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历史 -> 初一下学期 -> 第一单元 繁荣的隋唐

第6课 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4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安禄山是如何迷惑唐玄宗与杨贵妃的

  天宝二载正月,安禄山入朝,玄宗倍加宠待,谒见无时。为了讨得玄宗的欢心,他谎奏说:去年七月,营州境内出现了害虫,蚕食禾苗,臣焚香祝天说: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抵,愿使虫散。忽然来了一大群红头黑鸟,霎时把虫吃得精光。安禄山讲得绘声绘色,煞有介事,玄宗以为他对己忠诚无二,于翌年三月,命安禄山代替裴宽兼任范阳节度使。礼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大概也受了贿赂,在玄宗面前大力称道安禄山公正无私,裴宽与宰相李林甫也随声附合。三人又都是玄宗所信任的人,由是禄山之宠益固不摇矣。在安禄山离京还范阳时,玄宗特命中书门下三品以下正员外郎长官诸司侍郎、御史中丞等群官于鸿胪寺亭子为他饯行,给以殊遇。

  天宝四载(745),安禄山欲以边功邀宠,屡次侵犯北方的奚与契丹。以前,唐分别把公主嫁与奚与契丹,双方关系友好和睦,至此,各杀公主叛唐。安禄山进击契丹回军后上奏:称梦见先朝名将李靖、向臣求食,乃于北郡建祠堂,灵芝又生于祠堂之梁,以此取悦玄宗。时李林甫恐怕儒臣出将入相,会动摇自己的权位,而蕃人目不识丁,难以入相。为了专宠固位,他奏称儒臣怯弱,不胜武力,而蕃将雄武,多立战功,请求任用蕃将为边帅。玄宗正有吞并四夷之志,李林甫的奏请正合他的心意,故帝宪禄山益牢

  天宝六载,安禄山入朝。曾因内宴承欢时,上奏玄宗说:臣蕃戎贱臣,受主宠荣过甚,臣无异才为陛下用,愿以此身为陛下死。玄宗命杨贵妃与禄山以兄弟相称,而禄山见贵妃宠冠六宫,与她搞好关系对自己十分有利,尽管他比杨贵妃大十八岁,却甘心做她的养儿。从此,安禄山侍奉杨贵妃如母,因而得以随意出入禁中,有时与贵妃对面而食,有时在宫中通宵达旦,外面流传着不少丑闻。安禄山媚事杨贵妃,对太子却另眼相看。一次玄宗命太子会见安禄山,他见了太子却不肯下拜,左右感到奇怪,问他为何不拜,他说: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玄宗解释说:太子是储君,朕百岁后要传位于太子。禄山说:臣愚,比者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今当万死。左右令他下拜,他这才下拜。

  安禄山每次入见时,常常先拜贵妃,后拜玄宗,玄宗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先拜贵妃,他回答说:胡人先母而后父。安禄山身体特别肥胖,腹垂过膝,自称腹重为三百斤。他每次走路,由左右抬挽其身才能迈步。他乘驿马入朝,每驿中专筑一台为他换马用,称为.大夫换马台,不然,驿马往往要累死。驿站还专门为他选用骏马,凡驮得五石土袋的马才能使用。鞍前特装一小鞍,以承其腹。玄宗见他如此肥胖,问他的肚子里有什么,他诙谐地回答说: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逗得玄宗哈哈大笑。尽管他身体肥胖蠢笨,但是在玄宗面前跳起胡旋舞来,却旋转自如,其疾如风。唐玄宗对他恩宠有加,却没有一点戒心,更没有看到他一生最大的灾难就在眼前。



扩展资料

冲天大将军黄巢

  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专权和朝廷官员中的朋党争吵,朝政越来越混乱。唐宣宗算是一个比较精明的皇帝,也并没有能改变这个局面。到了唐宣宗死后,先后接替皇位的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音xuān),一味寻欢作乐,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更是腐朽到了极点。皇室、官僚和地主加紧对农民的剥削,税收越来越重;加上连年不断的天灾,农民纷纷破产,到处逃亡。有的忍受不了苦难,只有走上反抗这条路了。

  唐懿宗即位那年,浙东地区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队伍从一百人发展到三万,坚持斗争八个月,震动了整个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过了八年,驻守在桂林的八百名兵士(大多是徐州一带的农民),因为驻防期满,上司一再延期不让他们换防。他们杀了军官,推庞勋为首领,发动起义。他们从桂林向北进攻,打回老家,沿路和徐州附近农民纷纷响应,到了徐州,队伍发展到二十万人。

