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数学 -> 高一下学期 -> 第四章 三角函数

第六节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8 18:03:15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4.6 两角和正弦、余弦、正切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正弦、余弦的和角公式,而余弦的和角公式更基础,因为正弦的和角公式是由它和诱导公式推导出的,这两个公式不仅是其它和(差)角公式的基础,而且还是倍角公式的基础,也是前面诱导的公式的一般形式. 对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公式决定本节其它公式以及后面公式的理解.本节另一个重点是公式的运用,由于公式比较多、复杂,运用时要注意技巧,通过典型题目的分析讲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本节难点是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以及本节公式的综合运用.首先学生对两角和余弦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误认为存在 = + 关系,通过具体实例消除学生的误解.学生很难理解利用用单位圆、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等几何知识与三角函数建立联系,这里让学生了解即可.由于证明的是等式因此要在单位园中寻找等量关系,通过角间关系让学生找到 ,再利用三角函数表示等量关系.公式的综合运用涉及的公式较多,而且公式中角和函数名的多变性,公式间的联系紧密,使得解题时公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困难.有些题目的技巧性较强,将题目的部分系数或角变形,添加,拼凑等技巧,学生不易想到.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任意三角函数的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与单角三角函数的关系,首先要学生理解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的意义,可以借助三角函数线理解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几何意义.然后再通过具体实例消除学生的误解 ,说明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不能按分配律展开.

  2.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应用十分广泛,证明难度不大,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整理得出,下一章利用向量也可以证明此公式,而且公式利用率比较高,因此使学生理解它的由来并要求学生记住.

  3.两角和的余弦证明是本节的难点之一,是推导出其它和(差)角三角函数公式的基础,因此首先要把它讲透.首先让学生知道,要用单角的三角函数表示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如何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单位圆、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多媒体动画(或投影),让学生寻找几何图形中的等量关系, ,然后通过等量关系,在单角与两角和的三角函数之间建立等量关系.从而整理即可得公式.另外要使学生明确公式中的角 为任意角,给学生说明:由于在单位圆中作的角 是任意的,因此点 可以在任何象限内或坐标轴上;而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也具有一般性,寻找的等量关系是根据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得到的,因此公式中与角有联系的量间的等量关系都具有一般性,所以公式对于任意角 都是成立的.对于 的推导过程也具有一般性,因此角 可以为任意角.同样 中的角 也为任意角.

  4.利用公式 把以前学过的余角的诱导公式 中的角 推广到任意角,学生可以理解 中的角 为任意角,在推导 中要给学生说明 中的 既然是任意角,就可以用角( )替换 ,给学生强调这两者中的 不是同一个,把角 作为整体看作角 即令 ,可整理得到用 表示的公式,替换字母后即可.

  5.正切的和角公式推导,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推到,在推导过程学生容易忽略角的限制,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完整的公式,明确 与前两个公式中角的区别,要用 必须考虑角的范围是否满足,对于不能使用此公式需要考虑其它的方法,可适当举例说明,如 .在证明 让学生思考能否如同 一样得到,需要先引入 ,使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证明方法不唯一,要善于发现总结好的方法,从中进一步了解三角函数之间的各种关系.

  6.和(差)角的三角函数公式证明后,课后让学生总结公式间的联系与区别,课上再一起完善关系图,在解题时能灵活的选择公式使用.

  7.在讲解例题时关键是题目的分析,解题方法的寻找,使学生逐步掌握如何在已知与所求结果之间建立联系.对于有些题目可以给与适当提示由学生去探索,如 ,学生很容易想到的是先求 ,首先给学生肯定此方法可以求解,然后问学生能否还有其它更简单的?提示 特殊值,再让学生思考角 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利用哪个公式求解?使学生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如何分析寻找解题的思路.例题讲解后给与适当的总结回顾,使学生从整体在了解题目分析的过程.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