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三历史 -> 高三下学期 -> 第六章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第四节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7阅读:nyq
字号:|


复习课方案

 

  重点难点      

  重点:明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难点: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             

  元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统治,为朱元璋推翻元朝提供了条件。朱元璋利用有利时机,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府为都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教师在讲解时,要求学生掌握明建立的时间、都城以及建立者、年号。对照《明朝疆域图》,教师应指导学生识读,培养学生史地综合的意识,为今后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2.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明初明太祖扩大君权,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      

  改革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2)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明太祖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3)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每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府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动军队。逢有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发出调令,都督府长官奉命出征。这样,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制约,军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经过改革,全国的政治、军事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       

  明太祖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他认为:“纲纪法度,为治之本。”他在统治期间,制定了《大明律》。《大明律》条理分明,条文简要,并附有案例。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朱元璋重法思想的史料和教材内容,分析《大明律》的特点:        (1)对直接危害封建统治的行为,量刑严厉而残酷。对谋反、谋大逆等罪,明律规定不分主犯、从犯一律凌迟处死。               

  (2)增加了经济立法。明律严令禁止贩“私盐”“私茶”。对“占田过限”“欺隐田粮”者的惩治是“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       

  (3)以严法整饬吏治。明律对官吏的贪污罪惩治特别严厉,如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枭首示众。

  《大明律》的阶级实质是体现封建君主的意志,目的是极力维护皇帝独裁的专制统治。

  2.设特务机构——厂卫           

  明朝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目的在于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加强君主专制。对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的设置及其职能。1382年,朱元璋把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开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后来,明成祖增设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又设西厂。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宦官被赋予重大的职责,逐渐成为明朝统治的一个毒瘤。明朝利用特务手段,实行恐怖统治,虽然对强化皇权起了一定作用,但它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特务机构的建立,它的危害是什么?

  三、“八股取士”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内容,说明八股取士的含义。明朝沿袭前代科举取士制度,并形成一些新的特点:       

  (1)各级考试专用儒家经典上的文句出题;       

  (2)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许有个人见解;     

  (3)答卷的文体有严格规定,只能写成固定格式的八个部分,即只用八股文,故曰“八股取士”。

  引导学生思考“八股取士”带来了哪些危害:     

  ①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把知识分子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使培养出来的人特别是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②导致文风日下。读书人为了做官,拼命诵读四书五经,追求八股文死板的作文形式;③八股文使科举考试规范化。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形式,考官能够有相对固定的

  评卷参照。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      

  明太祖在1369年定下了“封建诸王之制”,后来他把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军事重地,想让他们“夹辅王室”。这些藩王,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指挥大权,虽起到屏藩王室、翼卫朝廷的作用,但也为后来的藩王作乱,埋伏了危机。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继承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感到诸王“各拥重兵”,对皇权形成很大威胁,决定削藩以根除祸患。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严重威胁了藩王利益,直接导致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对其经过和结果,教师可简要叙述:1399年朱棣正式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号称“靖难之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夺位之战,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燕军攻进南京。同年,朱棣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

  2.营建、迁都北京。       

  (1)北京城的营建。朱棣即位后第二年,下令改北平为北京,不久便开始营建北京城。1406年动工,1420年基本竣工。关于北京城的布局和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和小字,着重指出北京城是我国和世界城市建筑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能。木工蒯祥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2)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将应天府改为南京。关于迁都北京的原因和意义,教师可补充说明:明成祖迁都北京,并不仅仅因为北京是其“龙兴之地”,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蒙古势力,迁都北京,便于指挥调度军队以对付蒙古。迁都北京,对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后小结:明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在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巩固明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然而,明初统治者的这些措施,旨在加强皇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明朝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深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朱元璋建立明朝,完成全国统一

    2.朱元璋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1)中央:废除丞相制度

    (2)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3)军事: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的制定及其特点

    2.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的设立

    3.廷杖制度

    三、八股取士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

    2.营建、迁都北京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