  这两次起义都被朝廷镇压下去。但是,百姓反抗的情绪越来越高,新的起义的规模也更大了。

  唐朝末年盐税特别重,加上奸商抬高盐价,百姓买不起盐,只好淡食。有些贫苦农民,为了逃避官税,就靠贩私盐挣钱,但贩私盐是很危险的,要有一些伙伴一起干,日子一久,就结成一支支贩私盐的队伍,在他们中间,涌现了一些首领,有的后来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公元874年,也就是唐僖宗即位那一年,濮州(治所在今河南范县)地方有个盐贩首领王仙芝,聚集了几千农民,在长垣(在今河南)起义。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发出文告,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贫富不平的罪恶。这个号召很快得到贫苦农民的响应。不久,冤句(今山东曹县北)。地方的盐贩黄巢也起兵响应。

  黄巢从小读过书,又能骑马射箭。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他在长安看到唐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心里十分气愤。据说,就在那个时候,他写下了一首咏《菊花》的诗,用菊花作比喻,表示他推翻唐王朝的决心。诗中说: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和王仙芝两支起义队伍汇合之后,转战山东、河南一带,接连攻下许多州县,声势越来越大。唐王朝非常恐慌,命令各地将领,镇压起义军。但是各地藩镇都害怕跟义军交锋,互相观望,使唐王朝束手无策。

  唐王朝硬的一套不行,就采用软的手法。在起义军攻下蕲州(今湖北蕲春)的时候,他们派宦官到蕲州见王仙芝,封他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衔。王仙芝听得有官做,迷了心窍,表示愿意接受任命。

  黄巢得知这个消息,气极了。他带了一群起义将士,到王仙芝那里,狠狠地责备王仙芝,说:当初大家起过誓,要同心协力,平定天下,现在你想去当官,叫我们弟兄往哪里去?

  王仙芝还想搪塞,黄巢抡起拳头,朝王仙芝劈头盖脑地打了过去,打得王仙芝满脸是血。旁边起义将士也你一言,我一语骂王仙芝。王仙芝自己知道理亏,只好认错,把唐朝派来的宦官赶跑。

  经过这番波折,黄巢决定跟王仙芝分两路进军。王仙芝向西,黄巢向东。不久,王仙芝率领的起义军在黄梅(在今湖北)被唐军打败,他本人也被杀死。

  王仙芝失败后,起义军重新会合,大家推黄巢为王,又称冲天大将军。

  当时,官军在中原地区力量比较强,起义军进攻河南的时候,唐王朝在洛阳附近集中大批兵力准备围攻。黄巢看出敌人企图,决定选择官军兵力薄弱的地区,带兵南下。他们顺利渡过长江,打进浙东。起义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接连打下越州、衢州(今浙江衢县);接着,又劈山开路,打通了从衢州到建州(今福建建瓯)的七百里山路。经过一年多的长征,一直打到广州。

  起义军在广州休整以后,岭南地区发生瘟疫。黄巢决定带兵北上。唐王朝命令荆南节度使王铎、淮南节度使高骈集合大批官军沿路拦击,被黄巢起义军一个个击破。起义大军顺利地渡过长江,吓得高骈推说得了中风症,躲进扬州城不敢应战。

  起义军渡过淮河,向官军将领发出檄文,说:我们进攻京城,只向皇帝问罪,不干众人的事。你们各守各的地界,不要触犯我们的锋芒!

  各地将领接到檄文,害怕起义军,都想保存实力,不愿为唐王朝卖命。消息传到长安,唐僖宗吓得朝着大臣哭哭啼啼。

  公元880年,黄巢带领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潼关。潼关周围满山遍野,飘扬着起义军洁白的大旗,一眼望不到边。守潼关的官军还想顽抗。黄巢亲自到阵前督战,将士们见了,一齐欢呼,声音在山谷间回响,震天动地。官军将士听了心惊胆战,哪敢抵抗,纷纷烧掉营寨,四下逃命。

  起义军攻下潼关,唐王朝惊慌失措,唐僖宗和宦官头子田令孜(音zī)带着妃子,逃到成都去了,来不及逃走的唐朝官员全部出城投降。

  当天下午,黄巢坐着金色轿子,在将士的簇拥下,进入长安城。长安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起义军大将尚让当场向大家宣布说:黄王起兵,本来是为了百姓,不会像姓李的(指唐朝皇帝)那样虐待你们,你们可以安居乐业了。兵士们看到人群里的贫苦百姓,就把自己得到的财物散发给他们。

