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语文 -> 高一上学期 -> 第四单元

14 勾践灭吴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国语》简介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事年代起自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1000—前440),内容涉及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以记载言论为主,但也有不少记事的成分。这部书不是系统完整的历史著作,除《周语》略为连贯外,其余各国只是重点记载了个别事件。可能作者所掌握的原始材料就是零散的,他只是将这些材料汇编起来,所以各国史事的详略多寡也不一样。其中《晋语》九卷,占全书近半;《周语》三卷;《鲁语》、《楚语》、《越语》各二卷;《齐语》、《郑语》、《吴语》各一卷。
  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认为《国语》是写《左传》的左丘明所写,后人多有异议。现在一般认为产生于战国初年,作者不详。
  《国语》也包含了许多政治经验的总结,其思想倾向略近于《左传》,只是不像《左传》那样鲜明突出。《周语·召公谏弭谤》一篇,记周厉王以肆意残杀为消弭不满言论的佳方,使“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结果被民众驱逐而流亡。文中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相当深刻。
  总体上说,《国语》的文字质朴,远不如《左传》有文采。但其中也有比较精彩的部分。如《晋语》中记“骊姬之难”前故事,较《左传》记载更详尽曲折。有一节写优施和骊姬合谋陷害太子申生,威逼大臣里克勿加干涉,很好地描摹出人物情态。优施请里克饮酒,半中间起舞而歌《暇豫歌》,暗示里克变故在即,要善于自保,尔后又写道:
  优施出,里克辟奠,不飧而寝。夜半,召优施,曰:“曩而(尔)言戏乎?抑有所闻之乎?”曰:“然。君既许骊姬杀太子而立奚齐,谋既成矣。”里克曰:“吾秉君以杀太子,吾不忍。通复故交,吾不敢。中立其免乎?”优施曰:“免”。
  里克胆小怕事,为了保全性命抛弃了故交太子申生,保持中立,优施和骊姬便为所欲为。另如“齐姜醉遣重耳”等,也比《左传》中有关部分具体生动。
《吴语》和《越语》在全书中风格较为特殊。它以吴越争霸和勾践报仇雪耻之事为中心,写得波澜起伏,很有气势。其中写到吴王夫差发兵北征,与晋人争霸中原,事情尚未成功,后院起火,传来了越王勾践袭击吴都姑苏的消息。夫差急召大臣合谋,采用王孙雒的建议,连夜布成三个万人方阵,中军白旗白甲,左军红旗红甲,右军黑旗黑甲,望去“如荼”、“如火”、“如墨”。晋军“大骇不出”,吴王乘势要求晋君让他当盟主,然后连忙撤兵,班师回吴。这一段写得有声有色,宛如后世小说笔法。




