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地理 -> 初一下学期 -> 第二十章 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

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0:59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日界线

   日界线为国际规定的日期变更线。人们早晨起来,常撕一张日历,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对于居住在一定地区的人们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对用飞机、轮船作洲际航行的旅行者,就有点不方便了。例如,当你在从东向西的航行中,因为你是在追赶太阳,所以就感到白天“加长”了;相反,当你从西向东航行时、由于是背离太阳、所以就好像有点白天“短”了的感觉。这样,你就往往会记错日子,把日历翻错。为了避免这种不方便,1884年起人们决定在太平洋中,也即在东经180度经线附近划一条线,规定当各种交通工具自东向西越过此线后,日期增加1天(例如,由7月31日改为8月1日),而由西向东越过此线后。日期减少1天(例如,由8月1日改为7月31日)。这条线就称为“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同时为了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便利,日界线并不严格地指东经180c的经线。而是由北极沿东经180度经线,折向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经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由新西兰东边再沿180度经线直到南极、在一般的世界地图上,也都将此线标出来,以便识别。

  由于日界线的存在,在日界线附近常常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某一年有一艘客轮从西太平洋向东航行。航行途中海上起了大风,船体剧烈摇晃。这时,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的颠簸而临产了。她先生下一个女婴,5分钟后船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她又生下一个女婴。结果,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这种罕见的情况,也只有在日界线两侧才会发生。

  在日界线两侧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的故事,一位名叫吕萨的外国商人,于某年4月10日乘飞机从太平洋的马绍尔岛飞往檀香山。上机前1小时,他去机场附近的花旗银行兑换货币时,遇到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张过期(兑奖日期是4月9日)的中奖彩票,捶胸顿足,非常难过。这时,走来一位身穿笔挺西服的中年人,他“关切”地对老太太说:“请不要伤心,我愿用3000美元买您这张废票(奖金为8000美元),您老同意吗?”老太太一愣,自忖这张废彩票反正已无任何价值,就同意了。这件事令吕萨好不纳闷。

  飞机起飞了,在空中飞行了一段时间,忽然耳边飘来航空小姐甜润的播音:“亲爱的旅客们请注意,现在是4月9日10时4分,我们将于11时抵达美国檀香山机场……”吕萨奇怪,上机时明明是4月10日,现在怎么变成4月9日了!难道时光可以倒流?吕萨正想回头与后排乘客对表,一瞧,咦,这不正是起飞前购买老太太过期中奖彩票的那位中年人吗?吕萨问:“先生,请问,现在怎么变成4月9日了?那你刚才买的废票不是又有效了吗?”“是的,兑换后我可以净赚5000美元。”中年人得意地笑着说。

  后来,那位中年人果然拿着那张中奖彩票在檀香山花旗银行兑换了8000美元的奖金。那张中奖彩票怎么死而复活了呢?原来,本次航班的飞行方向是自西向东,在飞越180°经线附近的日界线时,需更换日期,4月10日变成4月9日,这样过期中奖彩票又可以兑换了。


扩展资料

日界线和日期进退

  日界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它的设置是为了避免日期混乱。日期混乱问题,是在下列两种情形下产生的:

  ——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当年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自西班牙启程向西航行(他的目的地却是东方)。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志上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掉1日。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造成这一混乱的原因是,船舶在向西行进中,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推迟,即每天都在推迟中午的到来。按这种被延长了的昼夜来计算日子,在绕行地球一周后,便要减少1日。反之,若船舶向东航行,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提早,昼夜缩短,环球一周后,日期便会“多”出1日。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每绕行地球一周,日期便差1日。这就造成日期的混乱。

  ——时刻换算中出现日期混乱:时刻换算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日期问题。已知一地的时刻,推算另一地点的时刻,向东推算和向西推算的结果,虽然得到的钟点相同,但日期却相差l日。例如,已知北京时间(东8区)为6时,求当时的华盛顿(西5区)时间?向东推算进11时,华盛顿时间为同日17时;向西推算退13时,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向东推算总比向西推算超前1日。这也引起日期的混乱。

  为了避免在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航行一周中,把日期退回1日;在向西航行一周中,把日期推进一日。为避免在时刻换算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推算时把日期退回1日;或者在向西推算时把日期推进1日。日期进退的界线,就叫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如果仅仅为了解决日期混乱的问题,日界线可以安在任何一条经线上。显而易见,180°经线是它的最佳选择。180°经线纵贯太平洋中部,为了避免它通过岛屿,给当地居民带来日期变更的麻烦,日界线有三处偏离180°经线: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东端向东偏离;在美国阿留申群岛以西向西偏离;在5°S—51°30’S之间向东偏离,使斐济群岛和汤加群岛等全部属于东12区。这是因为,西伯利亚采用俄罗斯的日期,而阿留申群岛采用美国阿拉斯加的日期;斐济和汤加历来采用新西兰的日期。

