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三历史 -> 高三下学期 ->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七节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6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僧一行

  “僧一行”俗名张遂,生于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他是唐代著名高僧,唐开国元勋张公瑾的孙子,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

  一行从小就博览群书,对于历象、阴阳五行尤其感兴趣,并已有相当深的造诣。那时京城长安玄都观藏书丰富,观中的主持道长尹崇,精通玄学是当时闻名远近的大学问家,一行就去向尹崇求教,还向尹崇借了汉代杨雄的玄学名著《太玄经》,不几天还书时尹崇很不高兴,就严肃地对他说:“这本书道理深奥,我虽已读了几遍,论时间也有几年,还没有完全弄通弄懂,你还是拿回去再仔细读读吧!”一行十分郑重地回答说:“这本书我的确已经读完了。”然后,取出自己读此书写出的心得体会《大衍玄图》、《义诀》等递交给尹崇,尹崇看后赞叹水已,于是经常向别人介绍一行,赞扬他是博学多识的“神童”,称他为后生顾问。自此,一行博学聪敏的名声就传开了。

  武则天执政时,他的助手梁王武三思图谋不轨,就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面孔,四处结交,收罗人才。他派人向一行传话表示要和一行交朋友,一行本来就厌恶权势,怕惹祸上身,就一走了之。来到了嵩山,在会善寺遇到高僧普寂,一行佩服普寂渊博的学问,对佛学深遽的经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剃度出家,拜普为寂师,取法名一行,没有多久就读了大部佛经典籍,全寺之中无人可同他一起研究学问了。普寂为了造就他,让他四处出寺游学,从此,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名山古寺,到处访求名师,研究佛学经义,学习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数学等,终于成了一名博学之士。可是,他正因为这些,禅宗北宗神秀的渐悟学说,也就不再流传了。因为神秀传法于普寂,普寂传法于一行,一行酷好天文历算,又英年早逝,还未来得及传法。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接连下达求贤诏书,一行屡被推荐征召不行,公元717年唐玄宗特地派他族叔张洽来到一行的隐居地荆州当阳山寺院,强迫他进京。一行一到京城就很快被召见,唐玄宗问他有什么特长,他说只是记忆力好些,唐玄宗当即让太监取宫人名册,一行看一遍后,就将宫里所有的人的姓名、年龄、职责依次背出,唐玄宗大为叹服,并下 御座,恭恭敬敬的连称“圣人”。当即就让一行住在兴庆宫中的光太殿,做了玄宗的顾问。

  唐时,从唐高宗时就采用《麟德历》,到一行时,已用50多年。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根据《麟德历》推算,九月巳日应发生日食,但观测结果确有较大的误差,于是唐玄宗下令改历,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一行,一行继承了我国天文学家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主张要在实测日、月、五星的基础上,编制新历,他说:“今欲创历立之,须知黄道进退,请更令太史测候”。为了使实测能得到精确数据,一行和机械制造专家梁令瓒合作创制了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等大型天文观测仪,仪器为修订历法准备了物资技术条件。一行还主持了一次大规模地大的实测活动,为制订历法做准备工作。这次测量的地点多达十三处,遍布全国,以黄河南北平原地区为中心,北到北伟51度左右的铁勒(今蒙古境内)。南到北纬17度的林邑(今越南境内),遍及今天的常德、裹樊、太原等地。测量的内容,包括当地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正午时分,八尺表杆的日影长度,北极高度,昼夜长短以及见到同一次日食的食分和时刻等。为了测量北极高度,一行还专门设计制作了“覆矩”,这件工具,在这次天文大测量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行还派太史监南宫说基本上按照隋朝刘焯的设计方案,在黄河南北平垣选定四个地点进行实地测量。这四个点是:今天河南的滑县、开封、扶沟、上蔡。通过实测,推翻了过去一直沿用的“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谬论。南宫说还亲自到了阳城用周公测景台进行实测,并把周公测景台换为石圭石表。一行根据他测量的结果,经过精确地计算,得出了“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而北极差一度半,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度”的结果。如果将一行算出的结果换算成现代的表示方法,就是一度为132.03公里。这实际上是世界上一次实测子午线长度的活动,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一再称:“这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

