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语文 -> 高一下学期 -> 第六单元

24 病梅馆记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9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龚自珍简介

  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出身于一个世代儒学的官僚家庭。少年时期即鄙薄时文制艺,爱好经世致用之学和诗词。38岁考取进士。前后在内阁中书做了二十年无关轻重的下级官吏。后来借故辞职南归。死的那一年在丹阳云阳书院担任讲席。

  龚自珍具有比较进步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对于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起了先驱作用。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他善于把诗歌作为武器,大胆地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危机、统治集团的专制和腐朽,热情地歌颂理想和个性的解放,发出强烈的要求改革的声音。

  (胡云翼注:《诗词五首》,《中华活叶文选》(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

  龚自珍生活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这个时代正是封建社会趋于没落、解体的时代。一方面是封建经济体系开始瓦解,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得到了发展。这个变动反映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开始酝酿和孕育着民主主义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龚自珍就是这个时期的一位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他猛烈地揭露和抨击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热烈地要求改革社会,要求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提倡平等和民主,提倡个性解放。虽然出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他没有也不可能和封建王朝实行果断的决裂,但他宣传民主的观念无异于大战前的战马嘶鸣,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的民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观。鉴于统治者对人才的扼杀,龚自珍对人才问题十分重视。他在《上大学士书》中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所恃者,人才必不绝于世而已。”他对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罪恶大胆予以揭露:“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僇之。”(《乙酉之际著议第九》)“不才”指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帮凶。他们督责、束缚人才,甚至扼杀人才,是为了“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崇)其身”,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那种“一人为刚、万夫为柔”的统治局面。当然,丢掉人的廉耻,提倡了奴性,使万民变成了柔顺的奴仆,那统治者就更便于统治了。针对这种情况,他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病梅馆记》正是以曲折的笔法反映了龚自珍的“人才观”,并揭露了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罪恶。

  (江夏等编著:《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返回


扩展资料

关于《病梅馆记》的主题

  1.《病梅馆记》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政治小品文。这篇短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摧残、扼杀人才的罪行,表现了作者渴求广开才路,培植人才的进步思想。

  (志浩、江涛:《谈〈病梅馆记〉的教学设想》,《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第6期)

  2.作者使用曲折的笔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揭露和抨击了清王朝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他要求改革政治、培养人才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江夏等编著:《文言文评点译释》第115页,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3.此文言简意深,仅277个字,就包含了丰富深刻的内容。文章中心突出,通篇谈梅,除标题外,正文直接出现的“梅”字就达11处。从揭示梅病的原因,到提出疗梅的措施,进而表达救梅的愿望这一构思线索表明,本文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足见其非叙文,也非说明文,而是议论文。难道仅仅是议梅吗?

  作者龚自珍在写作《病梅馆记》的同一年,还写了《已亥杂诗》,其中有一首很著名:“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此诗揭露了清统治集团大肆摧残、迫害人才造成的严重局面,发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呼声。《病梅馆记》主题与此基本相同。

  可见本文的梅实喻人才,梅病喻人才遭压抑摧残、迫害,其罪魁祸首的文人画士是指清统治集团的顽固派,他们及其心腹、亲信、赤膊上阵的凶手及帮闲、瓜牙、许梅标准的制造者和舆论者,组成了一支有形无形的扼杀人才的巨大的反动社会力量。与此社会力量相对立的在文中只有个“予”。这个“予”(龚自珍)也在清政府里作过官,由于遭到排挤打击而郁郁不得志。因此,在1839年辞官南归,写成此文。他从当时的现实及自己的遭遇出发,痛感拯救人才之重要,力争文章里提出疗梅的措施。作为一个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一个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者,能在“文字狱”恐怖气氛笼罩下用这种曲笔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提出改良措施,是难能可贵的,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毕竟是无法实现的。

  (廖衍勋:《以道率文       文道结合——〈病梅馆记〉教学设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84年第5期)

返回


扩展资料

《病梅馆记》中字的解释

(尚淦)

  对文言文中字词的解释,正如陈德全先生《〈病梅馆记〉中的“梅”字异解》一文(见1991年11期)所说的,应因句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认为,仅仅这样还很不够,还应该联系上下文,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况,等等。