  日界线的设置,把时区的排列,变无限方向为有限方向,分出了最东时区和最西时区。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成了全球最东的时区,它的时刻最早;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则成了全球最西的时区,它的时刻最迟。

  经日界线划分之后,东12区和西12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二者既属于同一时区(它们有相同的钟点),又是相隔最远的二个时区(一个在极东,一个在极西,它们相隔24个时区,日期相差1日)。东12区比西12区要早1日。因此,船舶和飞机在越过日界线时,要变更日期:自东12区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要退回1日;反之,自西12区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要跳过1日。

  有了日界线,并在过日界线时进行日期进退,环球航行和时刻换算就可以避免日期混乱。在上例中,华盛顿所在的西5区,只能被看作位于北京所在的东8区之西。因此,华盛顿的时刻,只能是迟于北京时间13小时,而不是早于北京时间11小时。但是,推算的方法可以有两种:既可以向西推算,也可以向东推算,只要在越过日界线进行日期进退,其结果完全相同。例如,自北京向西推算,退13时,不经过日界线,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若向东推算,进11时,为同日17时,因向东越过日界线,退1日,华盛顿时间仍为昨日17时。两种推算途径结果相同,避免了日期混乱。


扩展资料

时区和区时

  时区是将地球表面按经线划分的24个区域。当我们在上海看到太阳升起时,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过半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升起。而远在英国伦敦的居民则还在睡梦中,要再过8小时才能见到太阳呢。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采用当地的时间,对于日常生活、交通等会带来许许多多的不便和困难。为了照顾到各地区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将本地的时间换算到别的地方时间上去。

  有关国际会议决定将地球表面按经线从南到北,划成一个个区域,并且规定相邻区域的时间相差1小时。在同一区域内的东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阳升起的时间最多相差不过1小时。当人们跨过一个区域,就将自己的时钟校正 1小时(向西减1小时,向东加1小时),跨过几个区域就加或减几小时。这样使用起来就很方便。现今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由于实用上常常1个国家,或1个省份同时跨着 2个或更多时区,为了照顾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将1个国家或 1个省份划在一起。所以时区并不严格按南北直线来划分, 而是按自然条件来划分。例如,我国幅员宽广,差不多跨5个时区,但实际上在只用东八时区的标准时即北京时间为准。

  区时是一种按全球统一的时区系统计量的时间。 每当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就是中午12点钟。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阳当头照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例如,上海已是中午12点时,莫斯科的居民还要经过5个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当头照;而澳大利亚的悉尼人早已是下午2点钟了。所以如果各地方都使用当地的时间标准,将会给行政管理、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等带来很多不便。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天文学家就商量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将全世界经度每相隔15度划一个区域,这样一共有24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内都采用统一的时间标准,称为“区时’。而相邻区域的区时则相差1个小时。当人们向东 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就将自己的钟表拨快1小时.走过几个区域就拨快几个小时。相反当人们向西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就将自己的钟表拨慢1小时.走过几个区域就拨慢几个小时。在飞机场等交通中心。常将世界各大城市所对应的区时,用图表示出来,以方便旅客。


扩展资料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世界生物多样性——生命的多种多样——具有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等方面价值。

  生物多样性对于进化和保持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和可持续地利用生物多样性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在食品、健康和其他方面的需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的某些活动,生物多样性正在显著减少。重要的是要预测、防止和打击造成减少的原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投资将获得广泛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利益。

  世界需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并且以公平的方式可持续地利用。可持续的利用是指使用的方式和速率不致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减少,这将能保持其满足当代及后代的需求的潜力;合理使用遗传物质,它是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他生物都拥有的遗传功能单元;维护生态系统,它是由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组成的统一体。

  各国有权支配本国的生物资源,但他们也有义务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义务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生物资源。

  加入该公约的国家应当:

  1.清查重要的生物物种,以便保护和可持续地利用,监测可能对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的活动。

  2.制定国家战略或规划,以保护和可持续地利用生物多样性。

  3.将保护和持续性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作为项目和政策制定中的组成部分。

  4.运用新闻媒介和教育课程,帮助人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5.立法保护受威胁的物种,完善保护区制度,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倡在保护区周围区域进行无害于环境的发展。

  6.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拯救濒危物种,帮助当地人民制定并实行救援计划。

  7.设法降低利用生物技术修复生命有机体的风险。

  8.对于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的项目,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及公众参与,避免或尽量减少破坏。

