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历史 -> 高一上学期 -> 第六章 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5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性

  1.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阶段的社会革命,都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规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出现,也是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立了半殖民地统治,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他们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仍然统治着中国。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尚十分强大的,特别是二七惨案后,我党深刻地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单靠无产阶级的孤军奋战是不行的,革命的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方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
  2.第一次国共合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因为国共两党都有合作的愿望,有反帝反封建的共同基础。第一次国共合作存在着阶级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共同发展的需要。
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是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当时的国共两党,在国家和民族等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共识”之处,都希望和要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并为之奋斗。
  3.共产国际的帮助,也是促成国共合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列宁及其所领导的共产国际大力帮助和促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外部条件”和“第二位的原因”。
  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适应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客观要求,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共产国际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积极帮助的结果。




扩展资料

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相关的促进作用

  必要性:(l)国共合作是时代的需要。20世纪20年代初,国共合作方针确定前,在国际上,欧美列强在一战后又加紧对中国掠夺,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进一步为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在国内,在列强操纵下,军阀割据混战现象愈演愈烈。因此一场反帝反封建、改变现状的大革命,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要想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
  可能性:①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并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联合各革命阶级壮大革命力量的重要性,加上共产国际的理论指导,特别是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和广泛争取同盟军的思想指导,促成中共制订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2年,中共西湖会议讨论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问题。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以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②孙中山真诚希望国共合作。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创立了民国,而后孙中山又不屈不挠地同列强支持的军阀作斗争。因此这个党在中国是有威信的。同时这个党在南方建立了一块革命根据地,并拥有一支几万人的军队。更重要的是孙中山在策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革命不会成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实现了其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③孙中山希望通过合作改组国民党。孙中山经过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接连失败,感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需要通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输人新的血液。
  相关的促进作用: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发出了一系列指示,具体地指导了国共合作的过程。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有着丰富的殖民地工作经验。到中国后,为促成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一是考察了中国革命形势,认定只有国民党才是可联合的革命政党;二是积极同国民党接触,曾亲往桂林同孙中山会晤,建议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共产党实行合作;三是说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接受“党内合作”的方式,直到最终促成国共合作。


  


