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语文 -> 初一下学期 -> 第五单元

22 口技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7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一、内容与主旨

  本文写的是一场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的生活画面,表现出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为了写出口技艺人技艺之善,一是运用拟声词。慕拟各种事物的具体声音,如“作作索索”;二是通过人的听觉,表现声音的远近、内外、大小、多少的变化,如“遥闻”(远)、“呓语”(近)、“犬吠”(外)、“惊觉欠伸”(内)、“大呼”(大)、“微闻”(小)、“齐哭”(多)、“夫鼾声起”(少)等,细致地描绘了各种不同声音,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还进行侧面烘托:写观众的反应,不但直接显示了表演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为反衬口技艺人高明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文章首尾都写了道具的简单,印证艺人的高超技艺。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作简短的赞语,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

  文章虽很短,在作者笔下,由静到动,由动转静,接着转入高潮,使之波澜起伏。

  二、段落结构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及表演即将开始的情况。“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宾客大宴”,说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由来:既是“大宴”,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出表演地点,说明它是一个临时舞台,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道具—一列出,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静而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张本,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场表演主要有两个场景:一是一个四口之家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段),摹拟一家人深夜里被惊醒的情形。表演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这声音能不受干扰地从远方传来,使人产生夜深人寂的感觉。这样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由远而近地移向犬吠的地方,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接着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象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摹拟妇人的“惊觉欠伸”,妇人听到犬吠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摹拟丈夫的“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不止”。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了深夜的静谧。这样的生活情景在当时一般家庭中是寻常可见的,从中可看出口技表演者设计的精心。

  第二层(第三段),写这家人再次入睡。先摹拟丈夫的“齁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在缓慢推移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和“盆器倾侧”的声音,表示夜已更深,一家人已睡熟,又以妇人朦胧中对老鼠示警的咳嗽声做反衬,加重静谧的气氛。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转入基本静止状态,为下面即将摹拟的一场大火灾做铺垫。

  第三层(第四段)摹拟一场突然而至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面。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摹拟这个四口之家遭到意外变故时的情形:“夹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急遽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惊恐万状的心理,又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使表演达到高潮。至此,听众已感到置身于“火海”之中,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出众表演的确是用“口”演出来的。文章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三、词语知识

  1.今异义词

  ①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②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③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④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⑤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2.一词多义

  ①乳:“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儿含乳啼”名词,奶头

  ②绝:“以为妙绝”副词,极

  “群响毕绝”动词,尽、消失

  3.词性活用

  ①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原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②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原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四、难句解析

  1.会宾客大宴

  “会”音义同“汇”同“合”,引申为“适逢”或“遇上”。“宴”,《课本》没有作注。“宴”,《说文》“安也”,这是它的本义,《雁荡山》有“龙湫宴坐雨濛濛”,引申为“乐”,《左传·成公二年》:“衡父不忍数年之不宴。”段玉裁说是为引申为“宴飨”,亦即欢宴宾客。朱骏声认为“宴”的本义就是“欢宴宾客”,或者写作“䜩”。本句的“宴”或作“大宴宾客”讲,或作“乐”讲。

  译文:“正巧碰上(有一家)大摆筵席。”

  2.于厅事东北施八尺屏障

  “厅事”,许多注本解为“厅堂”,“堂”跟“事”有什么相干?或说“厅事”就是“厅室”,也通。“厅事”或作“厅事”、“(听)事”。“听事”,《礼记·少仪》:“童子曰听事。”孔颖达疏:“童子未成人,……来使主人以事见使,故云愿听事于将命者也。”后来引申为官员处理政事,《汉书·韩延寿传》:“是日移病不听事。”《汉书·宣帝纪》:“五日一听事。”正由于是官员处理政事,须得有一个地点,“听事”就又成为“听事之所”,魏晋以后就写成“厅事”,加上“厂”或“广”了:《三四志·吴志·诸葛恪传》:“出行之后,所坐厅事屋栋中折。”

  译文:“在厅堂的东北角设置起八尺高的屏风来。”

  五、重点段落分析

  重点是课文的第二部分(2-4自然段),口技所表演的是半夜深巷中一个家庭的情况。在每个自然段中写得又错落有序。

  写夜半惊觉:由远而近,远是犬吠声,近听“妇人惊觉欠伸”,写妇、写夫、写儿次序有先后,并各具情态。真实的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生活。因此,宾客反应的情态自然。

  再写阖家入睡:以声音表现静,夫的齁声,妇拍儿“渐拍渐止”声,写夫妇入睡;鼠作索索声衬托出夜静更深。宾客情态,正是对这种境况的反映。

  最后写巷中失火:是口技表演的高潮。由一家人的哭喊,到成百上千家的哭喊;由火势声,人声,救火抢物声,最后又以宾客要逃跑的情态,衬托表演极其成功。

  六、语言特色

  1.简练。文言,尤其是古代文字,简练是共同的特点。《口技》所记之事很新奇,也相当繁杂,可是仅仅用了三百多字,这一点确是值得着重学习。

  2.生动。一般说,生动由于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能够形象化。这样的语言,本文中可以找到不少,如说宾客的“伸颈”“侧目”“变色离席”“奋抽出臂”,妇人的“惊觉欠伸”,老鼠的“作作索索”,等等,都能予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3.贴切。选词恰当,写什么像什么,不管是记事,还是写人物,写风景。都很重要。在这方面,《口技》也有不少语句值得借鉴,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深巷中犬吠是“遥闻”,老鼠作作索索是“微闻”,等等,都能够斤两适合,恰如其分。

  4.繁简得当。一事有一事的发展变化,其中有大小,有轻重,有顺逆,有松紧,所以不能平均主义地写。就是大小、轻重等没有什么分别,也未必宜于平均主义地写。何处应繁,何处应简,很难具体规定。总的原则是,非详写不足以尽其情则详写,否则可简则简,可概括则概括。《口技》一篇,中间形容口技之妙详写,开头结尾简写;同是写火起,由“忽一人大呼”到“抢夺声、泼水声”具体写,由“凡所应有”到“不能名其一处也”概括写,在繁简方面都处理得很恰当。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