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三历史 -> 高三下学期 -> 第六章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第四节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7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与政治、地理学科关联的知识点

  1.中国疆域:

  地理:正确识图,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疆域的变化状况,掌握重要朝代疆域的四至;能在地图上正确识别我国现行行政疆域,特别是南海诸岛、钓鱼岛、赤尾屿、葱岭的地理位置。

  政治:了解历代疆域的变迁,要求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各族人民,更加珍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径;在新时期,我国通过平等友好的谈判,与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根据我国政府与英国、葡萄牙政府达成的协议,香港、澳门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南海诸岛、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侵犯。

  2.西部开发:

  地理:了解不同朝代的疆域范围以及对边疆地区如何管辖;了解古代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分布、生产生活状况及地理名称的演变;联系我国现在实行的西部开发,了解西部六省三区一市的概况;西部地区区域辽阔,占全国面积的55%;西部地区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50%以上,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草原面积占全国的55.9%,森林面积占全国的36%;矿产资源中钛、铜、汞、铅、锌储量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蕴藏丰富,水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西部地区旅游的景点:丝绸之路遗迹、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都江堰工程、布达拉宫等。

  政治:我国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实施的重大战略,体现了国家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职能,是资源配置中的重大经济问题;西部开发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西部开发必须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西部开发对扩大内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东西部优势进行互补,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对西部开发的同时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规律与认识能动性的关系;西部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以尊重规律为前提保护好生态环境,按规律办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西部开发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它关系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的巩固;西部开发的实施,体现了国家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西部开发,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3.民族融合:

  地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以及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掌握不同时期少数民族名称及活动区域的演变。

  政治: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古代少数民族的演变及民族间的融合;掌握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表现: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联系有关时事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理解并掌握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坚决反对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十五"期间要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结合西部大开发进行认识: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

  4.民族战争:

  政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古代的民族战争: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相反,民族政权之间为推行民族压迫掠夺而进行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在解决民族矛盾、促进统一、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它和非正义战争同样地要付出很大代价,最终遭受灾难的是各族人民。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这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在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

  关于明朝同蒙古、新疆的关系,需要理解以下三个问题:

  ①明代散居内地的蒙古族与其他民族逐渐融合。元朝灭亡后,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仍然留在中原地区,和汉族人民一起从事劳动生产,甚至相互通婚,结果与其他民族逐渐融合。

  ②明修长城。原因:元亡以后,由于蒙古贵族当时还拥有强大的军力,并经常出兵攻掠,对明朝造成很大的威胁。为此,明成祖时,为防御蒙古贵族的进攻,决定迁都北京,实行“天子戍边”。明中期,国力衰退,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明又修缮长城,加强驻兵。规模:终明一世,不断修筑长城,一直没有停止。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六千多公里,气势雄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注意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区别。评价:明长城当时能起到防御北方少数民族进攻的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③俺答汗与明修好。鞑靼俺答汗主动与明和好,说明他已经体会到对明战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不如与明朝通好,发展贸易关系更为有利。这是蒙古草原在经济上与内地经济有密切的依赖关系的一种反映。明政府适应这种关系,在边境互市,双方交换各自所需的物品。呼和浩特城的修筑和发展,也反映了蒙汉两族贸易关系的发展与经济联系的加强。

  关于“改土归流”,需要理解以下三个问题:

  ①背景: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办法,设土司,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官,可世袭。他们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取得朝廷的批准,这就是土司制度。土司往往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②明朝开始改土归流:明永乐年间,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以后,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设贵州布政使司,朝廷派遣可以随时撤换的流官担任官员,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这种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明朝的改土归流十分有限,西南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

  ③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三藩之乱的平息,不仅使我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而且也为清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采纳大臣鄂尔泰的建议,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关于清朝同新疆的关系,需要理解以下三个问题。

  ①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的斗争。第一,准噶尔势力的发展。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成了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后来,漠西蒙古分为互不统属的四部,四部中以准噶尔部最强。噶尔丹夺得准噶尔部汗位以后,合并了其他两部并控制了南疆维吾尔族地区,成为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第二,清政府的斗争。康熙帝率军于1690年和1696年分别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败噶尔丹。此后,清军继续对噶尔丹的后继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757年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粉碎。第三,对蒙古统治的加强。反对准噶尔分裂势力斗争的胜利,使清朝控制了漠北蒙古,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

  ②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清朝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后,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又发动了叛乱。乾隆帝派兵征讨,维吾尔族人民支持平叛战争,纷纷归附清军。大小和卓兵败被杀。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于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此后,天山南北通称为新疆。

