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语文 -> 初二上学期 -> 第五单元

22 闲情记趣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沈复(1763—约1807)字三白,江苏苏州人。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土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浮生六记》简介

  清代小说。六卷。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人语,感人至深。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故题为《浮生六记》。各卷依次标题为《闺房记乐》引祠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后两记已佚。

  此书乃作者46岁时,随同册封琉球国王的使团渡海,在琉球那霸的大使馆中写成。其写时间在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至十月。作者身处海外,回顾了自己大半生的遭遇,有可乐者亦有可忧者,感慨万千。

  书中以较多的篇幅,记叙了作者和亡妻陈芸的家庭生活。两人志趣投合、互相尊重体贴,伉俪情深,甘愿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自得其乐的生活。卜居苏州的沧浪亭与肖爽楼时,视为“不啻烟火神仙”“如梁上之燕,自去自来”。肖爽楼有四忌,即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亦有四取,即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由此可见其主人之胸襟与雅识。

关于本文体裁

  《浮生六记》属明清小品一类,与李渔的《闲情偶记》、张潮的《幽梦影》、余怀的《板桥杂记》、冒襄的《影梅庵忆语》等,同被人们看重。实际上这类小品仍是散文作品,只不过情趣盎然、韵味隽永、文辞简约、篇幅短小罢了。“小品”一词来自佛语,含佛经节本之义,相对于先秦诸子、唐宋散文这些“大品”,这类文章只能叫“小品”。从内容看,明清之际,一些作家将视角转向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倡创造上,值得肯定。当然它无法与先秦两汉唐宋散文在思想内涵和历史深度方面相比,但在反映时代思潮、探寻人生真谛方面,同样达到相当的高度,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

  这类小品文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的重要一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许多

  作家,不仅欣赏明清小品,大力宣传,而且亲自实践,如周作人、林语堂、俞平伯等,且一直影响至今。不仅如此,林语堂还在20世纪30年代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产生了连作者沈复本人也无法预料的深远影响。

课文参考译文

  回忆起我小时候,(视力特别好)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新生出的最纤细的羽毛,(只要)见到细微的东西,一定要仔细察看它的纹理,因此常常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飞,嗡嗡的叫声像闷雷,(我)暗暗地把它们比作一群在空中飞舞的鹤。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睡帐中,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花台旁和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看作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凸起的土块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作壕沟,(我)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我就仔细观察,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一个家伙掀倒“山”压倒“树”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当时)我年幼,正在出神地看(那两只小虫争斗),(癞虾蟆的到来)不觉使我猛然一惊。(等我)神情安定下来,(便)捉住了这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关于本文写作特点

  1.充满童真之趣的联想、想像。在作者童稚的世界里,蚊是鹤,可群鹤舞空,也可冲烟飞鸣,也可鹤唳云端,那藐小如虫蚁或凹凸之处,却是他的玩伴和驰骋的天地。这一切的产生,不是来自成人理性化的思考,而是幼童的好奇心和想像。首句的交代,决不是闲笔。由于好奇,不知那闪火发热的东西是何物,一个“对”字,写出那心神集中、探索究竟的神态,仿佛非要从中找出它的蹊跷不可。也正是好奇心的驱使,才会有“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的韧劲,因而才“时有物外之趣”的收获。“物外之趣”指世事之外的乐趣,这些乐趣得之于联想和想像。作者描写联想想像的形成,不仅层次分明,由好奇而逐渐融进自己的理想,而且符合生活实际。如“观蚊成鹤”一节,先是“细察”,可见专心;一个“私拟作”,写眼前之景的转化,联想产生;然后“心之所向”,联想成真,想像形成,那成千成百的东西,不就是翩翩起舞的众鹤吗?宕开一笔交代现实中的他“昂首视之”,即使脖颈僵直也不以为意。可见观察之细,兴趣之浓,怕已灵魂出窍,自己也成了群鹤的一员而鸣于九皋了吧。这段描写,表现作者幼时的可爱天真,想像力的空灵飞动,以及心灵的追求。课文还通过描写表现在童稚的眼里世事是本无所谓大无所谓小的,世界也 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发生变化:丛草可以为林,虫蚁可以为兽,土砾可以为丘壑,所有的一切,俨然一个精致的大干世界。这是视小为大。由于“蹲其身,使与台齐”,又于“定神细思”之中,将自己融入而“神游其中”,将自己化为渺小的虫豸一类。这是视大为小。这些都是想像产生的效果。

