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化学 -> 初三下学期 -> 第八章 酸 碱 盐

第六节 化学肥料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6 22:23:06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耕地呼唤有机肥

  先从害虫说起吧。

  对于大自然来说,虫是无所谓好坏的。害虫、益虫和其它任何动物一样,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丰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任何在自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生物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害虫的,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只因为有的虫子危害人、畜和农作物,对于人类的利益构成了威胁,人们就给它们带上了害虫的帽子。

  是不是有害虫就一定会形成虫害呢?不是的。长期以来,人们一提起害虫就立即把它们与虫害联系起来,这真是一种偏见。虫害,一般是指因害虫的大面积、高密度入侵而对农作物造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当害虫很少、分布很稀疏的时候,对农作物并不构成危害。

  害虫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恣意胡为的敌人。要发展成为虫害,害虫是定是遇到了适宜自己大量增殖的环境,必须有充足的食物供它们食用。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作物都会受到害虫的侵袭。害虫一般只对那些生长状况出了问题的作物发起进攻。因为生长健康的作物对害虫来说并非美味的食物。害虫不能直接吸收蛋白质。害虫体内没有水解酶,不具备消化蛋白质的功能。它们必须在植物的汁液中直接找到足够的氨基酸、糖分等营养物质作为食物。因此,害虫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存繁殖,就必须找到那些体内汁液中营养物质相对过量的作物作为寄主。

  也就是说,作物像人一样,只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就可以抵御疾病的侵害,那么,是什么破坏了作物的健康状况呢?人们在农田中使用了大量的化学肥料,这些化肥造成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过多。在现代农业中,我们总是给农作物补充浓度极高的水解盐分和化学肥料,这些化学物质溶解在土壤中,破坏了作物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这是作物招来害虫的根本原因。

  化肥能招来害虫,这个结论也许人们一时难以接受,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除此之外,化学肥料还有很多别的害处。比如说,化学肥料使用过多,可以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内部的空间结构,自然地力趋于下降。因化学肥料的过度使用造成对土壤的不可逆转的污染已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或者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者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稻田、池塘、地下水是人们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化学肥料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硝酸盐可直接引起婴儿缺氧甚至死亡。硝酸盐进入人体后,还会在口腔及肠道中迅速转化成亚硝酸盐,并形成业硝基化合物,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人们喝了这样的水,就容易生病。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报告说,对我国北方15个县、市农村和乡镇地下水和饮用水连续3年的测试,在103个采样地点中,49处水样中硝酸盐含量超过50毫克/升,26处超过100毫克/升,最高的已达500毫克/升。而国际卫生组织规定饮用水中硝酸盐含量在50毫克/升以内(我国把含量标准定为88毫克/升)。

  汇入河流、稻田、池塘中的化学肥料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鱼虾等水产品会因缺氧而死亡。同时,水中的营养物质丰富将造成富营养化,水中杂草丛生,水质变坏,影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生长。目前我国每公顷土地使用的化肥超过400公斤,而化肥的利用率仅为40%,大量化肥随灌溉水流入江河湖泊,造成了广泛的富营养化污染。

  再则,化学肥料的效用是不断下降的。如果是用少量化肥,对作物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但当我们不断增加化肥的用量时,作物的产量却不会随之有大幅度的提高。因为作物的产量有一个上限,达到这个上限之后,无论使用多少化肥都是没有用的。所以在使用化肥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度。

  我国人口众多,吃饭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极少,要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就必须对土地进行近乎残酷的开发和利用,大力提高土地的单产。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提高土地的单产,主要靠的是化学肥料的大量投入。特别是找国西部地区的土地受干旱、风沙、盐碱化的影响,基本上是比较贫瘠的土地,对化肥的依赖程度更高。化肥也确实起到了提高产量的作用。但是,人们只注意到使用化肥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化肥给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现代农业中,重产出轻地力、重化肥轻有机肥,导致土壤有机质增长赤字及养分收支亏损,土壤的自然肥力趋于下降的倾向普遍存在,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及时纠正。

  通往健康农业的道路应当是一个相反的方向。我们并不需要给作物使用大量的化肥。如果土地、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正确的培植方法等因素皆得到保证,并且作物自身的物质交换保持平衡状态,它们就能健康地生长,并给我们带来不菲的产量。要做到这些并不难,那就是一切从保护土壤的自然肥力出发,多向土壤中使用有机肥,如绿肥、堆肥、沼气残渣等,走化肥与有机肥相结合的道路。对土壤必须进行有机的田间管理,土壤表层应当经常覆盖有一层绿色植被或者腐殖质。在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中,我们不需要昂贵的化学肥料。