扩展资料

影响中国的一百本书之《国语》

  《国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关于它的作者,历史上多有争议。唐宋以前,人们都认为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著。如西汉时的司马迁、东汉的班固、吴国的韦昭、唐朝的刘知几等都持此说。按照他们的说法,我们可以得知《国语》的成书经过为:孔子作《春秋》后,左丘明为之作传,即《春秋左氏传》。后来,左丘明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尽”,根据传注《春秋》时所剩材料,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编著了一本《国语》。故《国语》又被称为《春秋外传》,《春秋左氏传》被称为《春秋内传》。然而,唐宋以后很多学者对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一事提出异议,现代学者中也有人认为《国语》是在战国初年编辑而成,作者有待进一步考证。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都记载《国语》为21卷,与今本相同。其体例是分国记载,有《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书》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
  《国语》记载史实的时间,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76年),下至韩、赵、魏灭智伯,共约500年间的历史,但《国语》不是编年体,它是以国分类。《国语》中《周语》排在最前面,内容也很丰富,它又和鲁,齐、晋、郑、楚、吴、越并列,所以又不像严格意义上的分国史体例。《国语》记载晋国史事最多,内容最丰富,其卷数占整书的近一半,相比之下,其他国的记载就很简略了,如《郑语》,仅记载了桓公与史伯的对话。因此,有人将《国语》称之为《晋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国语》与《左传》之间的关系,有继承,又有发展。《国语》记事与《左传》相同者有60余事,而史实中的细节,又有8事与《左传》不同,可见所依据的材料并不完全相同。《左传》记周王室事迹很简略,《国语》则记有穆、恭、厉、幽、宣、襄、定、灵、景、敬10王的大事,为后代保留了研究周王室的宝贵资料。《左传》对齐桓公成霸业的历史记载简略,《国语》的《齐语》则专记管仲相齐的业绩,对后人详细了解齐桓公霸业形成之经过大有裨益。《左传》对越灭吴的记载略而不详,《国语》的《越语》则用很大的篇幅,生动详细地记载了越王勾践如何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灭吴的历史。《左 传》记事,偏重于事件之原委,而《国语》则很注重各国贵族的言论。二者可相互参证,相互补充。总之,《国语》作为《春秋外传》,确实可补《春秋内传》——《左传》之不足,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所以,司马迁修《史记》时,将《国语》列为重要的参考书目。
  《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常璩的《华阳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
  《国语》的写作风格以记实为主,注重客观描写,它不像《左传》、《史记》那样,在文中加“君子曰”、“太史公曰”以表明作者立场之类的评语,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国语》的原始资料来源不同,所以其文风也不很统一,通过文风我们可以感觉到多姿多采的各地民风:“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楚多恣放。”(崔述《沫泗考信录·余录》)
  《国语》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用语言记史,生动、精练,为历代所称道。《吴语》、《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从吴败越,越王勾践卑事吴王夫差,最后终于灭吴,如此大事,包括两国最高层的谋略,大臣的劝谏,两国外交、内政、战争以及人心向背等,大都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除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外,作者还善于选取一些精彩的言论,用以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如《周语》“召公谏弭谤”一节,提出了统治者如何对待民间舆论的问题,对那些专制霸道,妄图用高压手段压制来自人民的批评的统治者提出了严正的警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一著名论断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中开明之士的重民思想。《国语》中的《鲁语》,记载孔子的言论,含有儒家的思想;《齐语》记管仲谈霸术,含有法家思想;《越语》记范蠡尚阴柔,功成身退,带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因此,《国语》又是古代思想史研究的资料来源。
  《国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其缜密、生动、精练、真切的笔法,在历史散文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吴国韦昭的《国语解》,有天圣明道本(宋明道二年取天圣七年印本重刊)和公序本(宋代宋庠《国语补音》本,因宋庠字公序,故称)。另有清代洪亮吉《国语韦昭注疏》、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董增龄《国语正义》及近人徐元诰《国语集解》。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国语》点校本,广泛吸取前人的校勘成果,注释简明,易于阅读。

选自《影响中国的一百本书》




扩展资料

《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吴、越两国,同处于长江下游,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地区,“同壤而世为仇雠”。到了春秋末期,两国在中国历史上方显出其地位。吴、越两国互相攻伐的故事多传于后世,并为人们所演义。
其初,吴王阖庐起兵伐越,被越王勾践击败,阎庐重伤而死。后,越王勾践听说阖庐之子吴王夫差日夜练兵,欲报父仇,便不顾范蠡谏说,冒然发兵攻打吴国,被夫差打败,受困于会稽山上。吴王夫差又不纳伍子胥忠告却从太宰嚭的劝说,签应勾践求和,保存越国。越王勾践赢得了休整时间,经过约二十年的奋战,即《左传》所说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乘吴王夫差与齐、晋等诸侯国争霸的时机,发兵反攻,终将吴国灭掉。




扩展资料

《胆剑篇》节选

历史剧《胆剑篇》第四幕中勾践的一段独白:

  勾践 义土啊,苦成!你死得其所,你死得比泰山还重。
  (走到崖前,望着苦成送的胆)怪不得你送给我这东西——胆哪!
  胆哪,你颜色墨而绿,你不美,你不香,你性寒,你苦而涩,一看见你,就知道你的气味是多么难以入口。你像苦成,苦成又多么像你啊。
  你苦啊,胆!可你是清心明目的,你叫我们眼亮耳明,看得见希望,听得进一切忠言善语。
  你苦啊,胆!然而你是退热的,定神的,使人镇定,你叫我不焦躁,不慌张。在敌人面前,深思熟虑,知机现变,要沉静。
  胆,你是多么苦啊。但是你能教人胆壮,叫人勇敢,敢于面对一切残暴和不平。
  胆,你苦啊。但你是驱毒的,除不洁的。你教我们把一切懒惰、苟安的毛病都一起抛却,教我们敢于把这肮脏的世界洗得干干净净。
  胆哪,你不巧言令色,你外面那样的不动人,你心中却藏了这么多的治国治人的道理! 苦成,这一个胆就顶替了你的千言万语。这一个胆就说出了多少死了的壮士百姓深深的心意。
  我要天天尝它,夜夜尝它,日夜不离它。见了胆就如同苦成在我的身边。见了胆就如同见到多少被杀戮的黎民百姓。
  见了胆就会想起千古的胜负在于理,而这理要多少劳心苦行才能争取到啊。卫士 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吗?勾践 (沉静地回答)没有忘记。

[卫士下]