  9.防止引进对生态系统或物种构成威胁的外国物种。

  许多土著人和当地社区成员密切依赖于生物资源,应重视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知识。各国要保护和保存土著人和地方社区的知识,在他们的同意和参与下,更加广泛地应用这些知识,并使他们从中获得收益。

  《公约》规定:

  1.各国应为安全使用其境内的遗传物质提供方便,应允许公平分享研究开发的成果,分享遗传物质的商业性使用或其他用途获得的利益。

  2.发展中国家应有权以平等和优惠的条件使用环境无害技术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的专利应予承认。

  3.发展中国家应有权使用由它们提供资源研制出的技术,并且在生物技术研究中发挥作用。

  4.发展中国家应接受科技援助,以便能建立自己的研究机构和专家队伍,培养自己的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人才。

  5.各国应就安全转让和使用生物技术达成协议。

  6.《公约》缔约国中的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经济资助,帮助它们履行《公约》的条款。启动资金将由联合国三个环境与发展组织掌握。

  《公约》在得到30个国家批准后生效。


扩展资料

世界环境保护日漫谈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摇篮和家园,尽管她资源丰富,物产丰饶,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和自然界正走上相互抵触的道路,臭氧层变薄、空气污染、水资源浪费、农田破坏、滥伐森林、人口增长以及动植物种类的减少,都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珍惜、爱护她,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于是应运而生了诸多的世界环境保护日。

  世界湿地日——2.2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一。它除了向人类提供大量的食物、原料和水资源外,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低污染和提供旅游资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湿地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合理利用并加以保护。联合国大会决定,从 1997年开始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世界林业节——3.21

  森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强、功能最完善的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新鲜空气等多种特殊功能,保护环境稳定,维持生态平衡。森林是生命资源,对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迫切愿望。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林业节”,各国也根据国情确定了各国的“植树节”。

  世界水日——3.22

  第4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从1993年开始,每年3月22日被定为“世界水日”。这是根据第47届联合国大会A/47/193号决议而宣布的。这个决议认为:尽管社会和经济活动非常依赖清洁水的供应,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许多国家正迅速产生缺水状况或由此面临走入束缚经济发展的境地。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管理,有赖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公众认识水平的提高。因此,联合国大会要求各成员国在“世界水日”这一天开展有关水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具体活动。

  世界地球日——4.22

  地球孕育了人类,是人类的家园。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无情地破坏、污染和摧残了她。1970年4月22日,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丹尼斯·海顿发起组织了环境保护活动,美国10000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各大社会团体2000多万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和其他活动,向世人昭示人类生存环境正遭受令人触目惊心的污染和破坏,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资源与环境。这一以保护地球为宗旨的群众性活动,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广泛的参与,于是,此后每年4月22日,便成了“世界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6.5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有113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上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即《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和具有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会上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提出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作为“世界环境日”,人类必须善待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只有如此,地球才会有生机,人类才有健康持续的美好未来。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6.17

  在世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荒漠化成为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地球荒漠化涉及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600万平方千米,并正以每年5万平方千米至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全世界有 1/6的人口受到荒漠化土地的危害。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6月17日为“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9.16

  在地球大气平流层上部,有一层非常稀薄的臭氧层,它能把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99%的紫外线吸收掉,使地球上一切生灵万物免遭紫外线的危害。然而从1979年到1984年在南极和北极相继出现了臭氧空洞,臭氧层的破坏给地球生物带来了严重危害。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通过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这一议定书就终止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以及有关生产和进出口的控制措施制定了详细的规定并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了纪念这一议定书的通过,联合国大会规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世界动物日——10.4

  人类由动物进化而来,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然而愈来愈多的动物却因人类的昌盛而日渐衰微,许多珍稀动物已经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危险,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100多年前,意大刊传教士圣·弗朗西斯在阿西西岛上的森林里和动物们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他倡导在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今天拥有更高精神素质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人类,更应该树立保护动物的观念,保护、拯救珍贵、濒危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扩展资料

世界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一直有增无减。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现在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前苏联、中国、日本等国的上空,臭氧层都开始变薄。在对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实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气排放的ODS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ODS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气层中。在它们陆续升向平流层时,就会与那里的臭氧层发生反应,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过20年,人类才能看到臭氧层恢复的迹象。

