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语文 -> 初二上学期 -> 第五单元

25 诗词五首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重点:

  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⒉理解深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的含义。

  难点:

  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课所选的五首诗都是传统的名篇,其中有不少流传千古的佳句,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王维诗之宏大,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诗歌,以丰富我们的诗歌知识,提高我们对古代诗歌的感知与鉴赏能力。

  (二)学习课文

  ⒈赏析《使至塞上》

  ⑴解题

  ①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②简介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资料,进行介绍。

  教师小结:

  王维(701—761),字摩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收录在《王右丞集》中,《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一篇名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察访军情。《使至塞上》这首五言律诗就作于赴边途中。诗中描写了边塞风光,在荒凉廓远中发掘其雄浑壮美,表现出诗人的积极向上昂扬情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色彩鲜明,线条简洁,勾画出一幅大漠落日图。

  ⑵整体感知

  ①播放《使至塞上》幻灯片。

  幻灯片一: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国过居延。

出汉,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关逢侯骑,都护在然。

  ②教师范读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地融入课文所设置的特定情感氛围中。

  要求:听准字音,辨别节奏。

  给诗中加点的字正音。

  ③朗读《使至塞上》,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诗的朗读节奏。

  ④默读,边依据课下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全诗大意

  ⑤解读,学生读句解句,有疑问处讨论纠正。

  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⑦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二:

  思考题一:谈谈你对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

  ⑧学生思考、畅谈。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面对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才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茫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红楼梦》)。

  ⑨朗读、背诵《使至塞上》。

  ⒉欣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⑴解题

  ①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②简介作者、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诞生于中亚的碎叶城(前苏联托克马克,唐属安西都护府),五岁时随父移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风格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语言流畅,而且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但他不肯投靠权贵,于天宝三年愤然离开长安,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晚期,李白听到王昌龄因生活小节不够检点——“不护细行”,被贬官的不幸遭遇后,同情和关切之情顿生,于是写下这首情景交融、形象感人的诗篇。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李白的诗友,擅长写七绝,其边塞诗气势雄,语言凝练,格调高昂。

  ⑵整体感知

  ①播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幻灯片。

  幻灯片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听教师配音范读,注意诗的节奏。

  ③默读,边依据课下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全诗大意

  ④解读,学生读句解句,质疑、解疑。

  ⑤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⑥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四:

  思考题二: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考题三: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

  ⑦学生思考、讨论。

  ⑧明确思考题。

  明确思考题二: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描写了漂泊无定的杨花,与悲鸣的杜鹃鸟,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

  后两句抒情。写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后两句之中,含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人相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三是说,只有依靠月亮才能将愁心寄与朋友。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李白在诗中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之人格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怀念之情。

  明确思考题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句运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这一奇特的景象,既饱含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⑨朗读、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⒊欣赏《春望》

  ⑴解题

  ①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②简介作者、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省襄樊市),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7岁就开始作诗文。他从20岁开始漫游吴越,24岁考进士而未中第,第二年便到燕赵齐鲁一带继续游历名山大川。中年以后的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战乱频频、哀鸿遍野的年代。统治者的昏庸、残暴和贪婪,自己的仕途坎坷以至衣食艰难,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流离失所,使得杜甫的思想感情接近了人民,写出了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社会时弊的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世称“诗吏”。

  《春望》作于肃宗至二载(757)年三月,诗人正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下的长安,目睹国家残破,城池荒凉;亲历家人离散,音信全无的伤痛,眼前的春景便令人感慨万分。这首五言律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⑵整体感知

  ①播放《春望》幻灯片。

  幻灯片五: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更短,浑欲不胜

  ②教师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辨别节奏。

  给诗中加点的字正音。

  ③学生齐声朗读《春望》,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诗的朗读节奏。

  ④默读,依据课下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初步了解全诗大意

  ⑤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六:

  思考题四:一个“望”字统领哪几句诗,观察顺序是怎样的?

  思考题五: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⑥学生思考、畅谈。

  ⑦明确思考题。

  明确思考题四:

  诗的前4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观察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国到山河,再由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明确思考题五:

  这两句话可有两种理解:

  一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二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种理解虽然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涵蕴之丰富。

  ⑧教师归纳讲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作者目睹到眼前一片破败的景象,不禁为战乱未息、国势艰危而忧虑,也为自己困居长安、与家离别而悲伤,竟至于看到春花也流泪、听到鸟鸣也惊心的地步。正因为这样,诗人变得更加衰老了——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上簪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以景衬情。既以京城的荒凉景象作正衬,又以春天的美好景象作反衬,处处照应,意在言外。特别是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使人感到言近旨远,意味无穷。

  ⑨朗读《春望》。

  (三)背诵三首古诗

  (四)布置作业

  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扩写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气势宏大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情景交融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伤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登飞来峰》、《论诗》

  重点:

  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⒉深刻理解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等名诗佳句的含义。

  难点:

  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过程:

  检查上节课作业完成情况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王维诗的宏大、李白诗的飘逸、杜甫诗的沉郁,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王安石诗和赵翼的诗,体会他们的诗歌风格。

  (二)学习课文

  ⒈欣赏《登飞来峰》

  ⑴解题

  ①学生读标题,明题意。

  ②简介作者、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临川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曾系统提出并积极推行一系列变法改革主张,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在新法被全部废除的宋哲宗元祜元年(1086年)王安石忧愤而死。文学上,王安石在诗、词、文方面都有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同时也要“以雕绘语句为精新。” 王安石的散文笔触雄健,其诗歌也很有气势。《登飞来峰》是他登上飞来峰(浙江省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后所作的,是一首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