  在完成大规模实地测量工作之后,使用先进的天文仪器仔细观察日月星辰运行情况。取得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并认真研究了前人的学术成果后。于公元725年,一行开始正式制订新的历法——《大衍历》,但因积劳成疾,只完成初稿就死去了。最后完成任务的是张说和陈玄景等。《大衍历》是当时最优秀的历法,于公元729年颁布执行。公元733年,《大衍历》传入日本,在日本又使用了将近一百年。




扩展资料

孙思邈与《千金方》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字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

  孙思邈自幼好读书,勤学苦练,20岁精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唐两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却无心仕途,晚年从事医学著述,是文史医药全面均展、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尤以医学为最。

  孙思邈是因病治医,勤奋成家的。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医德,是大医精诚与高超医术两相结合的医德典范。他在学术界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一直熏陶着代代医家。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了。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 》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

  1.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靠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2.它们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3.对方剂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4.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孙思邈以其《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 。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

  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




扩展资料

关于步辇图

  步辇图 画名。唐阎立本画。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厘米。以贞观十五年(641)吐蕾赞普松赞干布请尚文成公主,使禄东赞觐见太宗为题材。太宗坐步辇,由宫女们扛抬和护从,近侍内臣与禄东赞拱手候立。神态生动,线条清晰,色彩富丽,布局谐调。卷后有北宋章有直之篆书题记,有米芾等人题跋。又有金章宗以及明、清人的收藏印。现藏故宫博物院。(孙迟)

(选自杨志玖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扩展资料

关于“颜筋柳骨”的故事

  在中国民间说起学习书法,往往称道“颜筋柳骨”,当作学书者的楷模。“颜筋柳骨”,是分别指书法家颜真卿(709一785)和柳公权(778—865)的艺术特色。

  先谈“颜筋”。颜真卿的书法,雄强浑厚,韧若筋带,世称“颜体”。俗话说:“书如其人。”欲识颜书,得先知其人品。

  那是天宝末年,叛将安禄山在渔阳敲响了鼙鼓,铁骑南犯,河北郡县望风披靡。唐玄宗闻乱叹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无一忠臣吗?”不久,即闻平原太守首举义师,屡挫贼锋,河北十七郡起而响应,共推其为盟主,聚兵二十万临敌,致使安禄山叛军首尾不能相应,既不敢南向江淮,又不敢急攻潼关。这时,唐玄宗遂又惊喜道:“朕不知平原太守何许人也,竟能若是!”

  这位堪称中流砥柱的平原太守,就是书法家颜真卿,时年四十六岁。

  正是这一年,颜真卿在平原(今山东属县)写下了《东方朔画像赞碑》。碑书笔笔凝重,字字磐石,筋强骨硬,严正峻峭。书法家将其誓死御敌的浩然正气倾注到笔端,化作其艺术的风格了。

  二十八年后,颜真卿已是七十四岁的老人了。他又奉旨去劝谕叛迹已昭然的藩镇李希烈部。这是他的政敌为他设下的陷陕。他明知是险途,但却凛然就道。既至,李希烈养子千人,拔刀横目,汹汹欲试。颜真卿精神矍铄,举止自若,色不少变。叛军未敢贸然动手。

  李希烈欲称帝号,胁迫颜真卿为其宰相。颜真卿守节不从,斥贼为逆,正气浩然。叛将为之失色。李希烈遂拘禁颜真卿,并挖下方丈大坑,传言说:“若不从,即坑之。”颜真卿视死如归,岿然曰:“死生有分,不用罗嗦!”李希烈亦束手无策。

  后来,王师势振,李希烈虑有不测,又命架薪浇油,点起大火,告之曰:“若再不从,立遭火焚。”颜真卿愤然举身投火,又被救止。

  早在这之前,颜真卿度贼势难久,而自身亦难免,遂给朝廷写下遗表,又自己撰就墓志、祭文,并指寝室西壁下说:“此吾葬身之处也!”

