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语文 -> 高二下学期 -> 第一单元

4 荷花淀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本文选材与剪裁特点
  《荷花淀》是一篇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许多这类题材的作品都描述敌我双方的殊死战斗,情节曲折复杂,文中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哀鸿遍野。如《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地道战》、《地雷战》等。孙犁则另辟蹊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抗日战争。他不写敌后抗日游击队怎样和日本鬼子打仗(文中虽涉及打仗,但不是主要的),而是写抗日根据地的一群年轻妇女如何在战争环境里锻炼成长;他不以游击队长水生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而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作主要人物,通过描写、塑造她们的形象,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不刻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精心选择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及事情,作为小说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小说中,看不到断壁残垣,看不到硝烟烈火,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清风、明月、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形成一种散文式的格调,具有诗歌的意境,既清新脱俗,又含蓄隽永。作者笔下的水生嫂等几位青年妇女,没有什么惊人壮举与豪言壮语,但她们的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真挚多情,深明大义,同仇敌忾,在一系列“小事”中得到生动真实的表现。 在“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部分中,妇女们的表现是平凡又不平凡的。作者于此写出了她们的成长,这一切,显示了作者选材与剪裁的功力。
  让学生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选材与剪裁,并进一步了解“荷花淀派”的写法,可采取调动学生联想电影《地雷战》、《地道战》等大家比较熟悉抗日战争题材的场景,而后启发学生概述这些场景的特点,以此比较《荷花淀》的不同。
  本文艺术特色
  1.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开头三段写水生嫂劳动的熟练,白洋淀的富饶,夜景的美,显示了祖国山河的美,家乡的美,衬托了人们心灵的美。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意境。“苇眉子又细又薄,在她怀里跳跃着”一句把劳动的美写出来了,“跳跃”一词把水生嫂的心灵手巧活活地显示出来了。“多少地”、“多少苇子”、“多少席”,三个“多少”,把白洋淀的富饶写出来了。雪白的席子、洁白的云彩、银白的淀水、透明的雾、新鲜的荷香,有色有味、有动有静,描写出静谧、和平、美丽的水乡夜景,蕴含着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丰富的感情。
  青年妇女探夫不遇回家途中有一段景物描写:“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轻轻的动作,悠悠的水声,安安稳稳的菱角。顺手的一捞,大有南朝乐府《西洲曲》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情味。不过这里弄的是菱角罢了。人们心境的悠闲,淀上的宁静,生活的平和,诗一样的境界,反衬下文敌人大船追赶的紧张,对比鲜明,这也许就是用“谈笑从容”写“风云变幻”吧。
  小船奔向荷花淀,又有一段景物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丰富的联想,美好的形象,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斗志。那密密层层的大荷叶,使我们想起了水生这一批青年战士;那粉色的荷花箭,使我们想起了水生嫂这一群青年妇女。又是用“谈笑从容”写“风云变幻”。迷人的景色中显出了豪气,这就是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2.诗一样的语言
  《荷花淀》不但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而且不少地方行文充满诗情。交代一个季节,不直接写某月而写“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多有诗意。“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这意境令人想起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片鸥鹭”。小船的“窜”,野鸭的“飞”、“叫”、“掠”有形有声,“扑楞楞”三字更是传神。不但写物,写人也是这样。青年妇女探夫不遇出来,“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好一个“狠心贼”是爱是恨,有怨有怒,“骂”却又在“心里”和上文写的“羞红着脸告辞出来”一照应,那心里的滋味尽在其中,写得丰富而又含蓄。甚至写水声也很有讲究。“轻轻划着船时”是“哗,哗,哗。”衬托出轻快、悠闲的心情;给敌人追赶时,是“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衬托出急迫、紧张的行情,快速的划船动作。在作者笔下,水声和标点也是有感情的。此外,形象的比喻“流星一样的冰船”、“芦苇的海”等等就更多了。这也许就是“诗体小说”的语言特点吧。
  3.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画面