扩展资料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越灭吴之战

  “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 战争。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 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 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 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其时,定都会稽(今浙 江绍兴)。据有今浙江北部地区的越国,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楚为联越制吴,积极扶植越王允常,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 越国,两国争战就此展开,双方你来我往,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
  公元前506年,阖闾率军攻楚。次年春天,允常乘吴国内空虚,出兵袭击吴都姑苏。 吴王急忙抽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敌,遂在大掠之后主动撤兵而还。公元前496年, 允常病死,子勾践继位。吴王为“南服越人”,遂乘勾践新立之机,率军攻越。双方对 阵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见吴军容严整,组织敢死队连续几次发起冲击, 均被吴军击退。在此情况下,勾践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持剑走到吴军阵前, 一起举剑自杀。吴军将士被这一疯狂举动所震慑,纷纷拥上看个究竟,吴军阵势因而大 乱。越军乘机发动突然袭击,大败吴军。阖闾本人也受伤不治而死,临终前再三叮咛儿 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时刻牢记杀父之仇,日夜练兵,积极备战,准备出兵攻越。
  公元前494年春, 越王勾践得知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后,不听大臣范蠡的劝告,在准备不充分的形势下, 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夫差尽发吴国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吴军 同仇敌忾,奋勇冲击,越军不敌,损失惨重,只剩下5000人退守会稽山。吴军乘胜追击, 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大夫范蠡提出屈辱求全,主张用卑辞厚礼向吴求降,如若 不允,就由勾践亲自去吴国做人质。勾践采纳了这一建议,一面准备死战,一面派文种 去向吴王求和,并用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要他从中斡旋,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 为吴的附属国,并声明如吴国不许,则越将破釜沉舟,与吴血战到底。伍子胥认为争霸 中原不如灭越有利,并看出越国君臣卑辞厚礼的背后所隐藏的灭吴野心,因而坚决主张 彻底灭越,否则,必将纵虎归山,养痈遗患,“今不灭越,后必悔之”。但夫差急于北 上同齐争霸,认为越国既已投降,便名存实亡,不足为患。因此答应越国议和,率军回 国。 越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为安抚民心,勾践下诏罪己: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 罪也,寡人请更。”并下令“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 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把国内事务分别托付诸大夫负责管理,便带 着范蠡等人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勾践在吴国忍辱含垢,历尽艰辛,终于骗得夫差的信 任,于3年后被释放回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复国灭吴。所谓“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争取民心,选贤纳谏,让文种治 政,范蠡整军,建立招贤馆,礼遇收罗各方面人才。改革内政,减轻刑罚,减免赋税, 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增加人口。在军事上,筑城立廓,修缮被战争破坏的 都城,训练部队,厚赏严刑,扩充兵员。在对外政策上,奉行“结齐、亲楚、附晋、厚 吴”的方针。不断送给夫差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送美 女西施、郑旦给他,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贿赂吴臣,争取他们的同情和帮助;并 离间吴国内部,挑起其大臣不和;破坏吴国的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使其内部 粮价高涨,造成供应困难;采集良材,选派巧匠,送给夫差,促使其大兴土木,消耗人 力、物力。上述措施,收效显著,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争取了与国。越国力量大 为增强,发兵伐吴所缺乏的只是时机问题了。 在越上下一心、励精图治、为复仇雪耻而磨刀霍霍时,吴国却日趋腐败。夫差因胜 而骄,奢侈淫乐,穷兵黩武。调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姑苏台,不分昼夜同西施在上面狂 欢作乐。 同时,急于以武力威胁齐晋,称霸中原。 公元前489年,进攻陈国,次年攻鲁,慑 服了附近的小国,为北进中原开辟了道路。 夫差又征调大批民工构筑邗城,作为北上基地,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以利军运。 为导吴北进中原,使之与晋、齐、楚为敌,造成乘虚袭吴的机会,勾践向夫差大献殷勤, 让文种率万名民夫协助吴国开凿邗沟,以推动夫差北上。
  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决定北上伐齐,联合鲁军,击败齐军。战后, 夫差更加骄横,认为只要最后压服晋国就可取得中原霸权,于是约定晋定公和各国诸侯 在公元前482年七月七日到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行前,夫差对太子友提出应 防备越乘虚而入的劝谏置若罔闻,认为中原霸权唾手可得,不可坐失良机。因此自率精 兵3万空国远征,北上黄池,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老弱病残1万人留守姑苏,勾践梦寐以 求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公元前482年六月十二日,勾践调集越军4.9万,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率领,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一路由大夫畴无余等为先锋, 勾践自率主力继后,从陆路北上直袭姑苏。吴太子友率兵到泓上(今江苏苏州近郊)阻 止越军进攻。他感到精锐部队已全部北上,实力不足,主张坚守待援。但吴将王孙弥庸 轻视越军,不听调遣,擅自率5000人出战,击败越先头部队,更加骄傲轻敌。二十二日, 勾践主力到达,发起猛攻,将吴军包围聚歼,并俘虏太子友等。接着挥师进入姑苏。 此时夫差正在黄池与晋定公争当霸主,听说越军袭破姑苏,惟恐影响争霸,一连杀 掉7个来报告情况的使者以封锁这一不利消息,并用武士威胁晋国让步,终于勉强做了 霸主,然后急忙回国。但是由于姑苏失守的消息已泄,军心动摇,夫差感到反击越军没 有把握,便派人向越求和,勾践也因实力不足以灭吴,允许和议,撤兵回国。
  夫差向越求和后,由于征战连年,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内空虚,一时无力反击, 就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而越国却利用缴获的资财充实了自己,提高了 战胜吴国的信心。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空前的饥荒,勾践认为大举伐吴的时机已经 成熟,遂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于三月率军出征,进至笠泽(水名,今苏州南)。夫差 也率领姑苏所有的部队迎击越军。吴军在北,越军在南,双方隔水对阵。黄昏时,勾践 在主力的两翼派出部分兵力隐蔽江中,半夜时鸣鼓呐喊,进行佯攻以调动敌人。夫差误 以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连忙分兵两路迎战。勾践乘机率主力偃旗息鼓,潜行渡江,出 其不意地从吴军中间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实行中央突破。吴军兵败溃退,越军乘胜扩张 战果,挥兵猛追。吴军一败再败,退守姑苏,越采取了长期围困的战术,企图困毙吴军。 吴军被围于姑苏达3年之久,终于势穷力竭,突围逃到站苏台上,但旋即又被包围。夫 差企图效勾践当年之故伎,卑辞求和,然而此时的勾践却非20年前的夫差,为免纵敌贻 患,勾践断然拒绝了夫差的请求,夫差绝望自杀,吴国灭亡。越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 与诸侯会盟,终于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
  吴越战争,双方经过长期较量,一波三折,富于戏剧色彩。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代 代相传,佳话千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催人振奋;夫差因胜而骄, 纵敌贻患,处安忘危,最终身败国亡。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