  过了几天,黄巢在长安大明宫即位称皇帝,国号叫大齐。

  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但是,黄巢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占领过的地方,都没留兵防守。几十万起义军进入长安以后,四周还是官军势力。没有多久,唐王朝调集各路兵马,包围长安。长安城里的粮食供应发生了严重困难。

  黄巢派出大将朱温驻守同州(今陕西大荔)。但是在起义军最困难的时候,朱温竟投降了唐朝,做了可耻的叛徒。唐王朝又召来了沙陀(古代西北少数民族)贵族、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率领四万骑兵进攻长安。起义军十五万迎战,遭到大败,只好撤出长安。

  黄巢带领起义军撤退到河南,又遭到朱温、李克用的围攻。公元884年,黄巢在攻打陈州(今河南淮阳)失败之后,受到官军紧紧追赶,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英勇牺牲。



扩展资料

甘露之变

  唐朝后期的宦官,依靠武力作后盾,可以随意废掉皇帝,杀死皇帝,另立新的皇帝。这些手握生杀大权的宦官,成了唐朝的实际统治者,皇帝几乎成了傀儡。可是有些皇帝和朝中的大臣,并不甘心受宦官的摆布,不断地跟宦官集团进行着斗争。“永贞革新”就是这种性质的斗争。唐文宗时期,又发生了一场皇帝和朝臣跟宦官的交锋,历史上称为“甘露之变”。

  唐文宗的祖父宪宗、哥哥敬宗都死于宦官之手;他的父亲穆宗和他自己,都是由于宦官拥立,才当上了皇帝。因此文宗对宦官专权的危害,看得比较清楚,有心铲除宦官势力。他举行“贤良方正”科考试,让读书人对朝政发表意见,就是想摆脱宦官势力的一次尝试。不过因为支持他的力量太小,所以没有收到成效,反而屈死了刘蕡。后来,他除掉宦官的决心越来越大,并且暗暗地在朝臣中寻找可以依靠的力量。

  那时候,朝中的大官分为牛李两个朋党(牛党为首的是牛僧孺、李宗闵,李党为首的是李德裕),正在互相进行倾轧。这两党都跟宦官集团有联系,对消灭宦官势力都不感兴趣。这样,唐文宗就不得不在较低级的官员中寻求支持。在这种情况下,郑注和李训得到了文宗的信用。

  郑注本姓鱼,擅长医术,又很会说话。他出身低微,遭到大官贵族的蔑视。李训有学问,中过进士,因为出了事,曾经被流放,后来居住在洛阳。他喜欢结交豪杰,因而认识了郑注。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大宦官、右神策中尉(统帅禁军的官职)王守澄推荐郑注给文宗治病,被文宗信用;李训也由于王守澄的推荐,见了文宗。王守澄把郑注、李训推荐给文宗,是为了培植他的私人势力,对付左神策军。可是郑注、李训到了文宗身边,并没有按照王守澄的意图办事。文宗和他们俩朝夕议论国家大事,谈得很投机。他们向文宗献计说:先除掉宦官,再干别的大事。这样,文宗就把剪除宦官的重任托付给了他们。

  在朝廷大臣当中,李训、郑注找到舒元舆、王璠(fán)、韩约、王涯、贾餗(sù)等几个人,参加除掉宦官的密谋。他们决定利用宦官内部的矛盾,先把跟王守澄争权的左神策中尉韦元素处死,派王守澄这一派的宦官仇士良担任左神策中尉,然后请文宗提升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免去中尉职务,剥夺了王守澄的实际兵权。这一招很厉害,王守澄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久,文宗派使者拿了瓶毒酒赐王守澄死。这个宦官集团的大头目,就这样被除掉了。李训、郑注又借口追查唐宪宗被害的事件,处死了在外地作监军的另一个大宦官陈弘志。这一来,那些一贯擅权作恶的宦官们,见了李训都十分害怕,低声下气地向李训下拜叩头。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舒元舆和李训都当了宰相,郑注当了凤翔节度使。他们准备用内外夹攻的办法,消灭宦官,结果,却演出了一幕自遭屠杀的惨剧。

