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语文 -> 高二下学期 -> 第一单元

1 祝福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本文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这是鲁迅在中国革命低潮时期,于苦闷的彷徨中荷戟战斗,在孤寂的呐喊中探索前进而创作的一篇思想内涵深沉博大、艺术形式已臻完美的传世名作。
  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可见“祝福”贯穿全篇,起到线索的作用。人物出场在祝福声中,又死于“天地圣人”“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祝福”的景象与祥林嫂惨死形成强烈对比,在揭示主题方面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色彩。

本文中“我”的情感和作用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无,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本文的环境描写
  本文的环境描写堪称我国现代文学的典范。作者多处运用精细的笔法描写,其中包括陈腐、压抑的年节气氛的描写,包括封建势力代表人物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特别是对于祭祀习俗和祥林嫂周围的世态人情的描写,这些描写揭示了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透露出主人公性格发展和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本文三次描写祥林嫂肖像的作用
  本文第一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在文章第3段——小说的结局中描写;第二次在文章第34段——小说的开端中描写;第三次在文章的第66段——小说的高潮到来之前描写。这三次肖像描写着重于祥林嫂眼睛的变化,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祥林嫂的眼睛由“顺着眼”到“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的变化,不难看出,前者表现了祥林嫂安分耐劳的特点,后者则是她在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在结局中描写眼睛“瞪着眼”“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以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这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  
  小说通过这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每况愈下的悲惨遭遇。这种肖像描写,起到了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摧残无辜百姓的有力鞭苔和控诉。

关于祥林嫂形象的教学处理建议
  教师在展示完小说的情节后对祥林嫂的形象分析,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小说的情节发展为主线,在情节的某一阶段上具体分析作者对祥林嫂形象的刻画。
 2.在某一情节阶段,可以从肖像、语言、动作入手,同时也要将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进而说明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3.教师可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设置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然后教师再作总结。

关于对本文情节的教学处理建议
  这篇小说的情节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很简单,教师只要将本文的情节结构展示给学生即可,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但教师要深入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则要注意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关于小说主题的教学处理建议
关于小说的主题,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到祥林嫂的世界。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可以适当的组织学生就小说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但避免学生说那些无用的空话。(借此也可以训练学生组织语言、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本文采用倒叙手法,在序幕之后先写故事结局,把祥林嫂的死和祝福的热闹、喧哗连在一起,对比强烈、震撼人心。同时又设置了悬念:祥林嫂何许人?怎么会在迎新年时悲惨死去?一下子引起读者的关注。

小说首尾的景物描写教学处理建议
  对于小说首尾的景物描写,教师可以不必做过多的分析。在学生对祥林嫂的形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用缓慢、抒情的语调诵读几遍这两部分内容,有条件的可以配上背景音乐。
  有了情感的交融,对比祝福时热闹欢乐的气氛和祥林嫂孤独死去的凄凉,相信学生会更深切的理解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及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关于本文运用四步阅读法的建议

本文阅读可采用四个步骤进行:

  一理故事情节,弄清结构特点;二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意义;三凭“三要素”,把握小说主题;四赏写作特色,揣摩借鉴之处。

  所谓“理故事情节”,即按照小说常用的“开端--发展一一高潮---结局”这一情节结构,通读全文,弄清情节线索及其安排特点。如《祝福》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来铺叙故事的,其情节安排的特点是倒叙,即把故事的结局一一祥林嫂寂寞悲惨地死去放在序幕后,然后再写“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片断”的追忆,最后又回到追忆者“我”眼前的情景与感受。中间的主体部分用第三人称顺叙,以祥林嫂初到鲁家作女佣为开端,到第二次再到鲁家作女佣形成高潮,其间被卖、再嫁一节虚写,是故事的发展。该小说前有序幕(写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后有尾声(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弄清这一情节结构特点,就能为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创造条件。

  所谓“析人物形象”,即从情节人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其思想意义。人物形象的分析,大致可从三方面进行:(1)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生活在封建统治顽固的鲁镇(社会环境),其悲剧就必然发生。作者对鲁镇年底祝福景象的描写(自然环境),意在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悲剧气氛。作者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旨在烘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是伪善反动腐朽没落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鲁四老爷。(2)通过对人物肖像、动作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典型性。如《祝福》中对祥林嫂三次肖像的描写,就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思想性格以及一步步被推向死亡的过程;对祥林嫂挣扎与抗争的行动描写,就深刻地反映了她被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掉的社会现实。(3)通过对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揭示其典型意义。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厌恶、歧视祥林嫂,使她身心深受摧残,最后又把她赶出家门沦为乞丐而死。可见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而柳妈则和祥林嫂同样是旧社会的受害者,她同情祥林嫂却又给祥林嫂添了痛苦。至此,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就自然得到了深刻理解: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 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所谓“凭‘三要素’”,即根据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本质,从而揭示小说主题。如《祝福》通过对祥林嫂一生遭遇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所谓“赏写作特色”,是指从写作角度欣赏小说的创作手法,目的是为练写复杂记叙文寻求写作借鉴。这一般可通过从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以及环境描写等刻画人物方面揣摩借鉴之处。如《祝福》中精当的环境描写和富有性格化的肖像(尤其是眼睛)、动作描写便是范例。

本文中的变式句
  按正常语序组成的句子叫做常式句。一般说,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被修饰的在后,如: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主语“人家”谓语“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是宾语。
  变式句是指改变了正常语序的句子。一般是为了表达的需要,例如表示强调时或表示激动的感情时。变式句的常见形式有:主语谓语倒装,例如《雷电颂》中,“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增加了对力量的呼唤的语气。宾语放在前面,强调宾语,“书,我拿走了。”强调了“书”。定语后置,定语在修饰语后面,一般是为了强调修饰语。

试分析以下几句: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②“你放着罢,祥林嫂!”田婶慌忙大声说。
  
第①句中“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是一个定语后置的变式句,句子强调的重点在定语“空的”上面,表现祥林嫂临死前悲惨的境遇。
  第②句是主谓倒装的变式句,语意重点“放着吧”,一方面表现四婶的人物心理,主要一方面是强调对祥林嫂的致命打击—封建的迷信和封建礼教。

本文语言的言外之音例析
  “言为心声”。听其言,听其说话的声调,就能知道其内心所想。在《祝福》中祥林嫂多次说:“我真傻,真的。”听她说话的口气,就会知道她失掉儿子以后,在深深地自责;对儿子悲惨的死,她万分痛苦,也隐含着对儿子无限的思念,还乞求着人们的同情。《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的话中有一句是“可恶!然而……”。从“然而”的转折中,自然明白了其心内活动。仔细一分析,我们就知道了他想得很多:祥林嫂的婆婆可恶,抢人抢到了鲁四头上,“然而”祥林嫂不守三从四德,逃生为佣,理应受到管教,所以抢人的行为不无道理;卫老婆子推荐祥林嫂可恶,“然而”又表示了再荐一个好的,自然无话可话;祥林嫂可恶,让鲁家受辱,“然而”她“食物不说,力气不惜”,给鲁四节省了开支;四婶可恶,收留了祥林嫂,“然而”他自己“惧内”,只好生闷气,不讲为佳了。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