  龚自珍《病梅馆记》中的十一个“梅”字(有些版本是十二个)应作怎样的解释?诚然,如陈先生所言,全部都作“梅花”或“梅树”讲,都是不确切的。但陈先生硬把这十一个“梅”字分别解释为“梅树”“梅主干”“梅枝”“梅花”“病梅树”“梅苗”等六种,我不敢苟同。

  纵观《病梅馆记》全文,文中所讲的梅,应该是花农们用花盆栽培,出售获利,供文人画士、士大夫们欣赏的盆栽梅。所以,文中的十一个“梅”字大都应解释为“盆栽梅”,但翻译成现代文时,为了做到:信、达、雅,以及现代文的一些习惯,翻译时就要灵活,该译就译,不译现代人也懂的就不必译它。下面一一释之。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陈先生认为,这个“梅”字解释为“梅花”是以部分代表整体,是不确切的,这是正确的。因为盆栽梅有的可能已开花,有的则还未开花,开花的可叫“梅花”,未开花的就不能叫“梅花”了。不过,陈先生解释为“梅树”也不确切,是以整体代表部分。理由是:从梅的生长环境来说,梅有盆栽的,有生长在地里的(包括野生梅),而盆栽梅、种养梅只是梅的一部分。从下文知道,这几个地方出产的梅是拿去出售的,应是盆栽梅,实不能以“梅树”统称之。这个“梅”字应解释为“盆栽梅”比较符合文意。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梅之欹,之疏,之曲”——这两处陈先生都认为每一处都省略了两个主语“梅”,这是肯定的。但陈先生把这两处分别译作:“梅主干要长成盘曲的才美,直挺挺的就没有风姿了;梅枝要长成倾斜的才美,正端端的就没有景致了;梅花要开得稀疏点才美,密密麻麻的就没有好模样了。”“梅枝的歪歪斜斜、梅花的稀稀疏疏、梅主干的弯弯曲曲”。这里陈先生把每一处的三个“梅”(包括省略的)译成“梅主干”“梅枝”“梅花”三种,这是硬译,另外“长成”“开得”从何字翻译而来?“态”字与“好模样”怎对得上号;这是不忠实原著的表现。其实,这两个“梅”字,都应译为“盆栽梅”,另外“以……为美”这种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屡见不鲜,何必译出?我认为这两处可译为:“盆栽梅以梅枝盘曲的为美,直挺挺的就没有风姿;以梅枝倾斜的为美,正端端的就没有景致;以梅枝疏朗的为美,密麻麻的就没有神态。”“盆栽梅枝干的倾斜,枝干的疏朗、枝干的弯曲”。

  “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既然是“天下之梅”,这个“梅”字应指“梅树”。但“天下之梅”这种句式现代人是看得明白的,不必译出。

  “以夭梅病梅以求钱也”——这里“夭”“病”均为使动用法,是用“斫直、删密、锄正”这些方法达到的,这两个“梅”字译为“梅树”是恰当的,但应该明白这里的“梅树”应是栽在盆里的。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这里的梅很明显是盆栽梅,但把“鬻梅者”译成“卖梅人”既明白又顺畅,又何必多余,另外,陈先生把这个“梅”字译成“梅苗”与自己前面对“梅以曲为美……”这三个分句解释岂不前后矛盾?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这两句的三个“梅”字均指盆栽梅,最后一个“梅”省略了修饰语“病”字。很显然这三个梅字不译不是更顺畅吗?

(选自《阅读与写作》1992年第7期)

返回


扩展资料

龚自珍的思想及创作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是统一的清王朝面临没落崩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新阶段,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国烈强侵略不断加深,龚自珍从青年时起,就深刻地意识到封建国家的严重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秋气不惊堂前燕,夕阳还恋路旁鸦”。梁启超说:“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指龚自珍、魏源)辈若不胜其忧危,不止是敏锐的感觉它,而且也积极地建议挽救它;他肯定未来时代的必然变化,并寄以热切的幻想和希望。

  龚自珍在当时文比诗有名,也更遭到一般文士的非议,目为禁忌,不敢逼视。除几组学术论文外,它们重要的一部分是不同形式的政论文。有些“以经术作政论”,“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排专制”。这些文章都是用《春秋》公羊学派的观点与现实的政治联系,引古喻今,以古为用。有些则是直接对清王朝腐朽统治的揭露和批判。另一类是讽刺性的寓言小品,如《捕蜮》《病梅馆记》等。还有许多记叙文,记人、记事、记名胜、记地方,内容不同,都富有现实意义。龚文的表现方法也很特殊。一般很简单,而简括中又有铺叙夸张,有的直率,有的奇诡。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行中有骈偶,有的瑰丽,有的古奥,甚至偏僻、生硬、晦涩。龚文区别于唐宋和桐城派古文,是上承先秦西汉古文的一个独特的发展,开创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