  酸雨污染

   现在“酸雨”一词已用来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颗粒物)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人类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欧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区,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也是一大酸雨区。亚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东亚,其中中国南方是酸雨最严重的地区,成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区。由于欧洲地区土壤缓冲酸性物质的能力弱,酸雨使欧洲30%的林区因酸雨的影响而退化。在北欧,由于土壤自然酸度高,水体和土壤酸化都特别严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导致鱼类灭绝。美国国家地表水调查数据显示,酸雨造成了75%的湖泊和大约一半的河流酸化。加拿大政府估计,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东部)对酸雨高度敏感,有14000个湖泊是酸性的。水体酸化会改变水生生态,而土壤酸化会使土壤贫瘠化,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漠化状况的评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9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荒漠化扩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100万公顷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谷物。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水资源危机

   世界上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根据国际经验,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复使用的淡水资源是一个基本指标,低于这个指标的国家可能会遭受阻碍发展和损害健康的长期性水荒。然而,目前世界上约有20个国家已低于这一指标,主要位于西亚和非洲,总人口数已过亿。另一方面,由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固体废物渗漏、大气污染物等引起的水体污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资源量大大减少了。世界银行的报告估计,由于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设施,全世界有10亿多人口无法得到安全的饮用水。

  森林植被破坏

  由于推测的难度,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尚无准确数值。但据推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约为30-60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20%-40%,其中约一半是热带林(包括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另一半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从森林植物的干重测定值来看,热带林是亚寒带针叶林的两倍,所以,热带林占陆地总生物量的很大部分。但在工业化过程中,欧洲、北美等地的温带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所以近三十年来,发达国家对全球的热带林进行了大规模地开发。欧洲国家进入非洲,美国进入中南美洲,日本进入东南亚,大量砍伐热带林,他们进口的热带木材增长了十几倍。森林大面积被毁引起了多种环境后果,主要有: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水土流失,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物多样性锐减

   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1400万种物种,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主要原因是七种人类活动造成的:1、大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2、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3、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4、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5、无控制旅游;6、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7、全球气候变化。这些活动在累加的情况下,会对生物物种的灭绝产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

  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

  据估计,全世界有9.5亿人把鱼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捞的1.01亿吨鱼中,有77.7%来自海洋。当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3以上的海洋鱼类已被最大限度或过度捕捞,特别是有数据资料的25% 的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另有44%的鱼类的捕捞已达到生物极限。而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废物和污染物最终都进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0淤泥和废水、废物带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变,使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坏。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比例约是:城市污水和农业径流排放44%,空气污染33%,船舶12%,倾倒垃圾10%,海上油、气生产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

     全世界已有约一千一百万己知化学物,同时,每年还有约一千种新的化学物进入市场。化学物是当今许多大规模生产所必须的原料,但这些化学物在制造、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常常危害环境和生态。现在,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学废物达3亿到4亿吨,其中对生态危害很大、并在地球上扩散最广的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氯联苯和滴滴涕。这类化学污染物从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中释放,已广泛进入了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由于这类污染物能被海洋中微小的浮游生物吸收并积累,从而将其浓缩上百万倍。海中的鱼吃下这些浮游生物,又能将其浓缩,于是浓度增大到上千万倍。当大型海洋动物吞食了这些鱼之后,会使污染毒素的浓缩系数增加到上亿倍。这是因为污染毒素聚集在动物的脂肪里而很难通过躯体排除体外。通过食物链,这些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强烈的干扰,比如:多氯联苯的作用之一就是损害生殖系统。有人认为多氯联苯是导致波罗的海海豹出生率下降60%至80%的罪魁祸首。这些毒素也引起人健康方面的严重问题。几 年前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母乳里含有高浓度的多氯联苯,而鲸 、海豹等海生动物正是因纽特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当这些动物现在携带了很高的污染毒素时,因纽特人的生活不再安全。按同样的原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很大的干扰和危害,因而成为目前全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扩展资料

地方时与世界时

  按本地经度测定的时刻,统称地方时,包括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和地方平时。地理教科书上所说的地方时,通常是指地方平时。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较东的地方,有较快(时数较大)的地方时。两地之间地方时刻之差,就是它们的经度差(倒过来说,这就是经度测量的基础)。经度每隔15°,地方时刻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刻相差1分。例如,北京和西安的经度,分别是116°19'E和108°55'E,两地的经度差是7°24',时刻相差29分36秒。当北京地方时刻为正午12点时,西安的地方时刻为11时30分24秒。

  每天在太阳当头的时候,人们经常说:现在是中午12点了。这句话对一个确定的地方来说是对的。例如,我们在上海,太阳当头照的时候,是12点。但如果在这同一时刻,对远离上海以西约1700公里的地方,太阳还在偏东方向离开当头 照还差1个小时,也就是说,对该地而言只是11点钟。相反,对上海以东约1700公里的地方,太阳早已偏西了1个小时,它已经是下午1点钟了。 总之,不同地方有它自己的中午,或者说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间。不过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为标准。而不是用各自的地方时间。因为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各地用各地的地方时间那将使得整个国家的工作秩序变得混乱,无法统一安排各项工作。

