认识不断更新。

结合材料,请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予以说明。(12分)

33.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顶层设计这一概念的提出,要求我们政府在改革与发展中必须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顶层设计以全局视角对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实现这种改革路线,就是要自上而下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协调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内外改革之间的关系,为中国步入世界强国之列创造制度条件。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0分)

34.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最伟大的“中国梦”,是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之共同努力的伟大追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她带领人民迈上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改革开放以,她又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最终找到了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寻求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富强的道路。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提出了伟大中国“三部曲”:第一部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部曲,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梦”的奋斗历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10分)

武平一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

政 治 答 题 卷

命题人:钟开明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40分)

31. 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结合材料,请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予以说明。(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梦”的奋斗历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平一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

政治试卷参考答案



3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题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题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
·浙江省瑞安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育新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题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