  果然,最后叛军情势危急,遂将颜真卿勒死,时年七十六岁。

  颜真卿一生,刚正不阿,忠贞不渝,临死不屈。他为人的品格同其书法的风格一样,浑厚坚韧,正大方严。

  颜体书风没有初唐书风(以欧阳询、虞世南等为代表)的清丽秀媚,却有着盛唐雍容伟壮的风姿。

  人们谈起颜书,多指出它最明显的待色是“蚕头燕尾”、“横轻竖重”。

  何谓“蚕头燕尾”?颜体横、竖笔的起端,下笔时均运用藏锋,而后顿转,故起端形若“蚕头”。它的每一捺笔末端,临终则着力顿挫,再起笔轻轻挑出捺锋,其状若“燕尾”。

  何谓“横轻竖重”?即书写横笔时,用力较轻,笔划也略细,而书写竖笔时,贯注全力,笔划也较重。

  前者给人以力透纸背的感觉,造成了笔力千钧的艺术效果。后者字字都给人以厚度感,具有浮雕美的艺术特色。

  颜书碑帖流传至今的有七十多种,近年还有新的发现。颜体楷书的代表作有《千福寺多宝塔碑》、《东方朔画像赞碑》、《麻姑仙坛记》、《颜帷贞家庙碑》等等。行书名作有《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等。这些都是千余年来学书者争相临摹的范本。

  谈及颜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清人王文治有诗曰:“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间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作者认为,古往今来,其作品犹如大海搏鲸,神力冲天的,只有三家:杜诗、韩文、颜书。

  在中国书法史上,自王羲之创新以来,王体统治书坛达数百年。唐初书法名家辈出,但皆袭晋人笔意,无所建树。至颜真卿出,始创新书体,体现了盛唐的时代风格,唐代方可言有书法。尔后,宋初书家学颜体,犹如唐初争学王体一样。故宋人有“学书当学颜”的诗句。

  次谈“柳骨”。柳公权,字诚悬,是唐代与颜真卿齐名的大书法家。故世人如同称“李杜”、“韩柳”一样,并称其为“颜柳”。

  柳公权书法,初学王羲之,继学颜真卿,并兼采历代书家之长,熔为一炉,自成一体,即“柳体”。柳体间架严谨,风骨挺拔,故有“柳骨”之谓。柳书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柳公权二十九岁才中进士,初做地方小吏,世不知名。四十几岁时,唐穆宗李恒在寺庙中偶然见到柳公权笔迹,甚为赞赏,思慕其人,柳公权方拜为京官,成为皇帝身边的人。柳公权活了八十八岁,历仕七个皇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太子太极、太极少师。

  史载,柳公权的为人品格,颇似其书风,字字严正,笔笔铮骨。

  相传,唐穆宗在位,荒唐放纵,臣下少有敢谏者。有一次,穆宗问书法运笔如何才能恰到好处,柳公权借机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听出了弦外之音,气得脸色都变了。这就是世传的“柳学士笔谏”的佳话。

  唐敬宗李湛,目光短浅,禀性猜疑,无甚作为,却喜颂扬。有次,他在便殿召对六位学士,当谈到西汉文帝崇尚节俭时,就举起袖子说:“朕这件衣服已浆洗过三次了!”学士们纷纷称颂他节俭美德,唯独柳公权一言不发。敬宗遂问他为何不说话,柳公权说:“主宰天下的君主,应该进用贤良,斥退不肖,赏罚分明,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陛下穿件洗过的衣服,同治国安邦的大功大德相比,这只不过是件区区小事啊!”在场的大臣听了都吓得发抖,柳公权犯颜直陈,却毫不畏惧。

  柳公权刚正不阿的品格与其风骨峻峭的书法相表里,均为时人所推崇。公卿王侯们常常以重金聘他书碑。谁家为先人立碑如得不到柳公权的手书,就会被人讥为不孝。外国人来中国贡纳、贸易,也往往另备一份重金,叫做“购柳书”钱。

  柳公权因此家富巨万。他把大宗金银财宝都交给家奴去管,经常被窃去,也不在意。有一次一笥金银酒器又被家奴盗用。柳公权知道了,也只笑笑说:“银杯化羽逸去了。”不予追问。然而,柳公权的笔墨纸砚,图册书籍,都亲自保藏,家人也不得与闻。

