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寓言四则
扩展资料
一、文体知识: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短小故事。
“寓”是寄托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于言,也就是把讽喻的意义蕴藏在故事之中,让人们在故事的情节里记取它的涵义(主题思想)。”(陈伯吹《漫谈寓言》)
寓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古印度出现的梵文本的《五卷书》,一般认为是最早的寓言集。随后又出现了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德国的《莱辛寓育》、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寓言按其表现题材来看,可分为动物寓言和人事寓言等类型;按其写作年代看,可以分为古代寓言和现代寓言等类型。
二、古代寓言
古代寓言指古代写作的寓言。
古代寓言有的是从民间寓言记载下来的,有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经过记载或加工,扩大了流传范围,增强了文学色彩,甚至成为胜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主要特点是情节、结构简单,往往是一两百字一则,甚至几十字一则,但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为现代寓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四、韩非简介
韩非生于公元前280年,是韩国贵族子弟,他到楚国拜荀子为师,学成后回到韩国,眼见国势衰弱,向韩王建议通过改革,增强国力,可是韩王不信任他,于是他写了很多著作,希望韩王改变主意 。
秦始王读过韩非的著作,佩服得很。秦王的宰相——李斯告诉秦王韩非正是他的同窗师弟。于是秦王为取韩非,攻打韩国。 秦王十分欣韩非的理论 ,但这却惹来李斯的妒忌。李斯向秦王上奏,诬告韩非居心不良,秦王误信小人谗言,命令把韩非关进天牢 。
公元前233年,李斯命人送毒酒逼死韩非。当秦王发现自己信错小人时,已后悔莫及。于是,秦王引用韩非的法家主张,终于统一七国,可惜他实施法家法理太过苛刻,导致君逼民反。十五年后,秦朝被汉高祖刘邦推翻。
五、《淮南子》简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汉书.艺文志》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刘安(前179—前121年),汉高祖刘邦之孙厉王刘长之子。
六、对牛弹琴①(牟 融)
公明仪②为牛弹清角③之操④,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⑤之声,孤犊⑥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⑦。
注释:
①本篇选自《牟子》。作者牟融,东汉末人,著有《牟子》二卷,书已佚,现在能看到的是收进《弘明集》的若干篇,后人有辑本。这篇寓言是说,办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分离,一定得不到好效果。“对牛弹琴”,后人用为成语。
②公明仪:人名。
③清角:一种高级乐曲名,相传为黄帝所作。
④操:琴曲的一种。
⑤虻:昆虫名,常吸人畜的血。
⑥犊:小牛。
⑦蹀躞:小步的样子。
七、杯弓蛇影①(应 劭)
郴为汲令②,以夏至日谒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③,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④,妨损饮食,大用羸露⑤,攻治万端,不为愈。
后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曰:“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⑥,思维良久,顾视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⑦,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甚夷怿⑧,由是瘳平⑨。
注释
①本篇选自《风俗通·怪神》。应劭,东汉汝南人,献帝时任泰山太守,著有《风俗通》,原书三十二卷,现存十卷。
这篇寓言是说,有些事物表面现象类似,实质却很不相同,见了类似的现象不做深入了解,心有疑虑,就会引起误解。
②汲:县名。汲令,汲县的长官。
③赤弩:红色的弩箭。
④胸腹痛切:胸腹十分疼痛。
⑤羸露:衰败。
⑥听事;厅堂。
⑦铃下;侍卒一类的人。史将铃下,泛指官吏合侍从。
⑧夷怿:怡悦。
⑨瘳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