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语文 -> 高一上学期 -> 第五单元

18 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本文的主旨及思路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因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

本篇文章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孟子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的阐述
孟子分三层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发展生产是基础;二)养育教化百姓是中心;三)实行仁政是根本。

关于本文诵读的教学建议
本文可先集体讨论朗读技巧,然后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教师作全面指导。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耳矣”是语气词叠用,表委婉、伤感语气,重音放在“尽心”上。
  2.“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文,故重音放在“亦然”上。
  3.“察邻国”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意,兼示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
  4.用“何也”发问,有困惑不解之意。
  5.孟子已有答案,即:梁惠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一样,但隐而不说,故先设喻,此段应读得从容不迫。“则何如”句已给对方答案,却故意征询对方意见,故轻读。
  6.惠王不知是孟子的计策,回答“不可”语气平常。
  7.“王如知此”二句有潜台词,语气要从容。
  8.第5段兼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为一层,语势逐层上升,突出最后一层。“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轻读,后者重读。
  9.第6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要读出层次,最后用双重否定式总括,要读得坚定有力,其中应有劝勉之意。
  10.最后一段语气比较复杂,“狗彘”句读出说话人的义愤;“野有”句语气应严厉,“人死”句读出强烈的讽刺意味。最后劝惠王反躬自省,弃战而施仁政,语气缓和。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