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语文 -> 高二上学期 -> 第六单元

22 祭十二郎文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本文背景
  建议在学生初接触课文时,便将有关背景材料交代给学生,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韩愈的感情。
  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噩号,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散文。
  倘如学生不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便不易深刻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对亲人逝去的极度悲恸与对人生的哀叹之情。

本文题解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本文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野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情”入手理清脉络
  课文篇幅较长,叙事又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自然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建议帮助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从梳理文章层次、脉络入手,以简驭繁。
作者的情①悲家世不幸;②悔“旅食京师”;③叹未老先衰;④恨小病丧命;⑤哀后辈孤苦;⑥疚丧葬难周。韩愈悲痛欲绝不仅仅是哭死者,还是哭家世,哭自己,哭遗孤。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末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11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全文可分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意义如下:
  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述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关于语气词连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为了抒情,本文注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连用。
  如第五段,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开始,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又接连不断地连用三个“乎”字,三个“也”字,五个“矣”字。“邪”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表达怀疑、惊讶、难以接受的感情。“乎”表示反问语气,认为不合情理而提出反问,表达的是难以接受事实的悲愤之情。“也”表示疑问、猜测、惊疑,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矣”句末语气词,表示一种“已然”情况,有加重语气的作用。表示作者不得为承认这一事实,发出慨叹,表达了沉痛、难以忍受的无奈。
  连用语气词,第一可以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第二可以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由于连用这些语气词,就使这篇祭文在散体之中又含有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关于揣摩语言的建议
  真挚的情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语言的表达。本文破骈为散,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志,而无夸饰艳丽之辞。全文以叙事为主,而融情感的曲折于其中。作者又采用了与死者对话的形式,边泣边诉,仿佛死者并未离去,而就在身旁倾听。基于文章这一表达特点,揣摩课文语言时,可选择以下门径:
  1.注意体会隐含于质朴、平实叙述中的情感的曲折变化。
  2.着重揣摩情感强烈的抒情文字。
  3.注意体味、辨析虚词尤其是语气助词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诵读指导
1.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照注释读,借助工具书正音释词。
2.齐读。
3.范读。教师范读(或听录音),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悲伤凄婉的基调。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步骤和方法,达到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目的,为“析”打好基础。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