  2.神态描写表现儿童的心理变化。用“昂首视之,项为之强”,表现专注之情,一定要找出个究竟;用“徐喷以烟”写贪欢淘气(若“速喷”,则烟浓蚊落,难作“青云白鹤观”),似乎已有了经验;用“蹲其身,使与台齐”写考虑到观察的方便,表现身心的投入等。写观虫斗及虫被吞吃,则更为传神。先用“方出神”“观之正浓”,写好奇而被吸引,用“呀然惊恐”,表现内心的难以置信、受惊而漾起不平;用“神定”写看清了造成严酷现实的原因、思谋办法。这部分描写,语言灵动而层次分明。文章还借对“外敌”入侵以及自己如何处置的描写,表现心理变化。癞虾蟆的凶残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一”表现癞虾蟆气焰嚣张,一“尽”一“吞”表现它的贪婪凶残,也是作者“呀然惊恐”心理变化的外因。“一”字与上面的“拔山倒树”中的“拔”“倒”相照应,可见癞虾蟆冲向猎物时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决心之狠,并且迫不及待,如人无人之境——旁若无作者的存在!这先“拔”后“倒”再“一”的残暴之状,造成童稚作者的惊心动魄,才有以下“捉”“鞭”“驱”的举动。三个动词连用,可见当时决心大,措施狠。读至此处,读者可见作者举起正义大旗主持公道时的除恶的决心、庄严的神态,而大快人心。(摘自《中学 语文教学》2002.9)

斗蛛(袁宏道)

  斗蛛之法,古未闻有,余友龚散木创为此戏。散木少与余同馆,每春和时,觅小蛛脚稍长者,人各数枚,养之窗间,较胜负为乐。蛛多在壁阴及案板下,网止数经无纬。捕之勿急,急则怯,一怯即终身不能斗。宜雌不宜雄,雄遇敌则走,足短而腹薄,辨之极易。养之之法,先取别蛛子未出者,粘窗间纸上,雌蛛见之,认为己子,爱护甚至。见他蛛来,以为夺己子,极力御之。惟腹中有子及已出子者不宜用。登场之时,初以足相搏;数交之后,猛气愈厉,怒爪狞狞,不复见身。胜者以丝缚敌,至死方止。亦有怯弱中道败走者,有势均力敌数交即罢者。

  散木皆能先机决其胜败,捕捉之时,即云某善斗,某不善斗,某与某相当,后皆如其言,其色黧者为上,灰者为次,杂色为下。名目亦多,曰玄虎、鹰爪、玳瑁肚、黑张经、夜叉头、喜娘、小铁嘴,各因其形似以为字。饲之以蝇及大蚁,凡饥、饱、喜、嗔,皆洞悉其情状,其事琐屑,不能悉载。散木甚聪慧,能诗,人间技巧事,一见而知之,然学业亦因之废。

  点评:《斗蛛》文题精练,文面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简洁生动,叙写内容独特。全文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布局大有讲究。第一部分主要讲“斗蛛”,第二部分主要讲散木这个人对“蛛”的研究。“斗蛛”为全文的主要内容,“斗蛛”的表演充满奇趣,所以放在前面写。文章的语言生动精练,尤其对“斗蛛”的情景描写扣人心弦,“登场之时,初以足相搏;数交之后,猛气愈厉,怒爪狞狞,不复见身。胜者以丝缚敌,至死方止”,简直充满了硝烟气味,好像历历在目。对散木其人的介绍也是如此,一句“人间技巧事,见而知之”,就将一个聪慧之人的聪明劲写足了。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