  起初,李训、郑注两人商量:在王守澄下葬的那天,由唐文宗下令,所有宦官都去参加葬仪。郑注以保卫参加葬仪人员的安全为理由,带领亲兵到葬地,乘机将宦官一网打尽,统统杀死。商量好了以后,郑注到凤翔去准备兵力。可是李训一直嫉妒郑注,怕他立功得势,因此回头召集自己的党羽说:“如果这事干成了,功劳就会被郑注一人占了去。不如先下手,杀了宦官再驱逐郑注,咱们就可以独得大功。”于是,李训和舒元舆;韩约等人,秘密制定了另外一个行动计划。

  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登上紫宸殿,文武百官都来朝见。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殿启奏:“左金吾大厅后院的石榴树上,昨天晚上承接了甘露。”甘露,是甜美的露水,古人迷信,认为降甘露天下就会太平。因此,宰相李训和舒元舆率领百官向文宗称贺,并且请文宗亲自去看看。文宗同意,从紫宸殿坐软轿到了含元殿,百官也跟了进来。文宗叫宰相带领一些官员先去看看。李训等人去看了好一阵子,回来启奏说:“我们仔细验看过,不像是真甘露。”文宗听了,就叫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带领宦官们再去验看。等宦官一走,李训马上叫王璠等率领秘密等候在外边的士兵动手。

  仇士良、鱼弘志等人来到左金吾大厅后院,院子里早已经埋下了伏兵,用幕布遮着。没想到韩约这时候神色惊慌,内心害怕,脸上汗流不止。仇士良见了觉得奇怪,问:“将军为什么这个样子?”韩约结结巴巴答不上来。仇士良更加怀疑。恰巧一阵风吹过来,掀起了幕布,暴露了里面的伏兵。仇士良一见,吓得赶快往外退。守门的士兵想把大门关闭,仇士良大喝一声,吓得门卫没能关上大门。仇士良等赶紧跑到含元殿,报告文宗发生了事变。李训一见,立刻对殿下的卫士大喊:“上殿来保卫皇上的,每人赏钱一百贯!”仇士良说:“事情紧急,请皇上立即回宫!”他不由分说,把文宗架上软轿,叫人抬起就走。李训攀住软轿对文宗说:“我的事情还没启奏完毕,陛下不能回宫!”这时候,等候在外边的士兵几百人已经冲了进来,朝宦官们乱打乱砍,杀死杀伤十几个人。仇士良劫持着软轿,把文宗抬进了宣政门。李训仍然攀住软轿不放。一个宦官朝着李训的胸口猛击一举,把李训打翻在地。宦官们终于把文宗抬进了宫里,仇士良叫关上大门。其他文武百官吓得各自走散了。

  李训看到事情已经失败,就从一个随从官吏身上脱下一件绿衫,自己穿起来逃出宫去了。

  仇士良打起“讨伐赋党”的旗帜,派亲信将领带领士兵先在皇城里屠杀起来,杀死官员、吏卒、工匠、商贩等两千多人。又派出一千多骑兵出城追捕逃亡的人,把宰相舒元舆、王涯、贾餗以及其他官员都抓了起来。接着,军士们在长安城中大肆搜索,把那些阔人家的财产洗劫一空。流氓、地痞、恶少,趁机报仇杀人,抢劫店铺,闹得满城乌烟瘴气。不久,李训在逃亡的路上被擒,自杀了。王涯、贾餗、舒元舆都被腰斩在长安的独柳树下。

  这些事,都是仇士良、鱼弘志等宦官下命令干的。唐文宗没敢过问。

  再说郑注按原定计划,带兵从凤翔出发,直奔王守澄的葬地。走到半路,听说李训已经失败,只好带兵退回。仇士良密令凤翔监军把郑注和他手下的将领、幕僚以及他们的家属、亲兵等一千多人,杀得一个不留。后来,甚至和李训、郑注有点瓜葛,或是由他们引荐的人,都逃脱不了。唐文宗见杀人太多,几次下令制止,他们才收起了屠刀。

  甘露之变说明,宦官的势力太大了,根子太深了,朝廷已经没有办法除掉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持朝政,为非作恶。

  一个宦官专权,一个藩镇割据,这两大祸害一直延续了一百多年,直到唐朝灭亡。



扩展资料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他想,天下太平无事,政事有宰相管,边防有将帅守,自己何必那么为国事操心。于是,他就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

