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三历史 -> 高三下学期 ->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6阅读:nyq
字号:|


典型例题

  例1 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

  A.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往的过程  B.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D.中原先进文化向周边扩展的过程

  答案:C

  例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辨析选择能力。题干的题眼是“实质”,题项摆出类似实质;经辨析可知:A、B、D三项是表现的现象,C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实质,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例2 5世纪中叶的北方民族融合不属于下列哪些形式 ( )

  ①民族迁徙 ②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 ③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答案:C

  例题分析:5世纪中叶,大约是公元433-466年,即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改革前。这时的北方各族之间,包括西晋时期由西部、北部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氏、羌五个少数民族之间以及这五个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大融合之趋势。所谓融合,就是民族差异的消失。这种融合过程,可以是联合反抗统治阶级的阶级斗争,也可以是共同进行生产斗争,还可以是共同生活。当然这种密切接触的前提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汉人地区,否则接触、融合无从谈起。孝文帝的改革确实也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但是,五个少数民族的内迁是西晋以来发生的事,5世纪中叶早已迁徙完毕,而孝文帝的改革发生在5世纪晚期,因而②、③属于5世纪中叶北方民族融合形式,但不符合题目要求,可排除。而①、④不同于5世纪中叶北方民族融合的形式。符合题目要求,所以是正确选项。④迷惑性最大,稍不留意就漏选。

  例3 阅读下列史料:

  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上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①魏主是谁?

  ②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③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④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何在?

答案:

  ①孝文帝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

  ④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例题分析:本题系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材料解析题。本题考察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分析能力,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和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解答知识的能力。本题只要看懂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适当处理即可。

  例4 东汉至西晋初年,我国居民迁移的特点是

  ①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  ②北方黄河流域的农民大批南迁

  ③东南沿海居民迁往南洋各地  ④北方黄河流域人民迁往长城以北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例题分析: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①②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可以确认A项。

  例5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引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答案:A

  例题分析:此题为材料式逆向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阅读和理解材料能力,从材料中分析、归纳和概括历史结论能力的综合运用。B、C、D三项均为正确概括,A项概括错误,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估计。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