(选自郭伯南等:《新编中国史话》(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扩展资料

从古文化角度看赵州桥

  古桥简介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五华里的洨河之上,又名安济桥。赵县古称赵州,故人们称此桥为赵州桥;又因大桥全部为石料砌成,当地乡人俗称之为“大石桥”;北宋哲宗皇帝赵煦北巡时,深为赵州桥的雄奇壮丽所动,于元佑年间(公元1086-1096年)赐赵州桥正名为安济桥,取“利贯金石,强济天下,通济利涉,安全渡过,万民以福”之意。

  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为单孔弧形敞肩坦拱石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6米,跨径37.02米,弧矢(拱顶到两拱脚的连线)高度是7.23米。赵州桥建筑结构奇特,具有高度的科学性。1。赵州桥开敞肩拱型之先河,在主拱的两肩上各建两个小拱,不仅节约了石材,减轻桥身的重量,而且有利于洪水的渲泻,削弱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拱上加拱,从艺术的角度看使大桥玲珑剔透,线条优美,更加美观。2。赵州桥跨度大而弧形平,采用坦拱,使单孔跨径达37.02米而弧矢只有7.23米,桥面坡度仅为6.5%,极大的方便了行人和车辆的通过。如果按照当时习惯采用的半圆拱来建造同跨度的石桥,桥面应比现在高出11.28米。从工程力学方面来说,坦拱桥比半圆拱形桥的建造难度要大得多。3。赵州桥的主拱共28道,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这样每道拱券都自成一体,能独立支撑,日后局部拱券的损坏不至危及全桥,修复也比较容易。赵州桥在历史上曾有两次东西两侧数道拱券坠毁后被修复,如果采用纵联砌券法,恐怕现在大桥已不复存在了。

  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吞齐跨赵”,地处兵家必争之咽喉要路,交通任务十分繁重。大桥自建成之后,就一直作为实用性交通大桥而使用,车马行人摩肩击轱,日夜不息。禁止车辆通行,作为文物观赏才近几十年时间。赵州桥在长达1400年漫长历史时期中,历经车马重轧,战乱之祸,地震水患,风雨侵蚀,至今仍安然雄居于洨河之上,在桥梁建筑史上堪称为一大奇迹。

  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流传已久的民间小调<<小放牛>>里唱道:“赵州石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儿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碾了一道沟……”这首歌谣里连贯了有关古桥的三个神话故事。

  兄妹造桥

  古时鲁班领着妹妹鲁姜路过赵州城南洨河渡口,见河宽水深,风高浪急,仅凭艄公摆渡,来往客商渡河十分艰难。兄妹俩见此情景,就商议在这里建一座大桥以方便行人来往。妹妹鲁姜别出心意,提出一个建议,说城南的大桥由哥哥修建,自己另外在城西冶河上建一座小桥,兄妹俩来个比赛,看谁修得又快又好。当时二人约定日暮星光出齐动工,五更鸡鸣前收工。

  鲁班送走妹妹,就在洨河渡口开始动工建桥。他先用法术从西面的太行山聚来上好的石料,然后雕琢料石,砌起二十八道主拱,再铺桥面,按装两侧栏杆,忙得不矣乐乎!鲁姜在城西修建小桥,不到四更桥的主体工程就告结束,只剩下装饰美化的工作了。鲁姜好胜心强,生怕哥哥超过自己,就偷偷跑去看看哥哥的进度。当她赶到洨河口时,顿时被惊呆了,只见眼前一座雄奇壮丽的巨大石桥犹如一条苍龙横跨两岸,此时哥哥正在雕饰桥中部的栏板。鲁姜虽然心里暗暗为哥哥的手艺叫绝,可是又不甘心认输,灵机一动心想我何不如此这样。鲁姜略微向远处走了走,耍起了恶作剧,她用手捏住鼻子,“咯咯咯……”学起了鸡叫,这一叫不要紧,引得周围的公鸡都叫了起来。

  鲁班刚刚装饰好桥的中部,忽然听到鸡叫,真的以为是天亮了。鲁班为人最讲信用,谨遵约定,立即收工。鲁姜急忙回到小石桥,在栏板上用尽自己的绝技精雕细刻,上面的花草禽兽活灵活现,几可乱真。

