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历史 -> 初二下学期 -> 第二单元 抗日战争时期

第8课 “到敌人后方去”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4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柯棣华-印度名医战太行

  柯棣华是毛泽东盛赞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是印度人,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抗日烽火中,柯棣华毅然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年代乃至生命都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的陵墓塑像,也同白求恩陵墓塑像一同并立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供后人永世瞻仰。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的一个小镇,父亲是纺织厂的办事处主任。柯棣是他的姓,到中国后为了表示在这里奋斗的决心,又在姓后面加了一个字。

  在印度,柯棣华的家庭属于较优越的阶层。不过因母亲残废和家中有八个子女,生活也不很宽裕。他的父亲有民族解放思想,曾带着柯棣华参加过抵制英国进口货的运动,再加上目睹殖民统治下广大人民的苦难,柯棣华在青少年时代便在头脑中打上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深深烙印。1936年,他从医学院毕业留校当助教,又担任住院大夫。在行医中,柯棣华看到大量饥寒交迫无法治疗而死的穷人,感到这些社会问题不是医学所能解决。这时,他又读到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开始思考用社会主义来改造社会。

  1937年,中国抗战的消息传来,印度国民大会中的左派特别是印共,大力呼吁援华抗日。此时,正在准备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柯棣华毅然决定参加医疗队,一向赞成反帝的父亲也支持他的决定。柯棣华和巴苏大夫等五人的援华医疗队,起初到国民党军医院中工作并受到款待。但他们却对国民党百般丑化的共产党产生了向往,冲破阻碍于19392月抵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同年秋,他们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毛泽东亲自批准并勉励他们学习政治。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并经历了突破封锁线的战斗,他们到达了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

  柯棣华在前线的八路军部队中,忘我工作的同时也深受环境感染。他曾说:

我虽然没有上过抗大,但这一次也算是参加了一所新型的战斗大学了。”19403月,柯棣华又进入晋察冀边区,随部队转战数千里,途中亲自参加了一次伏击日寇列车的战斗。在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到距火线仅一二里处设立了救护所。19411月,他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

  当时,面对日寇频繁的扫荡,柯棣华和同志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建立起来的医院和学校,打着背包在山林中同敌军游击周旋。当时,他通过认真学习,不但能用汉语对话,还可以阅读中文的《中国革命史》和报刊杂志,认定中国革命代表了人类追求光明的希望,并说我爱上了你们的事业194111月,柯棣华与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结婚。翌年,他们生了一子,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亲自为其取名为印华。通过斗争实践和对革命理论的学习,他提出入党的要求。在19427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这位印度医生站在锤镰党旗下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夏,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聂荣臻鉴于敌后医疗条件太差,劝他去延安或回国治病,他却不顾危险留下工作。同年12月,他写讲义时突然发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

  柯棣华于1942年去世前,曾在信中总结自己的思想发展轨迹说:我在去年的巨大收获,是性格方面有了显著的转变。”“在没有到延安之前,我在政治上是多么的落后,我的头脑里虽然有些民族意识,但却充满了资产阶级思想,而关于革命方法的概念又极模糊。在印度时,他曾积极参加了反帝民族运动,有初步的革命意识,这是他投身中国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当他进入八路军队伍之后,终于认识到彻底的反帝民族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并决心为此贡献自己的一切。

  正由于有了他所说的思想显著的转变,从而自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这不是出于援助者的身份,而是把中国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这也是柯棣华格外可贵并值得国人永远学习之处。

  柯棣华去世后,毛泽东曾题词:全军失一臂膀,民族失一友人。

2001年,李鹏委员长访问印度时又同柯棣华的家属亲切会面,他的家属也拿出了珍藏的当年毛主席所赠亲笔题词。人们长久地缅怀这位献身于中国革命的印度人民的优秀儿子。

  在延安,他写信告诉友人说,这里一个士兵每月收入折合3个卢比,而总司令和边区主席的收入也只有5个卢比,这是世界上罕有的新事物和新制度啊!