  (摘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龚自珍)

返回


扩展资料

奇傲的梅

  当冬的沉寂还未苏醒,当春的生机还未莅临,茫茫大地,千花萎谢,万木凋零,然而,只有梅花,傲霜雪,凌寒风,独自开放。点点红梅,一似殷红之血,片片白朵,犹如圣洁之粉。在这大千世界中,唯此皎皎,不谓霜雪,孤高自傲。一派 君子气派。无怪乎人们赞梅、颂梅,尊敬的称他为君子了。

  梅、兰、竹、菊、古人称之为“四君子”,梅花居于四君子之首,可见中国人爱梅之深。松竹、梅,三者又被合称为“岁寒三友”。中国人爱梅早有传统,培育梅也有成绩。梅花本是野生,我国人民将它驯化植养,成为花中珍品,成为我国的名花。关于梅花古书中早有记载,“梅实生汉中川谷”,引种驯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的梅花已经遍及全国,处处能见,甚至做成盆景,搁置几上,举目就能欣赏。中国人爱梅之情还可以从书画,诗词中略见端倪,梅花一直是艺术中表现,讴歌的形象。梅花一度还成为中国的国花,现在群众倡议推选国花活动中,征集到的意见 中,瞩目梅花者,仍然很多。

  当然,人们爱梅不无来由,梅花的美姿,对人们就很有诱惑力,这是它的自然美,人工培植的美;它还有精神象征的美,它的不畏严寒的属性,成为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威武不屈,坚强自傲的精神象征。

  梅花的自然美姿,颇为迷人,花美,枝干美,姿式态势中,更别有一种情韵凡神。老干秀花,铁骨红心,奇姿怪态,疏疏密密,横横斜斜。

  梅花的品种极多。梅花容易变异,有许多变种,我国林业工作花了廾多年 调查,中国十八各省市就有二百多个品种。十二类,三十组,构成一个体系。如江梅、宫粉梅、大红梅、玉蝶梅、朱砂梅、洒金梅、黄香梅、早梅、杏梅、照水梅,龙游梅等。品种不一,花色也不同。红梅的花呈粉红色,杏梅的花红色,白梅,绿萼梅、冰梅的花白色,还有细梅的花,竟然呈绿色。梅花开花时,没有生叶;加之花梗又短,好象花就生在枝上。还是梅花的一奇。

  中国人爱梅,还表现在梅的配置植种方式 上,或者专门开辟梅园,专门划分地域,专一种梅,或在 溪边,苓上大 片密植,它们的名称就能见其规模了。比如:梅园、梅岭、梅溪。当梅花盛开时,成林的梅花更为壮观,成堆成片,如火如雪;落芙缤纷,花开锦地,人行其中,惶若仙境。犹其万朵梅花齐放,香气袭人,数里之外熏人欲醉。无怪乎,在这样时节,人们常结伴前往观赏。只有身临其境,方能领略其美的气势。人们赞美称,这样境界为“香雪梅”,确是名副其实。其花香花色,不知感动多少文人写下多少佳句名篇。苏轼写《红梅》,就有“洒晕无端上玉肌”之句,梅花的色泽俨然是一付醉美人的丰韵。刘后村的《汉宫春》写梅花更入骨三分:“冰层雪积,独伊点绛凝脂;应冷笑海棠醉睡,牡丹未免丰肌”,“本不贪娇艳,惟赏幽姿”。梅花竟然如此娇羞孤傲,情趣盎然。

  梅花的花分为五瓣,富于装饰性,工艺品、建筑设计中,梅花的图案到处可见。梅花的商标,梅花的 ,梅花的纪念章,梅花形的果盒,甚至在苏州邓慰山上,梅亭本身就是一个梅花形的建筑。前人还把梅花五瓣说成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福,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和平。这些都是人们寄寓的传统吉庆的观念,这些内容,今天仍有价值。当然它们的内涵变了。