扩展资料

孙中山和列宁的友谊

  孙中山是中国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两位伟人虽然未曾见过面,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交往。
  列宁一向十分关注中国革命,对孙中山的思想和行动有一定的了解。辛亥革命爆发不久,列宁就发表了《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新生的中国》、《中华民国的巨大胜利》、《中国党派的斗争》等著作,高度评价“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赞扬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指出孙中山正在“正确地寻找复兴中国的道路”。列宁对中国的革命寄予很大希望,认为它具有世界意义,“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的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对于这一切,孙中山当时并不知道。
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屡遭失败,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陷于绝望的境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给孙中山带来新的希望和信心。他真诚地欢迎十月革命,把它看成是人类的伟大希望。孙中山指导下于上海出版的《民国日报》,在十月革命的第四天——1917年11月10日,就以“美克齐美(英国过激党的译音)占领都城”的大号标题,刊载了俄国革命的消息,赞扬十月革命并给予重要评价。此后,孙中山密切注视苏俄的国内外情况,想了很多办法准备和苏俄取得联系。1918年夏季,正当世界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疯狂地诅咒和诬蔑年轻苏俄的时候,孙中山在上海亲自通过美洲华侨向列宁和苏俄政府拍发了贺电,祝贺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苏俄工农政府的成立。电报说:“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国党团结共同斗争。”
同年8月1日,列宁委托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复信孙中山,对孙中山的贺电表示感谢,并向“中国革命领袖”致敬。信中热切地表示:“当各帝国主义政府从东、西、南、北伸出贪婪的魔掌,想一手击破俄国的革命并剥夺俄国工农用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革命而获得的东西的时候,当外国银行家所扶植的北京政府准备同这伙强盗勾结的时候——在这个艰辛的时刻,俄国劳动阶级就向他们的中国兄弟呼吁,号召他们共同进行斗争,因为我们的胜利就是你们的胜利,如果我们遭受毁灭你们也要遭受毁灭。”这封充满革命情谊的复信无疑对在艰苦奋斗中的孙中山是个很大的鼓舞。孙中山对这封复信十分珍视,1919年12月,苏俄来使马特维耶夫·博得雷一行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当他们问到孙中山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态度的时候,孙中山默默地从摇得很整齐的文件中取出一张不大的纸,面部带着一点刚刚能够察觉到的幸福的微笑,把这张纸递给了马特维耶夫·博得雷一行中的一人。这是列宁用法文拍来的电文,电文中,列宁向孙中山表示了自己的敬意,很明显,列宁的几句话使孙中山这位伟大的中国革命家非常感动。他认为,这是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据何香凝回忆,此后,孙中山与列宁屡有函电往来,讨论东方革命问题。此等信件都是由廖仲恺执笔。孙中山当时还想派廖仲恺、朱执信、李章达去苏俄学习,为此,孙中山曾为他们请了俄语老师,在廖仲恺家学习,朱执信和李章达学得很专心,廖仲恺因忙于事务没有学成。
  孙中山和列宁的这些通信。通电的底稿本来保存得很好。据宋庆龄回忆,这些宝贵的底稿在1922年夏季陈炯明放火烧广州观音山孙中山和宋庆龄住所时焚毁,十分可惜。
  除电函往来之外,列宁还多次派代表来中国与孙中山接洽。据说孙中山在上海寓所著书时,列宁曾派一个海军中将来中国致意,同行的还有一位朝鲜籍同志和一位瑞士女同志。这是苏俄革命后第一次派往中国的人。当时陈炯明还没有背叛革命,驻军漳州。孙中山得知消息后立即电告陈炯明,指示他受为招待这几位外宾,廖仲恺、朱执信和陈其尤具体负责接待工作。列宁的使者向廖仲恺等人表达了苏俄愿意帮助中国革命的好意。廖仲恺非常感激列宁和苏俄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关怀;并表示,现在中国革命的势力还没有占领一个海口,一旦占领一个海口,即可请苏俄协助。
  “五四”运动爆发后,列宁更加重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1920年8月任命共产党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民族和殖民地委员会秘书马林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1921年4月马林动身来中国,6月初到达上海。1921年12月,马林在桂林多次与孙中山会见。他建议孙中山:(l)改组国民党,联合农工大众。(2)创办军校,建立革命武装之基础。(3)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孙中山与马林会谈时,多次赞扬苏俄政府所取得的成就,并打电报给在广州的廖仲恺等人,说他“见过马林,心上非常高兴”。通过和马林会见,孙中山进一步增进了对苏俄的了解,他开始看到“法、美共和国皆旧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他决心“造成一个新式的共和国”。他从“向西方学习”,开始转向“以俄为师”。
  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召开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代表应邀出席大会。会议期间,列宁抱病接见了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张国焘。瞿秋白和邓培。列宁十分关心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这个关系中国革命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先后向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和共产党代表张国焘提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否可以合作”。表达了列宁和共产国际对中国国共两党合作的愿望。1922年8月25日,马林又一次在上海与孙中山会见。马林告诉孙中山,共产国际领导已通知中国共产党人参加国民党,并建议孙中山立即改组国民党,孙中山接受了这个建议。9月4日,孙中山召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53人的会议,研究国民党改组问题。孙中山即席解释了“联俄、联共”政策。
  1922年7月底,越飞作为列宁的代表和苏俄政府驻华全权代表从莫斯科来中国。1923年1月23日越飞在上海莫利爱路孙中山寓所首次与孙中山会见,并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会谈。1月26日,在他们会谈的基础上发表了《孙中山与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的公开确立,同时也标志着列宁所提出的“国共合作”的设想正式实施。
  1923年8月,应苏联政府的邀请,孙中山派蒋介石、沈定一、王登云。张太雷组成孙中山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和党务,并洽谈苏联援助问题。9月2日,代表团到达莫斯科,进行长达三个月的考察。但这时列宁病重已经不能视事,因此,代表团没能见到列宁。
  孙中山敬佩列宁,赞誉列宁为“革命中之圣人”,“革命中最好的模范”。他对列宁的病情非常关切,早在1923年秋,孙中山就向鲍罗庭长时间询问了列宁的病情。孙中山“称列宁是中国最好的朋友”,他“不仅以一个革命者,而且以一个医生身份,关心着伊里奇的健康状况”,希望列宁病情好转。
  1924年1月,在召开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从苏俄代表处惊闻1月21日列宁于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逝世的噩耗,他万分悲痛,立即向大会建议致电莫斯科,对列宁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发表了讲话,号召大家学习列宁的革命精神。大会根据孙中山的提议,当即通过三项决议:电唁苏联致哀;休会三天,广州各机关下半旗三日,以志哀悼;广泛宣传列宁的生平及其事业。孙中山在向苏联驻北京代表加拉罕发的唁电中说:列宁的“名字和对他的纪念将永世长存,人们将继续珍视他的那种造成高度的政治家和有创造力的领袖的英雄品质。他的著作也将永存,因为他的著作是建立在一定会掌握和统治未来人类的思想和希望的这样的社会观念上的”。2月24日,中国国民党举行了追悼列宁逝世大会,广州各界人民群众六万人参加。孙中山亲自参加了追悼大会,亲笔写了“国友人师”的挽词,并宣读悼词。悼词是用文言文写成,大意是:“广大的世界,众多的人民,谁是为人民造福的杰出领袖?世界历史上从古至今,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学者,他们都是只有言论和理论,却不能见诸实践;只有列宁才是人民大众的真心领袖,把自己的言论变成了现实,建立了新的国家。列宁给我们指出了共同的道路。我 们早已仰望列宁的提挈了。列宁遭过千艰,我也遭百厄,只希望我和列宁同道前进。敌人对我们的合作是反对的,人民却是高兴的。我们虽然距离万里之远,精神是相通的。列宁虽然长逝了,但是伟大的列宁,将永远在被压迫人民的心里。”从悼词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孙中山对列宁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同时也可以看到孙中山实行列宁所希望的、他自己倡导的“联俄、联共”政策的坚定信心。
  列宁和孙中山的这段友谊在中苏友好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两位伟人友谊的思想基础是什么?1926年1月21日,李大钊在列宁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的演讲中作了回答。他说:“因列宁先生想到中山先生,我们可以比较地看他们。中山先生的人格伟大,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列宁的人格伟大也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他们的革命精神,两人也有相同之点,列宁遇到反动不灰心不失望,中山先生亲自说过二次革命失败亡命东京的时候,手下人人灰心,先生以为革命党人并没有损失,不必灰心,再干好了!这样,列宁精神就是中山精神,就是革命者的精神!”这种共同的伟大人格和革命精神正是两位伟人友谊的思想基础。李大钊号召国共两党同志应以孙中山和列宁的友谊为榜样,紧密地联合起来。