  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挺着急,常常给唐玄宗提意见。唐玄宗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有一个大臣李林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什么事都不会,专学了一套奉承拍马的本领。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唐玄宗听了挺舒服,觉得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比张九龄强多了。

  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为宰相,跟张九龄商量。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

  这些话传到李林甫那里,李林甫把张九龄恨得咬牙切齿。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目不识丁,但是在理财方面,很有点办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没有同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选;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

  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发火了,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作主吗!唐玄宗越来越觉得张九龄讨厌,加上听信了李林甫的诽谤,终于借故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宰相。

  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见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笑脸相待,却在背地里暗箭伤人。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唐玄宗看到卢绚风度很好,随口赞赏几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又被诬说他身体不好,不称职,再一次降了职。

  有一个官员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

  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

  退了朝,李林甫连忙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倒有一个办法。

  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样关心他哥哥,当然很感激,连忙请教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城来看病。

  严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唐玄宗,说:真太可惜,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唐玄宗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算了。

  像严挺之这样上当受骗的还真不少。但是,尽管李林甫装扮得怎么巧妙,他的阴谋诡计到底被人们识破。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成语口蜜腹就是这样来的)。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就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从兴旺转向衰败,开元之治的繁荣景象消失,接着出现的就是天宝之乱(天宝是唐玄宗后期的年号)。



扩展资料

史朝义兵败身亡

  安史之乱危害的地区大,时间长,破坏厉害,确实是一场大动乱。那么这场叛乱到底是怎样平定的呢?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以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带领五万人马到了灵武,朝廷才有了一支平定叛乱的基本队伍。郭子仪是著名的将领。起初,他和另外一位著名的将领李光弼,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人互相不服气,有时候同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只拿眼睛瞟瞟(piǎo)对方,从来不说一句话,好像有什么不共载天的仇恨。安禄山叛乱不久,唐玄宗提升郭子仪当了朔方节度使,成了李光弼的顶头上司。李光弼害怕郭子仪报复,曾经想要到别的地方去。后来,当颜杲卿起兵抗贼、兵败被俘、史思明又在河北攻城掠地的时候,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能干的大将,领兵去平定河北。郭子仪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心想:郭子仪这不是在借刀杀人吗?可朝廷的命令只能服从,何况讨平叛贼本来就是自己的责任和心愿,所以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命。临走的时候,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死固然甘心,只请求能够保全我的妻子儿女!”郭子仪赶紧抱住李光弼,流着眼泪对他说:“现在叛贼猖狂,国家大乱,需要同心讨伐叛贼。平定河北,非将军不行!哪里还能记着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着手相对一拜。郭子仪分了一万军队给李光弼,送他出征。不久,郭子仪也到了河北。两人齐心协力,打败了史思明,收复了黄河以北十七郡的地方。

  下面讲讲李光弼的军队在平叛战争中的几个小故事。

  史思明在杀死安庆绪、自称“皇帝”以后,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又统率大队兵马南下,打算进攻洛阳。李光弼带领二万人马开到黄河北岸的河阳,保卫洛阳的外围。史思明在河阳的南岸设立营寨,让手下一员骁将刘龙仙去挑战。刘龙仙仗着自己勇敢,根本不把唐军放在眼里。他身骑烈马,把右脚放在马颈的鬛(lie)毛上,谩骂李光弼。李光弼问部将们:“哪个去收拾他?”大将仆固怀恩要求去。李光弼说:“这用不着大将去。”旁边的人说:“偏将白孝德可以去。”李光弼问白孝德需要带多少兵。白孝德说:“我一个人前去就行了。”李光弼说:“你的勇气很可嘉。不过还是带些士兵去的好。”白孝德说:“那就选五十名骑兵作后援,再请大军擂鼓助威吧。”

  白孝德挟着两支矛,骑马涉水渡河过去。刘龙仙见一唐将单人匹马地走过河来,就跑上前去准备宰了他,白孝德连忙摇手示意。刘龙仙一看这人不像是来厮杀的,就在河边停了下来。白孝德走上河岸,在离刘龙仙十来步远的地方站住,正要说话,刘龙仙就谩骂起来。不想白孝德大叫一声,突然持矛跃马猛冲上去。这时候唐军的五十名骑兵也已经冲过河来,河阳城上鼓角齐鸣,喊声震地。刘龙仙一看形势不妙,打起马就逃。白学德猛追上去,一矛就把刘龙仙刺下了马,再一刀又把他的脑袋砍了下来,挂在马鞍上,过河跑回了营门。叛军见了,人人吓得胆战心惊,不敢跟唐军交战。史思明只好收兵回去了。