  ③土尔扈特部归国,是一曲民族团结的凯歌。土尔扈特部归国生动地证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血肉相连,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断的。

  关于同西藏地区关系的加强,需要理解以下两个问题:

  ①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在乌斯藏等地设置都司卫所;重用藏人担任都司、卫所等各级官吏,赐给印信,让他们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建立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明朝又赐予当地宗教领袖各种封号,并赐印信,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整个明代,西藏各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明政府与西藏的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隶属关系。

  ②清朝对西藏统治的加强。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三大有力举措是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册封制度:清朝初年,五世达赖来京朝贺,顺治帝隆重接待并正式赐予他“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正式固定下来,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设驻藏大臣: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办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达赖喇嘛:西藏的宗教领袖、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的两大活佛之一。达赖,蒙语意为“大海”;喇嘛,藏语意为“上师”。1580年,土默特蒙古的俺答汗尊称格鲁派领袖锁南嘉措为达赖喇嘛,即达赖三世(前二世为后来追认)。1587年,明朝又封他为“朵儿只唱达赖喇嘛”,并召他进京觐见。这是“达赖喇嘛”称号的起源。1653年,清政府册封达赖五世阿旺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系统在西藏的地位。此后历世达赖喇嘛转世,必经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班禅额尔德尼:西藏的宗教领袖,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的两大活佛之一。班,为梵语“精通五明的学者”;禅,为藏语的“大”;额尔德尼,为满语的“宝”。1645年,和硕特蒙古的固始汗尊称格鲁派领袖罗桑却吉坚赞为班禅,即班禅四世(前三世为后来追认)。此为班禅额尔德尼称号的起源。1713年,清政府册封班禅五世罗桑意希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额尔德尼系统在西藏的政教地位。此后历世班禅额尔德尼转世,必经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

  准噶尔和噶尔丹

  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曾游牧于天山北路,后以伊犁为中心,势力达到天山南路。在清代,准噶尔部上层贵族噶尔丹等,勾结沙俄发动叛乱。清政府曾于1690年至1757年间多次出兵,才将其平定,巩固了祖国的统一。噶尔丹(1644~1697):清朝初年准噶尔部的首领。1671年杀其侄索诺木阿拉布坦,自立为准噶尔汗。他南下侵占回部诸城郭,占领南疆;又勾结沙俄,制造分裂,发动叛乱。1688年出兵打败喀尔喀蒙古诸部。1690年又进犯内蒙古,在赤峰附近的乌兰布通被清军击败。1696年又在土拉及克鲁伦两河上源之间的昭莫多被清军给以歼灭性打击。次年因兵败势孤,众叛亲离,服毒自杀。

  回部与回族:

  回部一词来源于回纥。唐朝时,回纥本信佛教。后来,伊斯兰教盛行于中亚地区,回纥西迁后,逐渐改奉伊斯兰教。元朝起初认为回纥为西方大国,又信奉伊斯兰教,因此称伊斯兰教为回纥教,简称回教。信奉回纥教者即称为回纥,后又讹传为回回。元朝时,一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阿拉伯人与中国汉、蒙、维吾尔等族通婚形成的民族,称为回族,就是由于他们信奉回教,所以称为回族。维吾尔族是回纥的后代,信奉伊斯兰教,所以明清时维吾尔人也称为回回人。清代对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多加回字,如称维吾尔族为“维回”,东乡族为“东乡回”,撒拉族为“撒拉回”。因此,清代称以维吾尔族为首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各部落为回部。称这些民族聚居的天山南路为回疆。

  古代的民族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反对民族压迫掠夺的战争: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迎击匈奴的白登山之战;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的漠北之战;12世纪初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率众抗辽;1129年韩世忠在黄天荡堵截金军的战争;1140年岳飞抗金的堰城大捷;1449年,于谦抵抗瓦剌进攻的北京保卫战。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安全,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反对分裂、平定叛乱的战争:唐朝初年,太宗大败东突厥的战争;1690年、1696年康熙帝两次亲征噶尔丹,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镇压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这些战争平定了叛乱,维护了边境的安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民族争霸、征服战争: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楚汉战争;东汉末年军阀混战;383年淝水之战;唐末藩镇之间混战;五代十国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1125年金灭辽;蒙古政权西征,11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这些战争造成社会动荡或国家分裂,广大人民群众被迫卷入战争,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因此是非正义的、反动的战争。

  抵御外国异族入侵的自卫战争:1561年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台州九捷,俞大猷的抗倭斗争;1685年和1689年两次雅克萨反击战;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些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