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三历史 -> 高三下学期 ->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五节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6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唐朝前期的繁荣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

  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突厥地区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以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

  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利。任命各级官吏,统率边防守军,推行中央政令,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这一带都得以施行。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促进西域和中原以至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唐政府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设施,充分证明了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

  唐朝同历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不同,采取了“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充分表明

  A.唐朝国力强大   B.唐政府支持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权

  C.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政府的目的在于保卫边疆

  本题实际上是判断一种政策实质。唐朝国力强大即使统治政策的一种条件,又是执行政策的结果;唐政府支持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权,这是民族政策的一项内容;只有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这才是“抚九族以仁”的政策所表明的实质,也是评价性的结论。正确答案C

关于突厥和回纥

  教师应使学生掌握以下几点:第一,突厥强大的时间(6世纪中期)和活动地区(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控制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第二,隋朝时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第三,由于东突厥不断南下,威胁唐朝的统治,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部建都督府。第四,唐在西突厥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两都护府是唐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管辖的领土(包括天山南北直到阿姆河和阿尔泰山、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第五,回纥族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原居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中期强大起来,控制东自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广大地区。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回纥,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第六,回纥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大部分西迁甘肃、新疆。第七,回鹘族和唐的经济贸易关系密切。

关于靺鞨、南诏、唐蕃“和同为一家”

  关于靺鞨,教师应讲清三个问题:第一,靺鞨族活动区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和生活(畜牧业和原始农业),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的分布(黑龙江下游两岸,前者在北,后者在南)。第二,黑水靺鞨是今天满族的祖先。唐政府在8世纪前期建立黑水都督府。第三,渤海政权建立的时间(7世纪末),渤海政权政治上接受唐的册封(713年大祚荣被唐玄宗封为渤海郡王),经济上接受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文化上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关于南诏,教师可从三方面讲述:第一,南诏名称的由来,统一六诏的首领(皮罗阁)和时间(唐玄宗时)。第二,南诏是今天白族和彝族的祖先。第三,南诏政治上接受唐的册封(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经济上在内地先进技术影响下迅速发展,文化上崇圣寺千寻塔是个范例。

  关于唐蕃“和同为一家”,教师应重点讲述四个问题:第一,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他们活动的区域(青藏高原)和生活状况(游牧、农耕生活)。第二,松赞干布统一西藏的时间(7世纪前期)、政治中心(逻些)和政权性质(奴隶制)。第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成亲的时间(641年)和深远意义,为发展吐蕃着的经济文化,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作出了重大贡献。第四,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成亲,唐蕃会盟使吐蕃和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关于唐朝的疆域四至,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疆域四至的表格,也可以用示意图表达,以便于记忆。

设计《唐朝时时期边疆各族发展简表》进行小结

高考考情精析

年份

所占分值

权重

考查知识点

1995年

1.5分

1%

《史通》是一部历史学理论著作

1996年

19分

12.67%

1.隋统一全国的原因;

2.唐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特点及历史地位

1997年

3.5分

2.3%

1.唐朝的筒车

2.隋唐的科举制度实行,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士族和庶族之间的矛盾

1998年

4.5分

3%

1.唐太宗加强民族关系的重大举措

2.唐代著名的手工业产品

1999年

15分

10%

1.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及经验教训

2.唐代江南的开发

2000年

2分

1.33%

隋唐时期最盛行马球和足球等体育活动

2001年

12分

8%

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