  须要特别指出的是,地球上的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从理论上说,经度不同的两地是互为东西的,因此,在时刻上也是互为迟早的。已知某一经度的地方时,求知另一经度的地方时,在不考虑日期差异的情况下,向东推算和向西推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例如,已知120°E的地方平时为20时正,求知120°W的地方平时,向东推算要进8时,向西推算则退16时,其结果分别都是4时。但如果既推算钟点,又考虑日期,就得人为地把东西方向看成有限方向,以免发生日期混乱。

  地方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时刻同当地的天象相联系,也符合当地人们的起居和生活习惯。人类曾经长期使用地方时。早期使用的是地方视时,以后,地方平时取代了地方视时。随着近代交通事业发展和地区间联系的日益频繁,地方时各自为政的缺陷就显得日益突出。广大地区间需要有时间上的“共同语言”,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天体运行的观测和推算工作,需要有一种全球通用的时间。这就是世界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格林尼治时间亦称“世界时”,指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标准时间。现在不光是天文学家使用格林尼治时间,就是在新闻报刊上也经常出现这个名词。我们知道各地都有各地的地方时间。如果对国际上某一重大事情,用地方时间来记录,就会感到复杂不便.而且将来日子一长容易搞错。因此,天文学家就提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 记录方法,那就是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时间为标准。

  格林尼治是英国伦敦南郊原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所在地,它又是世界上地理经度的起始点。对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时间记录下来。一旦知道了格林尼治时间,人们就很容易推算出相当的本地时间。例如,某事件发生在格林尼治时间上午8 时,我国在英国东面,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同要早8小时,我们就立刻知道这次事情发生在相当于北京时间16时,也就是北京时间下午4时。

  从1767年开始,它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时间,在最早的天文历书中出现。它首先是为航海定位服务的。世界时本来是格林尼治视时,1834年改为格林尼治平时。

  世界时与地方时之间的换算很简单,因为各地与格林尼治的经度差,即为它们本身的经度。


扩展资料

北京时间

  我国的标准时间。每当正点时刻,从收音机里就会发出“嘟、嘟——”的六响,接着是播音员的声音:“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xx点正”。大家就根据收音机里发出的“嘟、 嘟”声去校正自己的手表或时钟。我们为什么要用北京时间呢?它真的是北京地方的时间吗?其实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地方的时间,而是东经120度地方,也就是距离北京以东约340公里处的地方时间。大家知道,中午12点时,在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短。而当收音机里播出“北京时间12点正”时,在北京地方所看到的物体影子还有点偏西,要再过约16分钟后,才见到最短的物体影子。北京时间是我国行政管理、生产、交通运输等工作的时间计量标准。假如我们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而是各用各的时间,学校就无法上课,工厂就不能正常生产,交通运输也不能有条理的进行,这就使整个社会的工作、生产秩序混乱。但是取哪个时间为标准好呢?因为北京离120度经线很近,而且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所以很自然的以东经120度地方的时间取为我国的标准时间。人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北京时间”。

 

 


扩展资料

地球上的日期

  世界通常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日期:一部分已进入“今天”,另一部分仍滞留在“昨天”。划分昨天和今天的是另一条日期分界线-夜半线,即正在经历24时(或0时)的那条经线。夜半线随地球的自转而向西漂移,它所到之处,即由昨日的午夜进入今天的凌晨。

  如果说日界线是人为的日期分界线,那么,夜半线便是日期的自然增进线。以夜半线为界,世界分为不同日期的东西两部分:夜半线以东,日界线以西是“今天”;夜半线以西,日界线以东是“昨天”。任何时刻前者总比后者超前1日。

  当夜半线降临日界线时,新的一天从这里诞生。如果我们把这一天叫做“今天”,那么随着夜半线的西移,"今天"的地盘不断扩大,“昨天”的范围逐渐缩小。等到夜半线再度与日界线重合的瞬间,“昨天”宣告结束,全世界同属“今天”:日界线西侧(东12区)是今晚24时;日界线东侧(西12区)是今晨0时。就在这同一瞬间,又开始了新的一天......如此往复循环。


