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数学 -> 高二下学期 -> 第十章 排列、组合和概率

第二节 排列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8 18:03:15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及排列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难点是导出排列数的公式和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排列应用问题当中.

  (1)教材对两个实例分析的目的在于:

  ①给出排列概念的感性认识,为引进排列定义作准备.舍去具体内容,可以看出问题的共同特点是:若干个对象(元素),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这正是排列概念的本质.

  ②分析了具体问题排列数的计算方法,为推导一般的排列数公式作准备.

  ③列出了排列的框图或树图,使学生初步看出,图形的直观性强,易于找出解题途径,具有启发作用.

  ④指出具体写出全部排列的方法,要求不重复、不遗漏.加深学生对排列概念的认识.

  (2)排列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顺序排列”.

  从定义知,只有当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排列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排列,元素完全不同,或元素部分相同或元素完全相同而顺序不同的排列,都不是同一排列。叫不同排列.两个相同排列,当且仅当他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完全相同.

  在定义中“一定顺序”就是说与位置有关,在实际问题中,要由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条件来决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也是与后面学习的组合的根本区别.

  在排列的定义中 ,如果 有的书上叫选排列,如果 ,此时叫全排列.

  (3)要分清“排列”和“排列数”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的一种具体排法,它不是数;而排列数是指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种数,它是一个数。如: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它是一个数;又如从 中任取两个元素的排列可以有以下6种: 每一种都是一个排列,而6就是排列数。

  (4)公式 是在引出全排列数公式 后,将排列数公式变形后得到的公式.对这个公式指出两点:(1)在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具体的排列数的值,常用前一个公式,而要对含有字母的排列数的式子进行变形或作有关的论证,要用到这个公式,教材中第230页例2就是用这个公式证明的问题;(2)为使这个公式在 时也能成立,规定 ,如同 一样,是一种规定,因此,不能按阶乘数的原意作解释.

  (5)排列应用问题一般分为两类,即无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和带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常见题型有:排队问题、数字问题、与几何有关的问题。

  解排列应用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认真审题,根据题意分析它属什么数学问题,题目中的事件是什么,有无限制条件,通过怎样的程序完成这个事件,用什么计算方法;

  ②弄清问题的限制条件,注意研究问题,确定特殊元素和特殊的位置。考虑问题的原则是特殊元素、特殊位置优先,必要时可通过试验、画图、小数字简化等手段帮助思考。

  ③恰当分类,合理分步。

  (6)解排列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①基本思路:

  直接法:即从条件出发,直接考虑符合条件的排列数;

  间接法:即先不考虑限制条件,求出所有排列数,然后再从中减去不符合条件的排列数。

  ②常用方法:特殊元素、特殊位置分析法,排除法(也称去杂法),对称分析法,捆绑法,插空挡法,构造法等。

  (7)关于排列的应用题,教材共有3个例题(例3、例4、例5).

  例3是一个最简单的没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教学时应注意通过问题的分析,使学生确认它是一个排列问题.这是因为问题的本质是“每一张车票对应着2个车站的一个排列”.对于简单问题,应分析如下三个问题:(l)问题的结果是否与顺序有关,也就是能否归纳为排列问题来解;(2)在问题中,n个元素指的是什么,m个元素指的是什么;(3)从n个元素每次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对应着的事件是什么.根据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直接运用排列数公式算出结果.

  例4也是一个没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但比例3要复杂一点.讲解时,先指出由于表示信号时可以挂一面,两面或三面旗子,所以表示信号的方法能分为三类,接着分析每一类的方法数,然后根据加法原理解出本题.对于信号兵用旗子表示信号的方法,学生如果感到生疏的话,也可以举一个类似的例题来说明:“由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

  例5是一个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由于思路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解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同一个问题,可以开拓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时还能起到核对答数,避免差错的作用.

  对于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1)直接计算法:把符合限制条件的排列数直接计算出来;

  (2)间接计算法:先不考虑限制条件,把所有排列种数算出,再从中减去全部不符合条件的排列种数,间接得出符合条件的排列种数.

  这两种方法都应要求学生领会、能运用.

  例5的解法1与解法3都是直接计算法.解法1是对排列方法进行分步,采用乘法原理.这是基本的方法;解法3是对排列方法进行分类,采用加法原理.对解法1,教材上是分成两个步骤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考虑分成三个步骤的解法,即先排百位数字,再排十位数字,后排个位数字,得排列法的种数是 ,然后比较一下两种分步骤的方法,说明它们都是合理的,但是分为两个步骤比较简洁.对于解法3,教材上是分为三类的,它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三位数中不含有数字0的,第二类是含有数字0的.在第一类中,有 个三位数,在第二类中无论十位数字是0或者个位数字是0,都有 个,所以有2 个三位数,由此得所求的三位数的个数是

  例5的解法2是间接计算法.一般地说,一个排列问题可以用直接计算法计算,也可以用间接计算法计算,比较两者的繁简,可采用较简洁的方法即可.

  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

(二)教法建议

  (1)建议从实际生活中的排列问题引入,例如排队问题、数字问题和彩票问题等,让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在引入排列的概念,进入理性认识阶段,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教学效果。

  (2)注意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一节要注意向学生讲清排列和排列数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3)要注意与旧有的知识(两个原理)相联系,让学生明白,排列问题也可以用两个原理来解决,只不过有时可能复杂,让学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

  (4)要借助形象思维来证明抽象问题。排列数的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可以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要重点分析好 的推导。课本上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先推导 ,…,再推广到 ,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讲法,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导出公式 后要分析这个公式的构成特点,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地记忆公式,防止学生在“n”、“m”比较复杂的时候把公式写错.这个公式的特点可见课本第229页的一段话:“其中,公式右边第一个因数是n,后面每个因数都比它前面一个因数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 ,共m个因数相乘.”这实际是讲三个特点:第一个因数是什么?最后一个因数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连续的自然数相乘.

  (5)讲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问题时,教学时要注意选择例题要进行分类,题目难度要有层次。在例题讲解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排列应用题的类型和解题的基本思路,最后,教师和学生一块总结。

  (6)在教学排列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个排列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建议应充分利用树形图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比较直观,便于理解.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