  柯棣华一行刚到中国时,还不太清楚国共两党的区别,先到国民党的军医院工作。在那里,虽然待遇很高并经常有酒宴,他却通过目睹武汉大溃败的混乱及官员的贪污腐化而万分失望。他在旅途中曾阅读过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知道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和他们领导的革命,便决定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看一看。在那里,他们受到董必武、叶剑英的热情接待,共进了一顿非常简单的午餐。在席间他惊讶地知道,这顿饭每人只用了8分钱菜金,而且办事处里从领导到战士都是这一同样的伙食标准,马上表示想去延安。随后,国民党要人孔祥熙、戴季陶都接见并挽留他们,并引据印度发祥的佛教,诬蔑共产党不知伦理,不要纲常,还威吓说去延安无法保证安全。柯棣华等人仍不顾一切地前往。到达延安后,在印度时便憎恶巨大的贫富悬殊的柯棣华马上为官兵平等和军民一致所感动。他写信告诉友人说,这里一个士兵每月收入折合3个卢比,而总司令和边区主席的收入也只有5个卢比,这是世界上罕有的新事物和新制度啊!

  他在此后的几年间,一直以这种革命平等观自我要求。敌后根据地条件极为艰苦,部队经常吃黑豆、野菜。因他是院长和国际友人,同志们经常给予特殊照顾,柯棣华一直不肯接受,坚持同大家吃一样的伙食。领导和部队送来缴获的罐头、滋补品,都被他转送给重伤员。受过他精心治疗的乡亲们经常送来土特产和鸡蛋等,柯棣华却总是谢绝说:我是八路军,不能接受老乡的礼物。

  柯棣华到达晋察冀边区不久,便赶上了百团大战。他马上提出要以白求恩为榜样,不能等待伤员前来,而必须去伤员那里,赶到河北涞源前线。在13天的激战中,他治疗了800多名伤病员,其中为558人实施了手术,最紧张时竟三天三夜未休息。柯棣华尽管疲惫不堪,却以看到伤病员被治愈为最大快乐。他写信给在延安的好友巴苏华大夫时述说道:我在此间虽然过着一种从所未有的艰苦生活,但我觉得我充满了活力和愉快。

  柯棣华在医院除担负领导工作外,总是自己亲自主刀做手术。日寇扫荡时,医院不断转移,他总是随着担架走,还经常亲手给伤病员喂饭。医院周围的群众有了病,他得知后,只要能抽出身便亲自登门去救治。医院里的同志都说院长从来是最忙的人。因他皮肤黧黑,伤病员和周围的老乡都亲切地称他为黑妈妈贴心大夫。别人对他表示感谢时,他却总是表示不要把我当成外国人,认为做的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分内的事。

本版撰文/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扩展资料

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比较

  1)依靠的力量不同:片面抗战路线是由国民政府和军队包办抗战,依靠英美等国的“外援”,不给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自由权利。全面抗战路线依靠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并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为此,共产党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就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总之,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

  2)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片面抗战路线是由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的,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广大工农群众处于阶级对立状态,因此不愿意让人民的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从而威胁其目后的统治。全面抗战路线是由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抗日战争变成了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

  3)抗战的结果不同:片面抗战路线挫伤和打击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影响到国民党前线官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导致了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丧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八路军、新四军执行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和发展,严重威胁日军后方,成为抗战后期对敌作战的主要力量。

 


扩展资料

马本斋 孝子更孝我中华

  马本斋,1901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献县东辛庄,回族。家境贫寒,种有几亩薄地,从小随母到子牙河那片盐碱地去扫碱土熬盐,听母亲讲《岳母刺字》、《苏武牧羊》等故事。上过四年学堂,聪明伶俐,好打抱不平;17岁时背井离乡,步入军界。谁知他投奔的东北军是军阀部队,不能实现他救国救民的理想。尽管他吃苦耐劳,作战勇敢,并且三十出头就当上了团长,且还会有晋升的机会。但是,当马本斋看清自己的地位和所追求的爱国主义理想是背道而驰时,便毅然弃官归田,另找救国救民的出路。“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正苦于寻求为民效力机会的马本斋踌躇满志,他在家乡组织了“回民抗日教导队”,约两个连的兵力,杀向了抗日战场。从此,冀中平原杀出一支威镇八方的回民支队。当时有的败类想引诱他去给日本人干事,说像他这样的人物到了日本人那里官小不了。马本斋痛斥道:“我是中国人,绝不走这条路!我组织队伍,就是为了抗日救国。”也有的人想拉他到国民党军队去,当时有个六路军请他当参谋长。马本斋果断地说:“这些军队腐败无能,怎么能抗日救国?给再大的官也不去!”马本斋认为,只有共产党、八路军才是真正爱国的,才能领导人民抗日救国。因此,当共产党员肖秉钧派回族 共产党员刘文正找马本斋商谈联合抗日时,他欣然同意,毫不犹豫地带着队伍到了河间,与“回民干部教导队”合编为“回民教导总队”。

