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历史 -> 初一下学期 ->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第19课 边疆民族的发展和对外关系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4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俺答汗

  俺答汗(1507——1581)即阿拉坦汗。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的首领。达延汗孙,巴尔斯博罗特济农的次子。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其父去世。右翼三万户分成若干领地。兄衮必里克墨尔根袭位,占据鄂尔多斯万户。俺答占据12土默特,势力最强,率兵10多万,称雄于右翼诸部。

  嘉靖十一至二十一年(公元 1532——1542年)间,俺答追随大汗、济农东征西战,屡建功勋。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蒙古大汗博迪阿克汗封其为索多汗号,这是俺答称汗之始。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衮必里克墨尔根济农去世。俺答以兄长的身份统率右翼诸部,而且以长辈阿不该(叔父)的地位控制了济农诸子。俺答汗的实力日益增强,对蒙古大汗的权威造成严重威胁。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其侄达赉逊库登汗被迫东迁至兴安岭以东西拉木伦河流域。史称察哈尔东迁。察哈尔部,原有牧地被俺答汗的长子辛爱黄台吉占据。俺答汗成为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盟主的后,不断扩大领地。向西拓地青海、河西,封赏子孙。

  自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起,俺答汗即力求同明朝建立政治和经济上的密切联系。他前后向明廷提出不下数十次和平通贡互市的要求。经三十七年的不懈努力,至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终于促成了“隆庆封贡”的实现,结束了双方长期兵戈相争的紧张状态。俺答汗宣布了十三条条款,以示蒙汉世代友好,永不相犯。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在长城沿边郡县首先开放了大同得胜堡和张家口等处互市场所,以后增到11处。东起宣府,西迄甘肃均有分布。

  由于俺答汗的大力倡导,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今呼和浩特一带重兴城市建筑,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并出现了专业手工作坊。右翼土默特部由单一的牧业经济发展成为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为以后漠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红海

  红海 (Red Sea) 印度洋西北的长形内海。因浮游于海面的微生物群和死后呈红褐色的海藻使海水呈现红色,故名。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北部之间,南经曼德海峡通印度洋的亚丁湾。北端分为两个海湾:东为亚喀巴湾;西为苏伊士湾,并借苏伊士运河连地中海。长2100公里,最宽处306公里,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平均深558米,中部最深达2740米,水温很高,8月南、北分别为32℃和27℃。盐度在41‰左右,运河附近高达43‰。

三娘子

  三娘子(1550—1613) 又名也儿克兔哈屯。明代鞑靼女首领。顺义王俺答外孙女。通蒙文,善骑射。初许配他人,俺答爱其貌美,娶为妾,引起孙把汉那吉投明。有宠,掌握精兵万人,佐俺答,主持贡市。俺答死,掌兵权,主持政务,在明边臣要求下,先后嫁给袭王封者黄台吉及黄台吉子扯力克。隆庆五年(1571)、万历十一年(1583)和十五年,三次被明廷封为忠顺夫人。羡慕汉文化,主张蒙汉亲善,禁止所部扰明边境,使宣、大至甘肃间形势安定。后病死。

天主教

  天主教( Catholicism) 亦译“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基督教的一派,与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教派。“天主”一词是明末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词语对所信之神的译称,取意为“至高无上的主宰”。公元1世纪基教产生后不久,就逐渐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主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为主的西派。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罗马主教逐渐成为整个西派教会的领袖,后更自称教皇。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派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同自称“正教”的东派教会相对峙。该教除崇拜天主(即上帝)和耶稣基督外,还尊马利亚为“圣母”。基本信条包括:天主圣父创造天地万物;天主圣子降生为人,救赎世人,并受难、复活、升天。世界末日将再次降临对世人审判、赏罚;天主圣神(即圣灵)感化人类;教会为基督所创立,有赦罪权;人之肉身将于世界末日复活,接受基督审判,善人得享永福,恶人必受永苦等。有一整套等级森严的教制度。中世纪时,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产生出反抗罗马教皇、脱离天主教的新教后,在欧洲部分国家中丧失统治地位。主要分布于意、法、比、西、葡、匈、波、美、及拉丁美洲各 国。12世纪末13世纪初,方济各会会士*约翰·孟德高维诺等受教皇派遣到中国传教,曾在北京建造教堂,翻译《圣经》,元亡而中断。明万历十年(1582年)耶稣会士*利玛窦到中国,天主教再次传入。鸦片战争后,曾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用作侵华工具。新中国成立后,爱国教徒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摆脱了罗教廷的控制。

有关利玛窦来华的论述

  明末,欧洲的一批耶稣会教士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利玛窦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他原名玛太奥·利奇,1552年生于意大利马契拉塔城的贵族家庭。19岁加入耶稣会,1582年受天主教耶稣会的派遣,来中国传教。先到澳门,后进入广东肇庆,先后在肇庆、韶州、南昌、苏州、南京等地活动。为传教,他刻苦学习,精通汉语,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能用汉字写一手好文章,还通晓中国历史、儒家经典。他身穿中国儒服,广交所在地的官员和士大夫,和他们饮酒赋诗,谈天论地,引经据典。在宣扬教义时,能比附中国儒家思想。1601年,明神宗召见利玛窦,准他在北京传教。他在宣武门购置一块地基(今天主教南堂处),建堂居住,开辟北京天主教活动中心。他在北京10年间,大半光阴都用在向中国朋友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和共同解释书籍上。明代杰出科学家、礼部尚书徐光启,和著名学者李之藻都是利玛窦的学生和朋友。他们共同翻译了不少西方自然科学书籍,涉及数学、天文学、地理、机械、建筑、水利等方面。如和李之藻合译《乾坤体义》,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等。他们还制造了一些天文仪器。这些西方科学知识的介绍,对开启中国民智起了有益作用。同时他还把中国古老文化介绍到西方去,晚年 撰写了《中国札记》,记述他在中国的见闻,较详地介绍了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状况、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伦理等。利玛窦等在中国还测绘地图,调查物产,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服务。1610年,利玛窦在中国病逝,终年59岁。利玛窦死后,明神宗破例御批赐地葬于阜城门外滕公栅栏(今北京市委党校院内)。墓碑上镌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还有顺天府尹王应麟撰书的碑记。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