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语文 -> 初一上学期 -> 第六单元

29 宋定伯捉鬼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7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鬼卖鬼,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搜神记》是一部文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起于魏晋,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虽然作者常常是要通过这类作品阐明“神道之不诬”,但其中的不少优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题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杨光仪有句云:“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宋定伯捉鬼》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迷信,战胜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种困难),这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在“人鬼乃皆实有”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宣扬了邪不压正的主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结构思路

  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分别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第一自然段:写宋定伯夜行通鬼,与鬼同行,展开了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看似平平,但细细体味,却写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鲜明。

  第二自然段:是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写人鬼斗智。这段人鬼斗智写得情节曲折,张弛有致,引人入胜。

  这一自然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为“遂行数里……如是再三”,写宋定伯与鬼第一次斗智,骗取了鬼的信任;第二层为“定伯复言……于是共行”,写宋定伯与鬼第二次斗智,探知了鬼的弱点;第三层为“道遇水……勿怪吾也”,写宋定伯与鬼第三次斗智,打消了鬼的疑虑。

  第三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捉鬼、卖鬼。捉鬼,写得有形有声:人捉鬼,“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欲逃,则“大呼,声咋咋然”。场面紧张激烈。卖鬼,又交代得细致完整。“恐其变化,唾之”,照应前文,安排得一丝不漏。

  三、写作特点

  通观全篇,故事曲折离奇而又张弛有致,读之引人入胜。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句子很短,简洁生动。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形象。

  文中宋定伯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作品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有胆有谋、勇于捉鬼的少年形象。定伯六次斗鬼,一波三折,最终定伯以智勇胜鬼,这六次斗鬼不仅表现了宋定伯胆大、沉着、机智、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而且突出了人能胜鬼,又能胜邪的主题。而作品中的鬼是定伯形象的陪衬。

  四、诵法法教学建议

  本文是一篇古代笔记小说,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浓;又是用当时的口语写的,也容易读懂,用不着逐句讲解。个别难词难句可以略作解释,或让学生据上下文进行判断,然后在复述和诵读中进一步加以领会。这样,就可以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诵读。本文的故事情节是通过人物对话(在带有寓言性质的作品中,凡能说话的事物如狐、仙人、鬼等,也可视为“人物”)展开的,因此,读好对话,应是教学的重点。对话的语调一般比较容易辨析,按语调反复诵读,读到如出己口,就会成为学生语言储备的一个部门,这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方法。从长远观点看问题,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五、表演法教学方法建议

  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为大家表演。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认真地读书准备,力求使学生的表演能够将课文内容表现出来。表演后要进行评议,这样做可以让学生通晓文意,明确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情绪,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注意课堂不要过于随意松散。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