  1939年,改称回民支队。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一支中国的夏伯阳式的旋风部队,他们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1937年底,日本人在北平成立了回教总会,在回民聚居村镇成立回教分会或支会。他们利用回民的宗教信仰进行挑拨离间。支队里有的同志,说出汉族欺压回族的糊涂话来。对此,马本斋说出一段朴素而深刻的话语,“‘七 ·七’事变后,是谁烧毁我清真寺,杀我阿訇?是汉奸、回奸、特务,而不是汉族。是谁在领导我们抗日救国?是毛主席、朱总司令。毛主席、朱总司令是汉族而不是回族。绝大多数汉族人民和绝大多数回族人民是阶级兄弟。我们是革命战士,不要当敌人的义务宣传员。”

  回民支队的第一任政委郭陆顺到任,马本斋高兴地说:“政委就是党代表,有了党的直接领导,回民支队就能建设成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马本斋虽规定再大伤亡大家也不许哭,但当1941年4月28日,郭政委在战斗中牺牲时,他为失去可信赖的汉族亲密战友,不禁失声痛哭起来。

  在与日军的斗争中,马本斋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941年夏青纱帐期间,回民支队给了日军山本联队以沉重打击。山本妄图以“高官厚禄”动摇马本斋抗日救国的决心。马本斋则针锋相对地放话出去:“八路军的政策是不杀俘虏,山本只要放下武器,缴械投降,保证留他一条命。”叛徒哈少符向山本献计:马本斋是有名的孝子,只要把马母抓起来,马本斋会不战自降。马母被捕后,山本亲自诱劝马母:“你要写信叫马本斋来河间谈判,要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复。”马母痛斥山本说:“讲条件,就是让本斋不要管我,好好带着回民支队打你们这群强盗。”马母坚贞不屈,至死不写劝降信。马本斋虽是有名的孝子,但更是立志为中华的解放战斗到底的共产党员。马母在进行绝食斗争之后,英勇殉国了。

  马母绝食牺牲后,马本斋愤怒挥笔:“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祖国就是我的家,党就是我的母亲,为了他们,我决心献出我的一切!”

  1942年,回民支队转移鲁西北。这个地区已是连续三年大旱不收了,群众吃饭困难。马本斋带头勒紧裤带,从口粮里缩减一部分接济群众,他自己有时一天只吃一小碗黑豆或者吃半斤榨过油的花生饼。

  马本斋1938年率部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表示:“我决心为回族解放奋斗到底,而回族的解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和领导下,才能实现。”1939年,他任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1942年6月,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三分区司令兼回民支队司令。马本斋运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作战机动灵活,在他的率领下,冀中回民支队打遍了冀中平原,并转战于冀鲁豫边区,创造了辉煌的战绩。1941年,冀中军区通报要各部队“向回支看齐”,并奖给他们“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的锦旗,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也颁令嘉奖了马本斋。

  马本斋鞍马劳顿、操劳过度,在他病情急剧恶化,处于昏迷状态时,冀鲁豫军区派一个连的兵力护送他去医院。途中,他醒来看到用一个连送他一个人,心里很不安,坚持只让留下一个班,其余同志赶快归队。马本斋知道自己已时日不多了,但他还坚持写他那本《战斗札记》。1944年2月7日的黎明,马本斋手握钢笔半坐在床上,腿上摊开那本《战斗札记》,悄悄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回民支队。当时他才43岁。

  在追悼大会上,陕甘宁边区“回协”和清真寺敬献挽联悼念马本斋将军:

  以大智大勇,率吾族健儿,驰骋冀中平原,坚强如磐石,矫健若游龙,百战声名寒寇胆;能不屈不挠,为共产党保持最光荣称号,骂贼负高堂,从军有介弟,一门英烈照寰区。

  在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中,马本斋这位土生土长的平原人率领的回民支队被称为“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马本斋的名字并不仅仅是一个革命者的标志,而是整整一代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身为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创建人,他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永远飘扬在为创建共和国而奋斗的先驱者队伍中。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