  ⑵整体感知

  ①播放《登飞来峰》幻灯片。

  幻灯片一: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②学生齐声朗读。

  ③依据课文注释理解全诗大意。

  ④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理解深刻含义。

  ⑤教师小结:

  《登飞来峰》是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诗的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意在表现飞来峰塔的高峻,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反常人感受,人们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之人当道,君主昏庸无能。而王安石却就传统题材写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表明自己不怕朝中奸臣蒙蔽皇帝,因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是看得清清楚楚。诗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是虚拟之笔,所指的是社会现象,寄意深刻。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可谓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

  ⑥朗读、背诵全诗。

  ⒉欣赏《论诗》

  ⑴导入

  唐朝以来有许多诗以其独特的风格、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流传于世,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赵翼怎样看待古人的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论诗》。

  ⑵作者、作品简介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又字耕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省武进县)人。清代著名学者和诗人。主张诗歌创作要推陈出新,反对摹拟。《论诗》便是写他的诗歌创作的见解。作者在这首诗中强调: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特征,诗人应有自己的新风格。

  ⑶整体感知

  ①播放《论诗》幻灯片。

  幻灯片二: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

  ②教师范读《论诗》,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③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④学生默读,依据课文注释理解全诗大意。

  ⑤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理解深刻含义。

  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三:

  思考题一:怎样理解“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一诗句?

  思考题二:《登飞来峰》和《论诗》都以理入诗,两首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

  ⑦学生思考,讨论。

  ⑧明确思考题。

  明确思考题一:

      作为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诗人力主独创,反对盲目摹拟,在肯定前人为文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及高度艺术成就的同时,又不迷信前人,鼓励今人不要妄自菲薄,勇于超跃前人已取得的成就,结合下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看似语出惊人,实则表现出诗人非凡的胆识和见地,以及对文学发展规律的尊重与深刻把握。

  明确思考题二:

  《登飞来峰》:作者由登塔远望,清醒地意识到只要站得高,看得远,任何艰难困苦也不能阻挡前进的步伐。《论诗》:从事实出发,说明社会在发展,人才也层出不穷,历史的步伐决不会停滞或倒退。

  (三)比较阅读

  ①在整体把握两首诗歌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思考以下问题。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四:

  思考题三:比较《登飞来峰》《论诗》两首诗中,两位作者见解的相似之处。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明确思考题。

《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在传统“浮云蔽日”的含义中写出新意,可见其独特的视角;《论诗》中直接提出了“江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创新见解。二者思维的独特、相似,启发我们在写作中应善于独辟蹊径。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登飞来峰》《论诗》。

  (五)背诵默写《登飞来峰》《论诗》。

  (六)布置作业

  ⒈背诵并默写五首古诗。

  ⒉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七)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塑眼  新视角:只缘身在最高层

   论诗   江山代有才人出  新创见:各领风骚数百年

 (六)设计思想: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能力。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⒈介绍这五首诗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更要读懂内涵。

  ⒉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诗都是唐代以来的名家名作,学习时,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来。

  ⒊联想、想象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发人深思,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由形象入手,真正读懂。

  ⒋背诵、积累。这五首诗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对其中的名句,应能正确默写并会灵活运用。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重点:熟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出示资料(可以多媒体大屏幕或幻灯片的形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反复朗读、背诵

  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导语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们的几首诗。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2.背诵这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杨花”乃随风飘落之物,“子规”系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这种衰愁气氛,是对

  表达“愁心”的烘托与暗示。

  怎么向远去的友人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呢?诗人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我寄愁心与明月”,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3)《春望》杜甫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

  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这样,在国

  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对友人不幸的关切;《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们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课时

  学习《登飞来峰》《论诗》

  导语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王维诗的宏大、李白诗的飘逸、杜甫诗的沉郁,这节课我们再来品味王安石诗之超拔、赵翼诗之洒脱,体会赵翼评价李杜中显露出的风流。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因为;李杜,李白、杜甫;才,才华;风骚,《计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2、教师出示辅助理解的材料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王安石曾系统提出并积极推行一系列变法改革主张,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在新法被全部废除的宋哲宗元祜元年(公元1086年)忧愤而死,这首诗中,就体现了他革旧出新的远大政治抱负。

  3.分析、体会这两首诗的意境

  (l)《登飞来峰》王安石

  《登飞来峰》是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诗的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们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之人当道,君主昏庸无能。而王安石却就传统题材写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望远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层面上,可见诗人是借景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诗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是虚拟之笔,所指的是社会现象,寄意深沉。全诗四句28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充分反映,可谓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

  小结:诗人奇特的构思,选择角度的新颖,不拟前人之说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论诗》赵翼

  《论诗》是一首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名诗,诗的前两句,“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既充分称颂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又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显示出这种作用的局限性。因此,诗歌创作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有所开拓,有所前进。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强调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才华出众的人物交替出现,他们都将在自己所能影响的时代里主导文学创作向前发展。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创新诗人出现的热切期望,以议论为主,以见解独到深刻取胜,在平实的语言中阐发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很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中提出了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的特点,诗人应有自己新创造的见解。这一不拟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比较两首诗中,两位作者见解相似之处。

  《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在传统“浮云蔽日”的含义中写出新意,可见其独特的视角;《论诗》中干脆直接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创新见解。二者思维的独特相似,启发我们在写作中应善于独辟蹊径。

  5.10分钟学生背诵默写

  (三)总结、扩展

  总结:见前两诗,各自总结

  扩展:模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写句子。

  八.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l.解释下列诗句,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

  (l)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默写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1.翻译这五首古诗,体会其用字之精练。

  2.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九.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宏大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飘逸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沉郁

第二课时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   新视角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