  这场兄妹建桥比赛,二人各有千秋,大石桥以工程巨大而领先,小石桥以栏板雕饰而更胜一筹。从此以后,赵州留下了一大一小两座石桥,为人们涉水渡河提供了便利。

  仙人过桥

  鲁班一夜之间修成大石桥,人们奔走相告,到处传颂。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听说后,就倒骑毛驴,亲自到赵州看个究竟。张果老在桥头见到鲁班,问道:“先生,你这桥能禁得住我的毛驴一过吗?”鲁班毫不在意地说:“你看这桥上行人客商,千军万马来往不绝,你这小小毛驴不在话下,先生但过无妨。”张果老暗暗用法术聚来日月星辰装进肩上的搭裢,笑眯眯地倒骑毛驴走上了桥。当毛驴走到三分之一处时,大桥被压得摇摇晃晃,形势危急。鲁班急忙飞身桥下,用大手托住桥身,保住了大桥。鲁班感到怪异,合住左眼用右眼细细观察,才发现骑驴的老头原来是仙人张果老,毛驴虽小,但是却装着日月星辰。此后,桥面石上就留下了仙人的驴蹄印。

  柴王推车

  柴王听到鲁班在赵州修桥的消息后,为国家有这样的贤良能人而高兴。他便推上独轮车,装载三山五岳,由赵匡胤拉车,来赵州桥考查封赏鲁班。小车将至桥巅,因为车沉桥陡,柴王脚下一滑,单膝跪在桥上,把桥面上压了一个膝印和一道车沟。鲁班看见,急忙上前跪拜,柴王说:“你为民修桥有功,我这车上的三山五岳,任你挑选,朕要封你为官。”鲁班拜谢圣意,表示愿作工匠一世,别无所求。柴王大喜,当场书写“鲁班仙师”匾额一块,赐于鲁班。

  赵州桥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载体

  赵州桥不仅是一座实用性交通大桥,而且还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古代雕塑艺术瑰宝。在大桥之上,“玉石栏杆”分列两侧,每侧各设21块栏板和22根望柱。布局是中间每侧设蛟龙栏板5块,蟠龙竹节望柱6根,两侧为斗子禾叶栏板和宝珠竹节望柱。赵州桥的雕饰主要集中在中间部分的栏板和望柱上,龙雕是其精华。中部 每侧有5块蛟龙栏板,6根蟠龙竹节望柱,内外均是龙的形象,每侧有28条龙,两侧共计56条龙,如果再加上主拱券顶部两侧的各一个蚣蝮,总计58条龙,从而形成一个气势恢宏的群龙阵图。上面的蛟龙奇兽或盘或踞,或飞或腾,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既有粗犷豪放的写意,又有精致细密的工笔;布局详略得当,既有局部的变化又有整体的统一,形成苍劲古朴、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

  在大桥所雕的群龙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于桥巅的饕餮。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吃的恶兽,在古书中说法不一,有云“有首无身”者,有云属“龙种异称”者,有云是“龙生九子之一子”者……,总之此兽以“贪吃”、“凶险”为特征。赵州桥上的饕餮占据大桥顶部最中间位置的整块栏板,毛发分披,两耳坚起,两只大眼凶光毕露,欻欻开合,怒视前方。此恶兽形象与两旁飘逸的蛟龙形成巨大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使人望之生畏,不敢久留,不因桥上滞留多人而发生事故,达到“通济利涉”的目的。此乃以恶兽示警,实现劝善目的。

  龙,是传说中一种神奇灵物。据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中”,龙还可兴云作雨,神通广大。在过去不论是封建皇权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对龙的形象倍加推崇。龙不仅是权威和吉祥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赵州桥以龙的形象作为雕塑的主体,寄寓了民众希望大桥永世长存,通济利涉的美好愿望。