  写战争不写硝烟弥漫,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却写风景如画的荷花淀里隐伏在大荷叶下的战士们放枪,投手榴弹;写青年积极报名参军,不写大会场上激昂的话语、热烈的掌声,却写水生在妻子面前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送丈夫参军只写了“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一句,却写了青年妇女“藕断丝连”探夫的沿途议论;写伏击战胜利后打捞战利品,那热闹场面就像平时他们在淀里打鱼一样。这些画面,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也许就是茅盾所说的“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风云变幻”,这也是“诗体小说”取材的特色。为什么这样写?首先这是一场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土壤中的人民战争,正是千千万万群众都来参加,才使战争取得了胜利,因此作者把表现的重点放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身上。其次,作者要表现的是老百姓心灵的深处。写水生和妻子的谈话,对妻子的嘱咐,比写他在动员大会上的表态,更真实地表现了他的思想,因而更有生活气息,更有人情味。更使人觉得可信,至于那群青年妇女,她们私下七嘴八舌的谈话,正好真实地表现了她们的思想感情,看那些话多有个性,多生动,多有真情。她们不会讲大道理,硬要写必然违 反生活真实,但写“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一齐翻身投到水里去。”却写出她们的勇敢、坚定、有气节。这就是作者构思、选材的匠心。作者在冀中、在白洋淀生活了一个长时期,因此才那么熟悉那里的生活,才写得那么真实动人。
  关于采取比较法揣摩语言的建议
  咀嚼本文语言,可采用比较法。
  一可在诵读时进行比较。通过在诵读中对语气语调的不同处理比较语言,体味情感。
  二可进行举例比较。如体会“夫妻离别”时的“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的情感,可举例“你总是迟到”、“你总是做好事”“你很积极”“你很懒惰”等句子比较其情感。
  三可比较文章中相似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用。 如《荷花淀》中的有两处写到划水声。一处为“哗,哗,哗”,一处为“哗哗,哗哗,哗哗哗”。稍作比较,便见其异。前一处水声拖沓,足见划船人并不着急,甚至有些慵懒无力。这是因为几个妇女寻夫不遇,心里失望所至。后一处水声急促而又有力,且节奏越来越快,可见划船人心里着急。因为这时几个妇女突遇鬼子,有凶恶的日本鬼子在其船后猛追,其危境可想而知。一个“哗”字,两样书写,却透着作者的匠心独运。
  关于诵读的处理建议
  本文的景物、对话、细节描写,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够体味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教师应重视诵读对理解文意的作用。
  小说前三段对景的描绘,渲染出恬淡宁静的氛围。这部份最好由教师(或录音)范读。在诵读中引领学生展开想象,走进小说营造的诗情画意,也在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化小说”的特点。
  小说对话极为简洁。但简洁的对话中却蕴含相当丰富的情感和极为细腻的心理活动。因此,可采取学生分角色朗读和比较朗读的方式。如读“夫妻送别”中“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句话时,逻辑重音落在“总是”上,所包容的情感则是埋怨大于赞许,这样朗读 ,贬损了水生嫂识大体、顾大局的思想性格。轻读“总是”,则水生嫂的几许埋怨,更多的是对丈夫的赞许的心态就活现了。  
  另如读“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一句,可运用了两种不同的停顿和语调来比较。第一种读法,是依照课本的停顿并用一种和缓的语调来读,则准确地表现了水生嫂的思想及态度:她支持丈夫参军,但是家里确实有困难,该怎么办?这样的朗读,水生嫂一颗高洁而美好的心灵得以显现。第二种读法,是把“我不拦你”后面的句号变换成逗号,停顿时间缩短了,稍用强硬的语气读, 重音落在“我”字上,就把水生嫂这个人物性格完全扭曲了,使她成了一个心胸狭隘、拖丈夫后腿的家庭妇女了。
  水生嫂等白洋淀妇女的群体形象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七个青年参军和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迅速成长的过程,刻画了这一群形象。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 的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 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 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 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主题: 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关于总结本单元内容的建议
  本文是小说第一单元的结篇。
  这个单元是学生步入高中来首次接触小说。高中阶段对学习小说的要求是要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学习完四篇小说后,对小说是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鉴赏小说,如何鉴赏等做个总结甚为重要。
  本单元小说主要从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两方面鉴赏,所以总结时应突出这两个内容。同时,可引导学生对比四篇小说的人物和语言,使学生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