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语文 -> 初二上学期 -> 第六单元

28 观潮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题

  文章生动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艺和百姓踊跃观潮的盛大场面,体现出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思路结构

  文章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字,用镜头摄像式的笔法,描写驰名中外的钱塘江大潮,依次描绘了江潮来时的雄伟气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艺和江岸上游人的观潮盛况。文章中自然风景同民间的风俗交融在一起,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相生辉,令人目不暇给,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第一段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点明题旨,接着直接描写江潮到来时的壮阔景象。作者观察细致入微,由远及近,渐次写来。由“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写到潮头奔卷而来,形如玉城雪岭,声如万钧雷霆,“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文势突兀而起,恣肆淋漓,撼人心魄。

  第二段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的演兵情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这是第一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这是第二层。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却很广泛,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在水面上乘骑、弄旗、举枪、舞刀,出神入化,“如履平地”。下面的实战演习更是令人振奋,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写水爆之猛烈,再写”烟消波静”的情景。

  第三段描绘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作者写吴中健儿弄潮的潇洒,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弄潮儿披发文身,是民间习俗的出色点染,使文章平添意趣,犹如一幅古代弄潮的民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

   在对江上弄潮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后,作者又把读者的目光引到岸上,“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至此,江潮、水军、弄潮儿、观众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徐徐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写作特点

  1.大处落墨、小处渲染,集中笔墨描绘最有特征、最为典型的人、事、物。例如写钱塘来潮时的景象,短短一句就写得跃然纸上,气势飞动,情景兼备,宏声壮采。这是仅钱塘江有,而其他江海无的独特情景的再现和艺术记录。语言简洁凝练,极富表现力,三两句就能刻画出形象,二三词就能传送出精神。所描绘的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写江岸观潮,独立一段,似是闲笔,与江潮好像没有关系,但深入体会,可以看出作者用墨精心,这是为了增强描述的社会效果。

  2.风景和风俗相融。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披发文身,手持彩旗的涛头弄潮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风景和风俗交相辉映。

  3.映衬和对比。白浪滔天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波翻浪滚映衬出弄潮儿本领的高超;观潮盛况映衬出江澜壮伟;声如崩崖的操演之动对比出烟消声歇的江面之静,鲸波万仞的气象险恶,腾跃百变的变幻身姿对比出旗尾不湿的高强本领。

  四、课时安排建议

  可用两个课时教学本文。

  本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和文章出处。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1.学习“阅读提示”中要求注意的字的读音。

  2.结合课文句子,阅读文底注释,翻查工具书,理解重点实词和短语的意思。

  3.结合语境,联系原来学过的课文的相关语句,理解重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串讲、分析课文的第一、二段,理解文意,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内容,学习选取典型景物集中笔墨描写的特点和对比映衬的手法。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分析课文的第三、四段,研讨文章的中心和全文的写作特点。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和雄奇壮观的景象。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