  我国上世纪60年代起推广施用氨水,施用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60年代末至70年代,固体化肥代替了氨水,碳酸氢氨、进口尿素、过磷酸钙大量推广应用,平均每年向一亩地施40公斤;80年代后,化肥施用剧增,有机肥料被遗忘了。如今,耕地已经不堪化肥污染的重负,有机肥重回土地已经是大势所趋。

  有机肥,耕地在呼唤。



扩展资料

化学肥料

  作物要生长发育,开花结实,必须供给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施肥就能保证养分的供给。

  在众多的元素中,植物对氮、磷、钾三种元素的需要量最大,施肥主要是供给氮、磷、钾,因而常把氮、磷、钾叫做肥料三要素,分别叫氮肥、磷肥、钾肥,而含氮、磷、钾中的两种或三种要素的化学肥料,则叫做复合肥。

  氮肥

 

氮肥

  氮肥能使作物和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是施用量最大的化肥,常用的氮肥主要有尿素、氨水、碳酸氢铵、硫酸铵和硝酸铵等。

  1、氨水(NH3H2O)

  浓氨水极易挥发,放出的氨气对皮肤、眼睛、鼻粘膜都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会使作物灼烧而枯死。氨水对许多金属(尤其是铜和锌)有强的腐蚀性。因此一般不用金属容器盛装,而用橡胶、塑料、陶瓷容器盛装,并密封保存。氨水是一种速效肥,施入土壤后,很快便被植物吸收。施用时,最好用注射枪把氨水施进土壤深层,避免挥发损失。

  2、碳酸氢氨(NH4HCO3

  碳酸氢铵不稳定,加热会分解放出铵气和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NH4HCO3 NH3+ CO2+ H2O

  碳酸氢氨跟熟石灰混合后发生反应,放出氨气。

NH4HCO3 + Ca(OH)2 = CaCO3+2H2O+NH3

  因此,这类含有铵根的氮肥,不宜跟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否则会造成氮素的损失。

  上述反应表明:铵盐跟碱反应会放出氨气,这是检验铵盐的一种方法。

  3、尿素[CO(NH2)2]

  纯净的尿素是无味、无色的固体,易溶于水,具有吸湿性。工业上是用二氧化碳和氨在一定条件下合成的。

  尿素含氨量很高(46%),是目前使用最广的一种高效氨肥。

  尿素可作基肥和追肥。当用于旱地时应深施,以防损失。尿素用作水田追肥时,要先排水,保持薄水层。

  磷肥

  磷肥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增强作物抗寒抗旱能力,并使作物穗粒增多,籽实饱满。常用的磷肥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过磷酸钙(俗称普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俗称重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等。

  制造磷肥的主要原料是磷矿石。过磷矿钙是用磷矿粉跟浓硫酸作用而成的。

Ca3(PO4)+ 2H2SO4 = Ca(HPO4)+ 2CaSO4

  沿海地区的红壤和黄壤中,含邻量极底,十分需要施加磷肥。

  钾肥

  钾肥能促进作物健壮,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的能力,并能促进糖分和淀粉的合成,常用的钾肥有氯化钾(KCl)、硫酸钾(K2SO4)等、农村还广泛使用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K2CO3)。

  复合肥料

  与单元肥料比较,复合肥具有以下优点:

      1、养分含量高,一次施用可以同时供给多种养分;

      2、副成分少,可节省运输费用;

      3、改善肥料理化性状,常制成颗粒状,吸湿少,不结块,易施用,便贮存。

  在我国复合肥应用很广。但目前钾肥和磷肥较为短缺。下面是一些肥料的介绍:

常用化肥

  

       

使用注意事项

 

无色液体,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呈碱性。含氮约12%-18%

要防挥发,防腐蚀,防灼伤作物,宜深施

硫酸铵(硫铵)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常温时稳定,含氮约21%

不宜长期大量施用,否则会引起土壤板结硬化

碳酸氢铵

(碳铵)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会受潮,易分解,含氮约17%

密封储存,防潮防晒,宜深施,施后盖土,可用基肥和追肥,但不用种肥

硝酸铵(硝铵)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高温或受猛烈撞击时易爆炸,含氮约35%

防爆炸,不要和易燃品一起堆放,不要用铁锤去击碎结块

尿 

白色或淡黄色晶体,易溶于水,含氮约46%

肥效高而较持久,是优质氮肥,可作基肥和追肥,但不宜作种肥

过磷酸钙

部分溶于水

宜与有机肥混合施用

重过磷酸钙

能溶于水

宜与有机肥混合施用

硫酸钾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呈中性

宜与含钙丰富的肥料混合施用

氯化钾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易结块

宜配合石灰和农家肥施用



扩展资料

莫让肥效付水流 

  我国化肥施用量全年大约一亿吨,每亩施用量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能将有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全国就相当于增施化肥一千万吨,节约资金一百多亿元,可增产粮食一百五十亿千克。