  综览赵州桥的雕饰,我们会发现大桥中部较细密,两侧相对简略。有人对此总觉得美中不足,提问赵州桥为什么不把所有的栏杆都精雕细刻,搞得象小石桥一样满是花饰?在赵县有一句俗语:“大石桥看功劳,小石桥看花草”,就是说赵州桥工程浩大,年代久远,举世闻名;小石桥装饰华丽,另有特色。笔者认为,赵州桥的雕饰现状决不是当时造桥者的疏露和省略,而是因时因地独具匠心的有意之作。因大桥地处古交通要道,过往行人纷繁,大桥如不设雕饰,则美中不足,只堪供交通之用,不具备艺术欣赏价值。如加以雕饰,因居大河之上,其下河水汹涌,地势险要,能兴云作雨、威力无比的龙自然就成为首选的形象了,故大桥雕刻以群龙为主。但如果大桥所有的栏板全为龙雕,一则有失单调重复,二则过往行人因留意于欣赏桥上的精美画面,必致行人滞留、拥挤,容易发生事故。故精雕之处不宜太多,多则无益,于是在桥之两侧改之以较为简略的斗子禾叶栏板和宝珠竹节望柱。龙为神圣之物,倍受人们的敬爱,置于中央顶部最为适宜。大桥带有一定的坡度,行人由两端上桥而行,均是上坡路,行走多少有一点艰难,两侧的雕饰如太过醒目,容易使行人分散注意力,故以简略一般化为好。人 行至桥巅,有一小段平坦路,此处登高舒目,乃观赏远近景色之佳处,行人最易在这里集中停留。但赵州桥非寻常悠闲观景之处,桥高水深,车马纷繁,实属不易久留之凶险地。造桥者预见到了这一点,为了实现对行人驱之、逐之的目的,有意在大桥顶部两侧置以气势凶猛的饕餮恶兽,使人顿见此物心中畏惧,不敢久留。从艺术角度来看,行人由观赏姿态优美、祥和的蛟龙图案,到突现阴森狰狞的凶兽,再转之于群龙之中,气氛跌宕起伏,富有情趣,回味无穷。

  赵州桥主拱券顶部两侧,各有一个蚣蝮,颇似龙头,故当地乡人称之为“老龙头”。据载蚣蝮“属龙种异称……,性好水,故多嵌刻在桥涵。”又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子”。蚣蝮性善好水,又称吸水兽,会调节水量,使洨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以此灵异之物镇于桥顶两侧,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会永避水害,长存永安。

  在中国民俗中,喜用器物或谐音来表示寓意,这一作法在赵州桥随处可见。桥两侧的斗子禾叶栏板,选取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农作物禾叶和粮食容器斗子,寓意“五谷丰登”。竹节宝珠望柱,是把佛教“八宝图”中的宝珠和平头竹节集于一体,取其谐音“竹报平安”。元宝为我国古代寓示兴旺发达富裕的东西,又是“八宝”之一,大桥以铁质制成的对底双元宝形扒锔镶嵌在每相邻两块拱石之间,既加固了桥体,又美化了桥身。桥顶仰天石边沿上排有等距离的八瓣莲花帽石,莲花是佛教的八吉祥物之一,寓意吉祥。

  赵州桥的主拱券共为28道,每侧栏板上有28条龙。为什么选用28数,要搞清这一点就要了解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古人用于观测日月星辰运行时作为坐标的28组恒星或星座,由于它们固定环绕于天际四周,很象日月五星的栖宿之所,故此称之为二十八宿。古人还把二十八宿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以想象中的一种动物命名,东方七宿为青龙,西方七宿为白虎,南方七宿为朱雀,北方七宿为玄武。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就是所谓的“四象”。 二十八宿的每一宿都用一种飞禽走兽结合日月五行(合称七曜)而命名,见下表:

东方青龙

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南方朱雀

井土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西方白虎

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北方玄武

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狳

  二十八宿在传统文化中应用极为广泛,择日法中首重当值日中二十八宿所主之吉凶。在万年历中,二十八宿循次值日,一天一移,周而复始,循环无穷。三十六禽推命法也是据此而来。传说,赵州桥是天龙下界变化而成,有诗曰:“青龙谪下化长桥”。二十八道主拱对应于天上的四象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对应于桥每侧栏板上的二十八条蛟龙。一桥之上,尽包含天星、蛟龙,有如此诸多神物护桥,大桥当长存洨河矣!

