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语文 -> 初一下学期 -> 第三单元

14 数字杂说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7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一、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括全文内容。使读者知道本文要从三个方面来写,给人们一个阅读期待。所以这一部分也可以称为全文的“纲”。

  第二部分(第2至9段),写数字的身世,即告诉人们数字是怎么来的。具体又分西方和中国两方面来叙述。教学时要注意其中的年代、民族和地点。可列表作大致区分。(表见教学活动)通过列表,就能清楚地看出数字发展的历史脉络。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现在通行的阿拉伯数字是从其他民族传来的,数字的贡献也主要是外民族作出的,所以这一节关于数字的身世问题,大量篇幅是介绍西方数字的发展变化包括阿拉伯数字的来历。但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达,在数字问题上也有自己的贡献,所以不能不提到,表明作者重视民族文化的态度,尊重民族文化的精神。这一部分的学习,重点要放在阿拉伯数字的历史这一段上,作者叙述也最详细。

  第三部分(第10段),写数字的情趣。其中谈到数字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在文化生活中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这一部分作者举了许多有趣的例子,如简称、灯谜、数字对联等。特别用了一副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对联,这样数字的文化内涵一下子突现出来了。

  第四部分(第11至12段),写数字的遗憾。这又从西方和中国两个方面来写,作者批评那种充满唯心主义色彩的“占数术”,认为这是一种协科学,一种畸形的文化现象。这就使这篇文章不仅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还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对读者富有教育意义。

  二、说明顺序

  文章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从远到近、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中国两方面来说明数字的身世。作者的思路清晰,说明的条理清楚。记数法的发明有力地说明了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也给我们以启示: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善于观察思考,敢于创新,我们也能有所作为。

  三、生动的说明

  文章对数字的介绍形象生动,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的?

  (1)运用了许多概括性和形象性极强的词语,如“目不识丁”,“饱学之土”,“不胜枚举”,“拍案叫绝”。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数字。如第一段中的“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把数字当作人一样来介绍,数字也如人一样有身世、有情趣、有遗憾。

  (3)运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如第十自然段介绍数字的情趣时,列举“二十四史”“四项基本原则”,列举灯谜,列举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朴素简洁的语言

  课文语言的特点是朴素、简洁,以平实的语言把一件生活中几乎所有人离不开却说不清的事,写得清楚明白,这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者卞毓麟认为,科普文章要“文字规范,流畅而生动,决不盲目追求艳丽和堆砌辞藻。也就是说,文字具有朴实无华的品格和内在的美”(《梦天集》后记)。本文语言就是这样朴实无华,富有内在的美。语言运用,一方面是朴素、简洁,另一方面得心应手地成语和其他一些典雅的词语,如:目不识丁、饱学之士、大同小异、不胜枚举、雅俗共赏、拍案叫绝、不乏其例、浑然天成、无稽之谈、如痴如醉等。

  五、科普作品教学建议

  (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怎样激发兴趣呢?在初二册第三单元科普作品的教学中,主要抓住“趣”、“奇”两个字进行。

  趣,利用科普作品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喜欢科学的兴趣。《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内容十分有趣。语言本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而本课却要说说大自然的语言,这个标题本身就很有趣,令人寻味。课文中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无比丰富的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比喻成是大自然的语言,而且有根有据,趣味无穷。有趣的大自然的语言中又兴起了一门新兴科学物候学,这就更加有趣。

  奇,借助科普作品中的新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在中国,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卧看牵牛织女星》一文却另辟蹊径,从比较西方与中国的织女的传说入手,着重介绍天文学上牵牛织女星,使人们对牵牛织女的新奇之感油然而生。

  (二)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科学教育?通过科普作品的教学来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一个重要的捷径。

  让学生从科普作品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力量。《卧看牵牛织女星》中说:“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牵牛星距离我们较近,但也有16光年。”“光的速度是每秒钟3O万公里,一天能走259亿2000万公里,这长度的365倍,就是一光年。”真了不起,这么远的星体,我们的科学家都能去研究。由此我们深深地感到了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

  通过科普作品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可以让学生知道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卧看牵牛织女星》能够使学生知道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的天文学知识;《莺》会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具体、更形象地了解莺;《数字杂说》告诉学生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月亮上的足迹》向学生展现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通过学习科普作品,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从生活中常见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现象,引出一门新兴科学物候学,这令人大开眼界。《数字杂说》一文,从人人都熟知的数字中,发掘出“纵然是饱学之土”也未必知道的学问,这种科研精神实在令人佩服,值得学习。上述两篇课文,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的奥秘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科普作品

  1.教导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感受科普作品的特点。阅读科普作品,一定要把握它的科学性、文学性和通俗性等特征。科学性是指科普作品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述科学知识、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教育,在内容上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规律,要有科学的依据。文学性是指科普作品把科学知识形象化,用文学的手段加以表现,用文学的形式讲述科学的道理,是文学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例如布封的《莺》就是典范之作。通俗性是指科普作品为了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一般要用通俗易懂的、人民大众的语言来深入浅出地讲述科学道理,少用科学术语。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具有上述三个特点,在自读时要加以感受。

  2.指导学生整体感知作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了一篇文章,最起码要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例如,《大自然的语言》,要知道它是介绍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卧看牵牛织女星》,是叙述牵牛星、织女星的相关传说及天文学的知识;《莺》,描绘莺的特点;《数字杂说》,是告诉数字有关的知识;《月亮上的足迹》,是记述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3.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这一步可做的事很多,不同的文章可以确定不同的侧重点,科普作品的阅读,我们认为应该放在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必须在熟读和精读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大自然的语言》,就需要用自己的话会概括;而《数字杂说》,则可以用原文中的“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来概括内容要点。

  4.点拨学生反复揣摩语言,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文学中有科学,科学中有文学,这恰恰是科普作品的独特之处。揣摩科普作品的语言,不仅可以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领会科普作品中的科学知识。例如《莺》,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动人的莺歌燕舞图。我们揣摩《莺》中那生动优美的语言,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而且也深化了对写的了解,同时一种喜欢管、热爱自然之情也随之油然而生。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