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语文 -> 高一下学期 -> 第三单元

9 黄鹂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对本文思想内容的评价

  1.从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上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从本文来看,作者借助黄鹂,真实地反映了六十年代初,文学艺术受到“左”倾错误思想束缚,不能达到极致的现状。邓小平在1979年说:“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而孙犁在¨62年,就呼吁要为文学艺术发挥自己的极致创造理想的环境,谴责那种戕害文艺事业的极左政策.是何等可贵。

  2.从思想倾向的积极意义上

  思想倾向是否是有积极意义,是否给读者以健康的审美感受,是衡量艺术作品思想价值的重要尺度。《黄鹂》中的人生哲理是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它给人的启发和思考,在那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渗透着积极的思想倾向。特别是文章中最后遇到黄鹂的那种“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景象,更是寄托了作者对艺术、对人生的追求:他多么希望能给艺术、给各种事物一个广阔的天地,使它们都能发挥到极致啊!虽然在被“左”倾思潮束缚的1962年.作者的这种呼唤难以得到热烈而认真的响应,但他这种乐观的预示,这种对理想的追求,无不闪烁着先知的光辉。  

  小结:合理准确地评价一篇文章的思想性,一定要联系相应的外部语境,这样能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客观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文的写作特点

  1.用象征手法来说理

  对象征手法,同学们并不陌生。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在于富于文学性,形象生动,具有美感。比如上册书我们学习的《过万重山漫想》,随着作者思维的展开,三峡已不是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未知、艰难领域的一个象征:第一个征服三峡的人成为敢于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精神的化身。象征这种手法使抽象的哲理形象化、生动化,从而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另外,象征手法还有含蓄的特点,因此在不便直抒胸臆、直陈见解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手法还能收到发人深省、引人寻味的作用。如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白杨礼赞》、《海燕》,虽不直抒己见,却一样通过艺术化的形象传递给读者有力的迅息、坚强的精神力量。

  本文关于黄鹂写了好几个片段,以时间为顺序组织安排,情节曲折起伏,但每个片段都蕴含着—定的意义。例如,正面表达作者观点的是第一个和第四个片段。黄鹂在战火中展现着它的英姿,实现了它的美,篇末更是借助一段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暗示了任何事物要达到美的极致必须拥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而第二和第三个片段却是反面的,伤害黄鹂的人虽然动机、情形各不相同,但他们对黄鹂造成的伤害却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又暗示,搞“左”的一套,人们的动机是各不相同的。在“左”倾思想禁锢艺术的情形下,由于运用了象征手法,《黄鹂》在思想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深刻,显得珍贵而难得。

  2.叙事明理,水到渠成

   ①散文的材料一般较多,但围绕中心组材的说法太笼统,不具体。从本文的几个片段的安排来看,是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的,因此给人—种自然而然的感觉,篇末的说理也就处于情理之中,易于理解了。

   ②在以叙事为主的散文中,要注意议论恰到好处的使用。如本文点到为止,若隐若现,这才耐人寻味。

  3.语言清新自然

  孙犁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其清新自然、散发泥土气息(生活气息)的语言,在本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比如,对黄鹂作者有两次集中的描写,一次是战火中的英姿飒爽的黄鹂,一次是被缚的、任别人玩弄的凄惨的黄鹂。从这两部分的描写中筛选重要词语,辨别修辞方法,会体会到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特色。另外,文中“我”的心情描写,用笔简省,用语平淡,但正是在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描写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他内心的不平静。

  另外,与这个语言特色相映成趣的是,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一些文言句式,音节和谐,摇曳生姿。

  对仗——“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排比——“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

  对句——“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如何把握本文的主旨

  准确地把握本文的主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要抓住本文的“文眼”

  内容含蓄隐晦的文章总有一两句话透露出用意,本文也是这样。本文的“文眼”有两句。一句是“这正是在艺术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种境界”。可见说的是黄鹂,讲的是艺术。把黄鹂看作艺术的化身,看作文学艺术家的化身,文意在我们眼前立即显豁了。另一句是“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可见不光讲艺术,各种事物无所不包,所讲的乃是哲理。黄鹂乃是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

  其次,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创作自由的根本观点

  邓小平说:“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列宁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懂得这个根本观点,就能懂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作者渴望和憧憬的“春雨。

  宿露”“朝霞和彩虹”不正是列宁所说的“广阔天地”吗。

  第三,要联系历史背景

  一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论持久战》“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论联合政府》在文艺战线上,党“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就容易理解那时的黄鹂为什么发着“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为什么“金黄的羽毛上映着阳光,美丽极了”。

  二是“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历史背景。

  从1957年开始,在文艺界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和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文艺思想上机械论、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更加发展,粗暴武断、无限上纲的文艺批判几乎成为一时风尚。创作上,违背生活真实和缺乏艺术性的虚假文字和公式化、概念化作品风行一时。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写真实、写人性的作品和作家纷纷遭到批判,到1962年,由于“左”的错误倾向的影响,把“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干涉了许多不应当干涉的事情。本文就写于此时。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文化大革命”。

  联系历史背景,就容易理解作者寄寓在黄鹂命运上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感慨和向往。

文章最后五段的解析

  1.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悟出的哲理

明确:

  (1)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2)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2.在这五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明确:

  A、排比(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说明“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才能成为极致。

  B、引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增添文学色彩。

  3.倒数第三、四自然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作者在这里用整散结合的写法,句式上长短相间,如同古代华丽的赋文一般,极富韵味。而“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春雨、宿露、朝露、彩虹等词语简洁地描绘出江南春季美丽的自然景色。黄鹂婉转的啼叫、俊美的身影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展示出全部的美丽,使人自然地联想到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真正达到一种美的极致。

教法建议

  1.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黄鹂出现的次数以及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表现的状态。

  3.品读文章后五段,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4.采用“初读——精读——品读”的阅读步骤,教师导读与学生自读相结合。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