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历史 -> 高一下学期 ->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6阅读:nyq
字号:|


典型例题

  例1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案:

  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包产到户也可给分)。

  ①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立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③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遵循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例题分析:

  题目要求从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的步骤入手,进而分析每次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最后要求据此总结出制定经济政策时遵循的原则。主要能力测试目标为:第一问:对“生产关系变革”这一概念的理解能力。第2问为概括能力,要求概括出“每一步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第3问是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二者关系的理论运用能力。

  此题很有特点是综合分析题,考查对历史事物的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内容紧扣教材,提问十分明确,要求用叙述方式作答,试题突出考查了考生运用历史科学理论思考、回答问题的能力。紧扣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抓住农业这个热点问题,考查考生是否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观点,是否理解经济发展规律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智力、能力考查层次都比较高。是大跨度、高概括的典型题,表明命题技巧的日益发展。

  例2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A.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答案:A

  例题分析:本题为1999年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为“改革开放”,所考查的能力为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评价。

  易错选为D项。其原因是没有注意“本质含义”的限定语。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认识,“改革”、“革命”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则是改革的具体内容,这绝不是本质的东西。当然,也不排除解答时出现的审题失误。这类关于思维的精确性问题在前面已经进行过分析。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