  史思明有一千多匹良马,他叫士兵们每天在河里给马洗澡,洗了批一又一批,想显示他人强马壮,兵力雄厚。有一夭,李光弼叫士兵把军中的五百匹母马和马驹集中起来,等史思明放马洗澡的时候,就把马驹挂在城内,把母马都赶出城外。母马一离开了马驹,都萧萧地嘶鸣起来。史思明的马一听到对岸马群的叫声,就都浮水泅过河来,马伕们拉也拉不住。唐军把它们赶进城里,白赚了一千多匹好马。

  后来,唐军拒守在羊马城,史思明自己率领一部分精兵攻南城,派大将周挚攻北城。李光弼上城观察了敌阵,他问:“敌军的阵势哪面最坚固?”将士回答说西北角。李光弼派部将郝廷玉带领三百名骑兵去抵挡。又问敌阵还有哪面比较坚固。回答说东南角。李光弼又派部将论惟贞带领二百名骑兵去抵挡。然后,李光弼对所有的部将说:“你们进攻的时候看我的旗子:旗子晃动慢,你们自己选择有利的地方出战;要是旗子三次急速倒地,你们就一齐杀上前去,不能怕死。如果有谁稍微后退,立刻斩首!”接着他拿出一把短刀插在自己的靴筒里,对大家说:“打仗是危险的事。我是国家的‘三公’(最高的官位),决不能死在敌人手里。万一战斗失利,你们各位在前头战死,我就用这短刀自刎,和你们一道为国捐躯!”将士们听了都十分感动,人人抱着必死的决心。

  郝廷玉、论惟贞和其他部将一齐出战。不多一会儿,郝廷玉骑着马往回跑。李光弼看见大吃一惊。心想,郝廷玉一退回来,胜利就没希望啦!他传令:“把郝廷玉斩首报来!”郝廷玉忙说:“是马中了箭,不是后退!”他换了匹马又重新投入战斗。

  另一部将仆固玚(yang)少许后退了些,李光弼传令斩他的头来见。仆固玚看使者骑马提刀跑了过来,就赶紧又杀上前去。

  李光弼命令旗手把帅旗倒地三次,众将一见,指挥军队不顾死活地向前拼杀,呼声震天动地。叛军阵势一下子就崩溃了,被唐军杀死一千多人,俘虏五百人,被水淹死一千多人,还有两名大将被活捉,只有主将周挚带领几名骑兵逃走了。

  公元762年唐肃宗死后,他的长子李豫(即李俶)继位当了皇帝,就是唐代宗。唐代宗又调集兵马,借了回纥兵,讨伐史朝义(这时候史朝义已经杀死史思明,自己当了“大燕皇帝”)。冬天,唐军在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县一带)把叛军打得大败,逼近洛阳。史朝义把他的十万精兵全部调出,在洛阳北郊摆下阵势,挡住唐军。唐军几次攻击,都没成功。镇西节度使马璘决定亲自出击,突破敌阵。他独自一人驰马冲上前去,突入敌军,犹如猛虎下山,左冲右突,东砍西杀,把敌人冲杀得东倒西歪,终于把敌阵冲开了一个缺口。唐军大队人马跟着奔腾而下,像山洪一样卷了过去,把叛军杀得喊爹叫娘,争先恐后地逃命。叛军被杀和自相践踏而死的共六万人,被俘虏二万人。唐军收复了洛阳。史朝义只带了剩下的几百名骑兵,向东逃走了。

  洛阳一收复,许多原来投降了叛军的将领和地方官员,纷纷反正,归回唐朝,黄河南北广大地区又回到了唐朝手里。

  史朝义带领残兵败将逃回了叛军的老窝范阳。留守范阳的叛军将领和范阳籍士兵,也向朝廷投降。最后,史朝义身边只剩下几名胡人骑兵。他带了这几名骑兵,想往北逃到奚和契丹的部落去。唐军穷追不舍。史朝义走投无路,在一个叫温泉栅的树林中,自己上吊死了。唐军把他的脑袋割下来,送到了长安。闹了将近八年的安史之乱,最后平定了。

  叛乱虽然平定了,可是安禄山、史思明带头搞起来的分裂、割据势力,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恶性发展起来。在往后的一百多年中,唐朝一直受到这种势力的扰乱和破坏,没有办法摆脱。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