  那么我国化肥有效利用率低的原因何在?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从大量肥料试验结果看,我国化肥的增产效果不比国外试验结果低,但生产实践中显示的效果就不同了。农科院土肥所化肥室的张夫道认为,化肥使用不当是影响肥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正确的施肥办法应是用沟施或穴施,但农民图省事,往往一撒了之。张夫道说:“这种施法,3袋化肥有1袋都给蒸发掉或是淋失了。”另外,化肥肥效在施用后,一般710天里就释放完了,而有的农民总想一次施够底肥,以后再不管了,使作物后来的生长受到影响。

  化肥有效利用率低而影响到粮食产量主要指氮肥而言。氮是促进作物本身与果实生长的主要元素,要使氮肥发挥最大的肥效,并不是肥料施得越多越好,而是要采用科学的施肥办法。除了在适宜的时间、用正确方法施用之外,还需要土壤中有相应的营养元素配合,促进作物有效地吸收利用氮。土肥所研究人员的实验显示,单施尿素时氮的利用率仅为16.3%,而尿素与磷肥配合施用时,尿素利用率可在40%。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状况的限制,磷和钾两种肥料要与氮肥构成比较合适的施用比例,在产量上还有几百万吨的缺口,这一缺口,相当一部分依靠有机肥料中的养分来弥补。据统计,全国作物所需的33%的氮、60%的磷和85%的钾都来源于有机肥料。但近几年来,由于农民种田积极性下降,不愿费时费工来养地,出现了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而有机肥连年减少的状况,造成土地板结,影响了粮食产量。



扩展资料

微量元素与农业增产

  微量元素是指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必不可少而又需要量很小的一类营养元素,它在农业生产上已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报道,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大量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并已收到明显的增产效果。目前,混有微量元素的肥料在施肥中所占的比例,日本是39%,西德51%,法国61%,美国67%,英国则高达97%。我国开展微肥试验研究是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的。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全国各地进行了大量的微肥肥效试验,证实微肥对许多作物有显著增产效果,因而微肥的推广使用发展得很快。1981年微肥使用面积约二千多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4%

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功能

  到目前为止,已知植物体内含有70多种化学元素,其中碳、氢、氧、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较高,因而植物体对它们的需要量也较大,所以被称为常量元素。而硼、锰、锌、铜、钼、钴等元素的含量较低,植物体对它们的需要量也低,因此常称为微量元素。

  虽然植物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一般只有百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但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它们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们在植物体内多为酶或辅酶的组成成分,参加醣和氮的代谢氧化还原过程,影响着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同时,还可以提高作物对病害和不良环境的抗性。在农业生产中,满足了农作物对微量元素的需要,作物就会较好地生长,产量和品质就会提高和改善。反之,就会使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颗粒不收。

  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即既不可缺少也不能代替。例如硼是植物开花时期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在植物的花中硼的含量最高。它能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对植物受精有着特别的影响。另外,硼还参与植物分生组织的细胞分化过程,能加速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积累,提高糖用作物的含糖量。因此,当植物营养中缺硼时,首先是植物生长点受到危害,使植物生长缓慢甚至停止,而且花器官的发育不正常,产生不孕或落花落果。

  锌在植物体内主要参与生长素的合成和某些酶系统的活动,植物缺锌将使体内生长激素减少,色氨酸的形成受到抑制,从而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止。在氮素代谢中,锌能改变植物体内有机氮和无机氮的比例,缺锌后植物蛋白质含量减少,同时影响氨基酸成分的变化。锌还是碳酸酐酶、苹果酸去氢酶等许多金属蛋白酶的组成成分,对植物体内的酶促反应非常有意义。