扩展资料

日界线

   日界线为国际规定的日期变更线。人们早晨起来,常撕一张日历,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对于居住在一定地区的人们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对用飞机、轮船作洲际航行的旅行者,就有点不方便了。例如,当你在从东向西的航行中,因为你是在追赶太阳,所以就感到白天“加长”了;相反,当你从西向东航行时、由于是背离太阳、所以就好像有点白天“短”了的感觉。这样,你就往往会记错日子,把日历翻错。为了避免这种不方便,1884年起人们决定在太平洋中,也即在东经180度经线附近划一条线,规定当各种交通工具自东向西越过此线后,日期增加1天(例如,由7月31日改为8月1日),而由西向东越过此线后。日期减少1天(例如,由8月1日改为7月31日)。这条线就称为“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同时为了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便利,日界线并不严格地指东经180c的经线。而是由北极沿东经180度经线,折向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经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由新西兰东边再沿180度经线直到南极、在一般的世界地图上,也都将此线标出来,以便识别。

  由于日界线的存在,在日界线附近常常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某一年有一艘客轮从西太平洋向东航行。航行途中海上起了大风,船体剧烈摇晃。这时,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的颠簸而临产了。她先生下一个女婴,5分钟后船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她又生下一个女婴。结果,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这种罕见的情况,也只有在日界线两侧才会发生。

  在日界线两侧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的故事,一位名叫吕萨的外国商人,于某年4月10日乘飞机从太平洋的马绍尔岛飞往檀香山。上机前1小时,他去机场附近的花旗银行兑换货币时,遇到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张过期(兑奖日期是4月9日)的中奖彩票,捶胸顿足,非常难过。这时,走来一位身穿笔挺西服的中年人,他“关切”地对老太太说:“请不要伤心,我愿用3000美元买您这张废票(奖金为8000美元),您老同意吗?”老太太一愣,自忖这张废彩票反正已无任何价值,就同意了。这件事令吕萨好不纳闷。

  飞机起飞了,在空中飞行了一段时间,忽然耳边飘来航空小姐甜润的播音:“亲爱的旅客们请注意,现在是4月9日10时4分,我们将于11时抵达美国檀香山机场……”吕萨奇怪,上机时明明是4月10日,现在怎么变成4月9日了!难道时光可以倒流?吕萨正想回头与后排乘客对表,一瞧,咦,这不正是起飞前购买老太太过期中奖彩票的那位中年人吗?吕萨问:“先生,请问,现在怎么变成4月9日了?那你刚才买的废票不是又有效了吗?”“是的,兑换后我可以净赚5000美元。”中年人得意地笑着说。

  后来,那位中年人果然拿着那张中奖彩票在檀香山花旗银行兑换了8000美元的奖金。那张中奖彩票怎么死而复活了呢?原来,本次航班的飞行方向是自西向东,在飞越180°经线附近的日界线时,需更换日期,4月10日变成4月9日,这样过期中奖彩票又可以兑换了。


扩展资料

日界线和日期进退

  日界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它的设置是为了避免日期混乱。日期混乱问题,是在下列两种情形下产生的:

  ——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当年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自西班牙启程向西航行(他的目的地却是东方)。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志上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掉1日。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造成这一混乱的原因是,船舶在向西行进中,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推迟,即每天都在推迟中午的到来。按这种被延长了的昼夜来计算日子,在绕行地球一周后,便要减少1日。反之,若船舶向东航行,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提早,昼夜缩短,环球一周后,日期便会“多”出1日。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每绕行地球一周,日期便差1日。这就造成日期的混乱。

  ——时刻换算中出现日期混乱:时刻换算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日期问题。已知一地的时刻,推算另一地点的时刻,向东推算和向西推算的结果,虽然得到的钟点相同,但日期却相差l日。例如,已知北京时间(东8区)为6时,求当时的华盛顿(西5区)时间?向东推算进11时,华盛顿时间为同日17时;向西推算退13时,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向东推算总比向西推算超前1日。这也引起日期的混乱。

  为了避免在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航行一周中,把日期退回1日;在向西航行一周中,把日期推进一日。为避免在时刻换算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推算时把日期退回1日;或者在向西推算时把日期推进1日。日期进退的界线,就叫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如果仅仅为了解决日期混乱的问题,日界线可以安在任何一条经线上。显而易见,180°经线是它的最佳选择。180°经线纵贯太平洋中部,为了避免它通过岛屿,给当地居民带来日期变更的麻烦,日界线有三处偏离180°经线: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东端向东偏离;在美国阿留申群岛以西向西偏离;在5°S—51°30’S之间向东偏离,使斐济群岛和汤加群岛等全部属于东12区。这是因为,西伯利亚采用俄罗斯的日期,而阿留申群岛采用美国阿拉斯加的日期;斐济和汤加历来采用新西兰的日期。