  赵州桥所蕴含的数理和周易数理存在着对应关系,大桥为独孔圆弧拱,示意混元一体;两个蚣蝮分列两侧,可称两仪;四个小拱和四个饕餮,对应于四象;两侧勾石各六块,为六丁六甲;二十八道主拱对应于二十八宿。

  古桥仙迹,场性荫护

  赵州桥上留下的神话传说中的张果老驴蹄印,柴王的膝印和车沟印,以及鲁班托桥的大手印,被称为“仙迹”,伴随着民间小调<<小放牛>>广泛流传。古桥仙迹已成为赵州一大胜景。

  夫物有所因,因有所为。仙迹石之所以成为“仙迹”,是来源于夸张化的神话传说。在前面讲到的故事中,赵州桥曾走过八仙和两朝的真龙天子——柴王、赵匡胤,可经受日月星辰和三山五岳之重载,其坚固空前绝后矣。神话传说固不可信,但却真实表现了广大人民希望赵州桥长存人间的美好愿望。

  人常说:“万物有灵”,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信息感应。一块石头,是没有生命的死物,但是一但被雕饰为某种形象,就带有了这种形象的特有信息。尤其是当这个形象被相当多的人所关注、认可和崇敬时,其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有能量的信息感应源。赵州桥号称“天下第一桥”,根据神话所留的仙迹,及群龙雕塑,在众多人心理能量的沟通促进下使赵州桥具有着强大的能量辐射场。这样赵州桥就不只是一座普通意义上的桥,而沉淀了一种有关桥的文化。这种场性对于桥的生存延袭是有很大帮助的。

  赵州桥千年不坠,历代老人都说是有助于神灵保佑。明嘉靖赵郡守佐官孙大学在他撰写的<<重修大石桥>>碑文中说大石桥“自隋至今越数千百余年矣,不知水之经历磨砻者何限,而桥之坚密无瑕如初焉,非神机纠结,恐不至此。”明嘉靖赐进士出身的观户部广东清吏司北海楼村的翟汝孝撰写的<<重修大石桥记>>碑文中有神道人修桥的神话,说大石桥是“百世永赖神亦相之”。笔者认为所谓的神助,除了造桥者的匠心独具外,古桥能量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

  桥廊毁灭之谜

  赵州桥东50米处有一座水泥桥,是公园内联络各景点的通道。为了美化公园,1996年投资十万多元在水泥桥上修建了一座仿古歇山顶木质桥廊,廊端各有一亭。十间桥廊共有十一个梁头向西刻着十一个龙头正对赵州桥。这一建筑的确使大桥附近增光不少,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一劳民伤财修筑的工程竟没能坚持多长时间,很快就毁于一旦。

  1997年7月6日,天气晴朗。午后三点许赵州桥西上空顿生白云,倾刻乌云弥漫,狂风骤雨夹杂冰雹铺天盖地袭来,公园内顿时花木毁折,满地残枝败叶,华丽的桥廊翻落桥下。令人奇怪的是,这次暴风雨过程无雷鸣电闪,但却伴有冰雹。根据气象规律,冰雹的形成多伴有强对流活动,必有雷电。另外,这次天气活动危害大范围小,距桥很近的地方比公园内要轻得多,不是现场亲眼目睹的人都不相信公园内受灾是如此的严重。

  从哲学角度而言,任何偶然性事件都体现出某种必然性规律。桥廊斥资十万余元,1996年12月完工,到1997年7月6日被毁,仅半年时间。直接导致桥廊毁坏的暴风雨是一个偶然性触发事件,从地理风水角度分析桥廊短暂存在是有其原因的。桥廊位于桥东只有50米远,在如此近的距离内,桥廊上刻有11个龙头正对大桥。凡屋脊、兽头所向之处,均可形成冲射之势。前已述明,赵州桥由于历史的原因,具有强大的能量辐射场。二者的场性力量相对比,桥廊自然是甘居下风,在赵州桥强大场性作用下,桥廊自然难以持久。进一步说,便桥上的桥廊既使不雕刻正对大桥的龙头,这高起突兀的桥廊在赵州桥近距离冲射下,也难以维持多长时间。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