  锰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叶绿体中含有丰富的锰,如果缺锰,就会使光合作用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少。锰是某些脱氢酶、氢氧化铁还原酶的组成成分,能参加醣代谢中的水解和基团转移,改变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输,特别是能加速醣由叶部向结实器官的运输。此外,锰对植物的氮素营养有良好影响,在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和含氮物质的合成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钼是固氮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固氮菌固定大气氮素的过程,因此施用钼能提高作物的固氮能力。钼又是硝酸还原酶的金属成分,参与植物体内的氮素代谢,能促进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豆科作物的蛋白质含量,钼还参与植物的醣类代谢,能提高植物地上部分的含糖量并促进糖类向根部的输运。人们还发现,在钼供应充足时植物体内抗坏血酸的含量增加,这有助于作物的抗寒越冬。

  铜、钴、铁等微量元素也都直接参与植物的各种代谢活动,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微量元素的增产效果

  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不同肥力水平下的农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反应是不相同的。低产土壤可能缺少微量元素,高产土壤由于产量提高,而使更多的微量元素被农作物从土壤中带走。因此,高产和低产土壤都会出现缺乏微量元素的现象。土壤中供给植物微量元素水平的标准之一是“可给态”微量元素的含量。能够保持植物正常生长的最低的微量元素含量称临界含量。当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低于临界值时,作物就会出现缺乏性症状。

  硼:土壤中的有效硼常以水溶态存在,硼的临界含量约为0.5ppm。一般pH大于7的土壤以及大量施用石灰的酸性土和雨水大的潮湿地区,土壤中水溶性硼的含量都较低。实践证明,在缺硼的土壤上施用硼肥对水稻、棉花、小麦、玉米、果树、蔬菜等作物都有增产效果。通常,施硼后水稻的千粒重增加,增产率为10%以上,硼还可以减少棉花落花落铃,使皮棉的平均增产率达13%以上。而且,硼能防治油菜的“花而不实”症和甜菜的腐心病。苏联糖用甜菜大面积施硼后,块根含糖量提高了0.32.1%,平均每亩块根产量增加六百斤。

  锌:对植物的有效态锌主要是代换态锌,锌的临界含量因土壤类型和所用的提取剂而异。容易发生缺锌的土壤pH常大于6,在石灰性土壤和经常施用石灰的酸性土中有效锌的含量都比较低,如果土壤含磷高或施用了大量的氮和磷,也往往会引起植物缺锌。由于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土壤缺锌,所以锌肥的应用较广。尤其对于主要产稻的国家,施锌不仅防治了水稻“坐秋”,而且能提高水稻抗低温、抗病害能力。湖南沅江地区,施锌肥后水稻赤枯病发病率减少51%,一般增产11%以上。另外,锌还能防治玉米的“白苗”病和果树的小叶病。

  钼:土壤中有效态钼的含量常用从草酸—草酸铰中提取的钼来表示,缺钼临界含量约0.150.2ppm,一般在酸性土中由于铁铝对钼的固定作用,有效态钼的含量较低。钼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应用得最多,施用面积和应用范围也最广。大豆现已普遍施用钼肥,一般可提高产量636%,钼肥施用于花生可增产22%左右,在棉花、玉米、油菜等作物上钼肥效果也反应良好,同时还能在果树上施用钼肥以改善果实品质提高含糖量。

  锰:土壤中对植物有效的锰包括水溶性锰、代换性锰和易还原性锰,常作为缺锰指标的是易还原性锰。含碳酸钙较多、质地轻的碱性土的有效态锰含量较低,缺锰土壤的pH大都在6.5以上。一般当土壤中易还原性锰低于100ppm时,作物就可能对锰肥有反应。锰肥用于许多作物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用于小麦能提高籽粒的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一般增产1015%,用于甜菜可提高其含糖量;玉米用硫酸锰浸种能提高产量1520%;在石灰性冲积土上锰肥可使花生的结荚果数与果仁重均得到增加。

  铜肥主要用于低位泥炭土和沼泽土,对碳酸盐土、砂土上也有较好的作用。澳大利亚将铜肥与过磷酸钙混合施用于谷类作物和豆科牧草、蔬菜和果树,效果良好。我国东北、华北的有些地区也证明铜肥对某些作物有显著增产作用。

  此外,钴和硒、碘等微量元素主要用在相应含量较低的地区,尤其是牧区,家畜由于缺钴会出现贫血病,缺硒会出现白肌病,人缺少碘则会出现甲状腺肥大等病状,在这些地区施用相应的微肥,对农牧业的增产和改善人畜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微量元素使用特点和方法

  一般说来,微肥用量只有常量化肥的万分之几到千分之几。由于作物中微量元素的缺乏、适量和过量之间的界限很小,施用不当会使作物中毒而导致减产,因此施用微肥时要特别注意根据土壤性质和作物种类采取适当用量及合理的使用方法。生产中常用的施用方法有下列几种:

  (一)土壤施肥。土壤施肥常用的微肥除化学肥料外(如硼砂、硫酸锌、硫酸锰等),还有有机螯合肥料、玻璃肥料,矿渣或下脚料,通常都用作基肥或种肥,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施入土中,或者与氮、磷、钾等化肥混合在一起均匀施入。施用量要根据作物和微肥种类而定,一般不易过大。如对于水稻,硫酸锌每亩施用两斤,硼砂一般每亩用一到两斤并要与厩肥等有机肥混合均匀基施,防止集中施用造成局部毒害。

  (二)根外追肥。将可溶性微量元素化学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对作物茎叶进行喷施。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避免土壤中肥料不均匀而造成的危害,同时也可以在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根据具体需要进行多次喷施,以提高肥效。有条件的地区在大面积施用时可采用机械操作或飞机喷洒,一般喷洒浓度为0.05%0.1%

  (三)种子处理。播种前用微量元素溶液浸泡种子或拌种。这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使用方法,可大大节省用肥量。如硼酸或硼砂的浸种浓度为0.010.03%,每一千斤种子仅用5L这种溶液。大豆若用仲钼酸铵拌种,每亩只需1020g一般就可增产:十五至二十六斤。

  微肥在农业上应用的特点是用量少,成本低,经济效益大。如棉花施用硼肥每亩投资0.40.5元,可增收皮棉十四斤左右。1981年,湖北省天门县对四十五万亩棉田施用硼肥后,平均每亩增收皮棉十二点八斤,扣除成本后的净收入为836.2万元。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必将出现更大更快的发展,对微肥的使用也将有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就必须加速推广微肥的应用,使微肥在农业增产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扩展资料

作用奇特的物理肥料

  长期以来,农家使用的肥料绝大多数是呈固态或液态状的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无形的物理肥料也粉墨登场,给农业增产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开发使用新型的物理肥料,已成为世界各国肥料生产发展的新趋势。

  光肥 科学家研究证明,利用特定波段的光波,也就是不同色彩的光线,对农作物进行特殊的照射,刺激农作物的内部组织,既可促进生长发育,又可提高营养成分的数量和质量。于是便利用彩色塑料薄膜使不同波长的太阳光照射作物,结果增产效果明显。如用红光定期地照射黄瓜和西红柿,果实成熟期可提早1个月,产量增加2倍,果实中的糖分、维生素C及某些微量元素均有明显提高;用黄光照射芹菜,芹菜长得茎粗叶茂;用蓝光照射大豆,成熟期可缩短1月,大豆蛋白质含量提高20%;用绿色薄膜覆盖菠菜,仅4天菠菜就能长到7cm高;在黄瓜幼苗生成期间,用黑色薄膜蒙上几天,可促使黄瓜提前绽蕾开花;茄子经紫色光照射也能提高产量。

  太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光能来源,目前人类对它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利用率仅4%,这种最经济最实惠的物理肥料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称它为“彩色农业”。

  气肥 目前开发的气体肥料主要是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也越强,因此二氧化碳是最好的气肥。美国科学家在新泽西州的一家农场里,利用二氧化碳对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他们发现二氧化碳在农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和成熟期使用,效果最显著。在这两个时期中,如果每周喷射两次二氧化碳气体,喷上45次后,蔬菜可增产90%,水稻增产70%,大豆增产60%,高粱甚至可以增产200%

  气肥发展前途很大,但目前科学家还难以确定每种作物究竟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后效果最好。除了二氧化碳外,是否还有其他气体可作气体肥料?

  最近,德国地质学家埃伦斯特发现,凡是在有地下天然气冒出来的地方,植物都生长得特别茂盛。于是他将液化天然气通过专门管道送入土壤、结果在两年之中这种特殊的气体肥料都一直有效。原来是天然气中的主要成分甲烷起的作用,甲烷用于帮助土壤微生物的繁殖,而这些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帮助植物充分地吸收营养物质。

  电肥 美国植物生理学家发现,微弱的电流可以加快种子发芽,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能。他们在农作物上方设置了一个特殊的铁丝网作为正极,又以地面为负极,于是在两极之间形成一个高强度的人工电场。结果种植在电场范围内的黄瓜、西红柿、大白菜等蔬菜生长期均比原来缩短一半,产量增加5成以上,纤维素质量也明显提高。科技人员又将微弱的电流通入稻田,人为地提高稻田的电位差,不但产量提高5成,灌溉用水也减少一半以上。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