  日界线的设置,把时区的排列,变无限方向为有限方向,分出了最东时区和最西时区。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成了全球最东的时区,它的时刻最早;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则成了全球最西的时区,它的时刻最迟。

  经日界线划分之后,东12区和西12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二者既属于同一时区(它们有相同的钟点),又是相隔最远的二个时区(一个在极东,一个在极西,它们相隔24个时区,日期相差1日)。东12区比西12区要早1日。因此,船舶和飞机在越过日界线时,要变更日期:自东12区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要退回1日;反之,自西12区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要跳过1日。

  有了日界线,并在过日界线时进行日期进退,环球航行和时刻换算就可以避免日期混乱。在上例中,华盛顿所在的西5区,只能被看作位于北京所在的东8区之西。因此,华盛顿的时刻,只能是迟于北京时间13小时,而不是早于北京时间11小时。但是,推算的方法可以有两种:既可以向西推算,也可以向东推算,只要在越过日界线进行日期进退,其结果完全相同。例如,自北京向西推算,退13时,不经过日界线,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若向东推算,进11时,为同日17时,因向东越过日界线,退1日,华盛顿时间仍为昨日17时。两种推算途径结果相同,避免了日期混乱。


扩展资料

时区和区时

  时区是将地球表面按经线划分的24个区域。当我们在上海看到太阳升起时,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过半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升起。而远在英国伦敦的居民则还在睡梦中,要再过8小时才能见到太阳呢。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采用当地的时间,对于日常生活、交通等会带来许许多多的不便和困难。为了照顾到各地区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将本地的时间换算到别的地方时间上去。

  有关国际会议决定将地球表面按经线从南到北,划成一个个区域,并且规定相邻区域的时间相差1小时。在同一区域内的东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阳升起的时间最多相差不过1小时。当人们跨过一个区域,就将自己的时钟校正 1小时(向西减1小时,向东加1小时),跨过几个区域就加或减几小时。这样使用起来就很方便。现今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由于实用上常常1个国家,或1个省份同时跨着 2个或更多时区,为了照顾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将1个国家或 1个省份划在一起。所以时区并不严格按南北直线来划分, 而是按自然条件来划分。例如,我国幅员宽广,差不多跨5个时区,但实际上在只用东八时区的标准时即北京时间为准。

  区时是一种按全球统一的时区系统计量的时间。 每当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就是中午12点钟。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阳当头照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例如,上海已是中午12点时,莫斯科的居民还要经过5个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当头照;而澳大利亚的悉尼人早已是下午2点钟了。所以如果各地方都使用当地的时间标准,将会给行政管理、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等带来很多不便。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天文学家就商量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将全世界经度每相隔15度划一个区域,这样一共有24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内都采用统一的时间标准,称为“区时’。而相邻区域的区时则相差1个小时。当人们向东 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就将自己的钟表拨快1小时.走过几个区域就拨快几个小时。相反当人们向西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就将自己的钟表拨慢1小时.走过几个区域就拨慢几个小时。在飞机场等交通中心。常将世界各大城市所对应的区时,用图表示出来,以方便旅客。


扩展资料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世界生物多样性——生命的多种多样——具有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等方面价值。

  生物多样性对于进化和保持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和可持续地利用生物多样性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在食品、健康和其他方面的需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的某些活动,生物多样性正在显著减少。重要的是要预测、防止和打击造成减少的原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投资将获得广泛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利益。

  世界需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并且以公平的方式可持续地利用。可持续的利用是指使用的方式和速率不致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减少,这将能保持其满足当代及后代的需求的潜力;合理使用遗传物质,它是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他生物都拥有的遗传功能单元;维护生态系统,它是由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组成的统一体。

  各国有权支配本国的生物资源,但他们也有义务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义务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生物资源。

  加入该公约的国家应当:

  1.清查重要的生物物种,以便保护和可持续地利用,监测可能对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的活动。

  2.制定国家战略或规划,以保护和可持续地利用生物多样性。

  3.将保护和持续性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作为项目和政策制定中的组成部分。

  4.运用新闻媒介和教育课程,帮助人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5.立法保护受威胁的物种,完善保护区制度,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倡在保护区周围区域进行无害于环境的发展。

  6.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拯救濒危物种,帮助当地人民制定并实行救援计划。

  7.设法降低利用生物技术修复生命有机体的风险。

  8.对于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的项目,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及公众参与,避免或尽量减少破坏。

  9.防止引进对生态系统或物种构成威胁的外国物种。

  许多土著人和当地社区成员密切依赖于生物资源,应重视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知识。各国要保护和保存土著人和地方社区的知识,在他们的同意和参与下,更加广泛地应用这些知识,并使他们从中获得收益。

