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历史 -> 高一上学期 -> 第一章 清朝晚期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七节 新思想的萌发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5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从国人对外国称谓的变化,看中国传统观念受到的冲击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夷”字来泛称华夏以外一切外国的人和事。英国人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明白了“夷”字的涵义,并敏感地表示强烈不满。但他们的诘问和抗议在中国人的眼中算不得一回事。鸦片战争后几十年间,民间指称和公文用语中“夷人”、“夷酋”、“夷船”、“夷语”每每可见可闻。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由《天津条约》作了明确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这是洋与夷替代的交接点。这一替代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虽然是被逼迫的结果,但却包合着合理的成份,因为它意味着从华夷秩序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步。



扩展资料

对《资政新篇》的认识
  185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其主要内容分为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几个方面。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对《资政新篇》应认识到:①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②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③迫于形势,《资政新篇》没能实施。《资政新篇》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林则徐轶事

  林则徐一生侍奉过三位皇帝,由26岁中进士起,历经嘉庆、道光和咸丰三朝,直到65岁逝世止,差不多当了40年官。他在两广、湖广、陕甘、云贵都当过总督,是个重臣,以办事认真负责而闻名天下,晚年曾被众大臣公推为求贤的首位候选官,可见声望之重。除了禁烟这段历史外,他的擅长是治水。他在丹徒丹阳修过运河,在荆襄筑过堤,防过水。其惊人之笔是在充军新疆途中正遇上开封段黄河决堤,于是半路被截去主持治水,特许缓迟发配一年之久。到了新疆,伊犁将军立刻请奏皇帝,让林则徐勘办开垦事宜,三年之内开田竞这三万七千多顷。林则徐一生与其说是官运亨通,不如说是充满大起大落。他多次受罚,比如连降四级、五级。然而他的态度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鸦片战争是中西之间的武力较量和竞争。从来是朦胧一团的“泰西”,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是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这种压力目睹身受,终身不能去怀。于是他在广东竭力买炮,买外国船,同时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把在广东投集的材料给了魏源。魏源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林则徐处于风云漩涡的中心,率先“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也是从闭塞风气中走出来的人,他曾经相信过禁止茶叶大黄出口即可以治西人的成见。但是战争的权威性,迫使他重新认识自己的对手。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林则徐观念大变,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两者具有同样的光彩。




扩展资料

新思潮“新”在何处
  “新思潮”之“新”主要表现在:①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开眼看世界”;②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林则徐在广东设译馆翻译书报;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等。他们还从实践上研制战舰、磨盘炮架等。③新思潮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而告中断,但它首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

返回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