  梅花的美还转移到美容化妆领域《太平御览》中还曾引了一则故事: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白日卧在含章殿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为五出之花,拂之不去,三日才落,宫女都很惊奇,竞相仿效,以后流传开来,成为梅花妆。这倒是偶然美发的一种美容装饰法,直到今天,还有在幼儿的额上,点上五个桃红点,形似梅花,以此作为一种装饰。在红点映衬之下,儿童的肌肤更为明丽。这大概就是梅花妆的发展和遗意吧。

  梅的枝干的美,也很独特,在梅的美感中占有重要位置。林甫的《山园小梅》的诗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认为咏梅中最佳句,这样评价毫不为过。不仅概括了梅花的美和习性,情趣和境界,最难得的是诗意地表现了梅的枝干,所以他的诗句高人一筹。枝干的美不如花的美那样引人注目,因而常被人忽视。梅的苍劲挺秀的美正在枝干横斜之中,其他树木没有这种态势,更显得额外的别致。

  梅的枝干 “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磐曲、偏斜、疏放 为美,在形式美学法则中也属奇特的,而这样梅才姿态出众,景致不凡。古梅和老梅,枝干都屈曲横陈,姿态古雅,老干疏花,苍苔旧节,且与花蕾清秀,嫩红鲜瓣,形式鲜明的对照,显然,梅的“以曲为美”和梅的古老有关。

  梅是花木中的寿星,一般的生长长期在三、五百年,更长者达千年以上,一千三百年前的隋朝梅,千年前的唐代梅,至今仍然枝繁叶茂。杭州超山的宋梅,传说是苏东坡亲手所栽。“以古为美”,这更是梅的一奇。赏梅有四贵,也主张一老为贵。四贵是:贵合不贵开。”

  梅的曲、疏、斜、老、和等美,还仅仅是形的美,而中国美学重神不重形,梅的美自然也有神的美。梅的神的美概括为四个字:清、奇、瘦、劲。这在艺术中,更受到诗人画家的青睐。中国画家的艺术创造最为典型,画梅在历代画家中都颇有兴致,佳作很多。 中国画中梅的意象,形神兼备,更富于特征。梅的美被夸张,强化:体态古怪,磐曲如龙,老干奇特,粗细横斜,枝梢清健,如剑似弋,羽飞箭发,便体龙鳞老斑,节节疤疤,有如鹤膝屈揭,花花明媚,蕾蕾清香,仰俯收放,百态千姿。

  梅的美提高了它在花木中的观赏价值。在名胜和公园里,多有植梅的,或沿溪造林,或山石旁点缀,甚至以它为主而建梅园,在家院小庭园中,窗前篱边横斜倚侧,枝枝屈折,自成情趣。或作梅花盆景,散红数点,置诸案头,亦高雅脱俗。

∶坊ǖ南阄兑?是为人称道的,当然美感是 由视觉,听觉所感受的,嗅觉虽有人探索研究,欲升格为艺术,终未能成功。香味并不是美学范畴,也无所谓美感,但梅花的香味浓而不艳,冷而不淡,具有独特的清幽,和梅花的幽雅相统一,仍然可以加强人们对梅的感受。

  观赏花木中还有一种腊梅,人们常把它和梅花相混统称为梅,在园艺学中,它们其实是不同科属的两个品种,腊梅属蔷薇科。但在审美价值上,它和梅花相似。花、枝、干的美感都较接近,香气也相仿佛,它们花期又接近,所以腊梅常和梅花间种,腊梅的花为黄色,表层如腊,更显出特异之美,可和梅花互为调际,娇黄嫩红竞相辉映,更加丰富美观。虽非一族,在寒气漫漫之时,能同献芳姿,也很难得,在赏鉴者心目中,何必分别彼此。

  梅之美,还在含苞欲放之时,及至开足,离枝烂漫,反而失去风韵。尤其是红梅,含苞为美,一开足即减色了。

  梅生长在自然之中,梅的美也应是自然为上。一切美的事物最忌讳矫揉造作,有些为了强求梅的枝干屈曲而任意砍伐,修饰,反而不美。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就斥责这种人工修整损害了梅的自然美“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他痛心疾首,持意,开辟一梅馆,“乃誓疗之,纵之,顺之”解去绳缚,使梅能够恢复自然之美。