返回


扩展资料

孙中山为什么任用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

  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蒋介石是陈其美的徒弟,因为这层关系,孙中山对蒋寄予厚望。陈其美很早就追随孙中山,深得信任,辛亥革命后,曾任上海都督。1908年,陈其美介绍蒋介石加入同盟会,随后在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中,蒋介石都是陈其美的得力助手。中华革命党成立后,蒋介石成为国内入党第一人。1916年,陈其美遇刺身亡,孙中山开始倚重蒋介石。
  第二,蒋介石接受过正规军校的培养,有较高的军事素养。从1908年到1911年,蒋介石在日本学习了近四年军事,回国后,又参加过杭州光复起义和讨袁斗争。1917年蒋介石提出的北伐作战计划,即深受孙中山的好评。在陈炯明问题上,蒋曾多次向孙中山建议先讨陈再北伐,表现出良好的政治判断力。1922年孙中山广州蒙难时,蒋更是冒着生命危险,秘密登上永丰舰,追随孙中山出谋划策,抗击叛军,使孙中山对他的信任大为增加。
  第三,蒋介石考察过苏联的军事政治情况。从1923年8月16日至12月15日,孙中山组织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代表团团长是蒋介石,他们访问了苏军第144步兵团,考察了苏联的军事管理、政治组织等多方面情况,还达成了苏联给予军事支持和帮助的协议。此行表明孙中山已经把蒋视为未来军校负责人的主要人选了。
  第四,当时,孙中山属下军事人才匮乏。仅就二次革命失败后的情形而言,陈其美、邓铿都懂军事,但均遇刺身亡。朱执信粗通军事,但在讨桂之役中牺牲。许崇智是日本主官学校毕业生,军界前辈,但此人生活腐化,短于谋略,不堪全局性重任。当时的情形,也只有蒋介石适合。因此,筹备黄埔军校时,虽有许多人想谋取校长之职,但孙中山明确表示:“新办的军校,如果不叫介石当校长,宁可不办。”




扩展资料

孙中山解释的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是对外国人争平等的,不许外国人欺负中国人;民权主义是对本国人争平等的,不许有军阀官僚的特别阶级,要全国男女的政治平等地位,都是一律的平等;民生主义是对于贫富争平等的,不许全国男女有大富人和大穷人的分别,要人人都能够做事,人人都有饭吃”

节选自《孙中山选集》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