  当然,盆景也是经人工修建整饰的,高级的那是艺术,是有水平有传统经验和技巧的艺人的创造,那是艺术美,不能因此而认为龚自珍之论偏颇。当然他对病梅的呼救,着重 在要求个性解放,但龚自珍强调梅的自然美是很有见地的。梅的美具有精神价值,在于它成为中国民族的精神美的象征。它奇特的自然属性,符合了中国人的高德观和 理想追求。梅独立严寒,抗拒霜雪,笑傲群花,正象征着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中华民族,不胃强暴,逆境中不屈不挠,巍然独处的美德。它先春而放,一花独开,报春而不媚春,当万紫千红,春回大地时,她却情然隐容。这是一种崇高的品德,自傲而不狂妄,高贵而不俗,有追求而不霸道,也操守,含而不露。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吗?

  如此说来,中国人爱梅就有双重美学意义的了,既是欣赏自然美,又是抒发自我的怀抱,爱梅而赞赏它为“四君子”之一的人,精神境界绝非卑微。爱梅之深的人,也常以此自表高洁,咏梅诗文中,常能窥见诗人的心灵。

  在爱梅的古人中,陆游也是突出的一个。他最爱梅花,并以梅花自比。“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他曾写过许多首梅花绝句,《卜算子·咏梅》最能体现他的操守,流传很广,其词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孤寂凄凉之情,直露言表。

  同一梅花,换一种精神境界又会有另一种感受。毛泽东针对陆游这首词也写了一首,特意“反其意而用之”,出现了不同的形象和情调,“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同是梅花,表现了不同的美学观和思想境界,梅花显示出不同侧面的美。两首词,一首刻划的是任群芳妒恨的寂寞之花, 一首描绘的是先烂漫山花,迎冰雪而报春的丛中一员,一首表现了壮志未酬古代诗人的气质,一首抒发革命领袖的气概和豪情。

  艺术中如此,在欣赏生活美时,人们着眼于不同侧面,这种差异也普遍存在。大家都在爱梅,审美趣味却可能大相迳庭。

  中国人爱梅之情深,相当典型。历代都不乏这方面佳话趣事。广为人传说的还是写咏梅佳句宋代林甫,他曾有“梅妻鹤子”之誉。他隐居西湖孤山,廾年不入城市,未婚,无子,在自己的宅居旁,遍种梅花,蓄养仙鹤。人奇,诗句也奇。终得咏梅魁首。当代著名园艺家用瘦鹃也自称“爱梅成癖”的“梅迷”。他的庭院中有梅屋梅丘,种十几棵梅树,有几十盆梅桩盆景。梅屋也挂着许多古今画梅的名画,梅花时节,他这里也“楚楚可观。”他也有许多咏梅的诗,此中有一首是这样:“冷艳幽香梦闲,红苞绿萼簇回环;此间亦有巢居阁,不羡 仙一角。“巢居阁是林 的赏梅佳处。用 瘦鹃将自己的梅屋与巢居阁相比,也就自比林和清了。

  梅开正是严寒时节,古人常以踏雪寻梅,当着赏鉴生活美的一种雅事。有时梅花晚开,竟然携带卧具,梅下 坐候。朱熹探梅诗句中就记载着诗人这方面心情和活动:“迎霜破雪是寒梅,何事今年晚独开?应为花神无意管,故烦我辈着诗催;繁荣未怕隋清角,疏影谁怜蘸 绿杯;珍重南怜诸酒伴,又寻江路谈香来。”唐带王维有一收却反映着一般人的爱梅之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诗丝毫不经意,而爱梅情真,梅成了游子心中压倒一切的眷念。

  梅花还有一奇,虽然不畏严寒,却生性又喜爱温暖。所以著名的赏梅花胜地,多在南方。比如:杭州西湖孤山,武昌东湖梅岭,苏州邓尉的香雪海,无锡的梅园。梅花盛开时,远近游人都争相前往观摩。

  比之于中国人对梅的喜爱,梅花培植太少了。何时,有更多的梅林和梅的盆景。供更多 人来此探问梅花信息,流连遣兴,陶冶情怀?!

  中国是梅故乡,十六世纪传导南朝鲜,以后又传入日本,日本的园艺家们嫁接 植,竟增加到四百多个品种,却比中国多了一倍。我们这个爱梅之国,美学上见解独到,园艺学也能并驾齐驱,才无愧于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