  《公约》规定:

  1.各国应为安全使用其境内的遗传物质提供方便,应允许公平分享研究开发的成果,分享遗传物质的商业性使用或其他用途获得的利益。

  2.发展中国家应有权以平等和优惠的条件使用环境无害技术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的专利应予承认。

  3.发展中国家应有权使用由它们提供资源研制出的技术,并且在生物技术研究中发挥作用。

  4.发展中国家应接受科技援助,以便能建立自己的研究机构和专家队伍,培养自己的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人才。

  5.各国应就安全转让和使用生物技术达成协议。

  6.《公约》缔约国中的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经济资助,帮助它们履行《公约》的条款。启动资金将由联合国三个环境与发展组织掌握。

  《公约》在得到30个国家批准后生效。


扩展资料

世界环境保护日漫谈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摇篮和家园,尽管她资源丰富,物产丰饶,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和自然界正走上相互抵触的道路,臭氧层变薄、空气污染、水资源浪费、农田破坏、滥伐森林、人口增长以及动植物种类的减少,都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珍惜、爱护她,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于是应运而生了诸多的世界环境保护日。

  世界湿地日——2.2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一。它除了向人类提供大量的食物、原料和水资源外,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低污染和提供旅游资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湿地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合理利用并加以保护。联合国大会决定,从 1997年开始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世界林业节——3.21

  森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强、功能最完善的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新鲜空气等多种特殊功能,保护环境稳定,维持生态平衡。森林是生命资源,对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迫切愿望。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林业节”,各国也根据国情确定了各国的“植树节”。

  世界水日——3.22

  第4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从1993年开始,每年3月22日被定为“世界水日”。这是根据第47届联合国大会A/47/193号决议而宣布的。这个决议认为:尽管社会和经济活动非常依赖清洁水的供应,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许多国家正迅速产生缺水状况或由此面临走入束缚经济发展的境地。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管理,有赖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公众认识水平的提高。因此,联合国大会要求各成员国在“世界水日”这一天开展有关水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具体活动。

  世界地球日——4.22

  地球孕育了人类,是人类的家园。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无情地破坏、污染和摧残了她。1970年4月22日,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丹尼斯·海顿发起组织了环境保护活动,美国10000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各大社会团体2000多万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和其他活动,向世人昭示人类生存环境正遭受令人触目惊心的污染和破坏,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资源与环境。这一以保护地球为宗旨的群众性活动,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广泛的参与,于是,此后每年4月22日,便成了“世界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6.5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有113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上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即《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和具有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会上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提出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作为“世界环境日”,人类必须善待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只有如此,地球才会有生机,人类才有健康持续的美好未来。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6.17

  在世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荒漠化成为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地球荒漠化涉及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600万平方千米,并正以每年5万平方千米至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全世界有 1/6的人口受到荒漠化土地的危害。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6月17日为“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9.16

  在地球大气平流层上部,有一层非常稀薄的臭氧层,它能把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99%的紫外线吸收掉,使地球上一切生灵万物免遭紫外线的危害。然而从1979年到1984年在南极和北极相继出现了臭氧空洞,臭氧层的破坏给地球生物带来了严重危害。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通过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这一议定书就终止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以及有关生产和进出口的控制措施制定了详细的规定并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了纪念这一议定书的通过,联合国大会规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世界动物日——10.4

  人类由动物进化而来,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然而愈来愈多的动物却因人类的昌盛而日渐衰微,许多珍稀动物已经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危险,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100多年前,意大刊传教士圣·弗朗西斯在阿西西岛上的森林里和动物们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他倡导在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今天拥有更高精神素质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人类,更应该树立保护动物的观念,保护、拯救珍贵、濒危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扩展资料

世界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一直有增无减。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现在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前苏联、中国、日本等国的上空,臭氧层都开始变薄。在对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实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气排放的ODS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ODS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气层中。在它们陆续升向平流层时,就会与那里的臭氧层发生反应,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过20年,人类才能看到臭氧层恢复的迹象。

  酸雨污染

   现在“酸雨”一词已用来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颗粒物)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人类广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欧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区,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也是一大酸雨区。亚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东亚,其中中国南方是酸雨最严重的地区,成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区。由于欧洲地区土壤缓冲酸性物质的能力弱,酸雨使欧洲30%的林区因酸雨的影响而退化。在北欧,由于土壤自然酸度高,水体和土壤酸化都特别严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导致鱼类灭绝。美国国家地表水调查数据显示,酸雨造成了75%的湖泊和大约一半的河流酸化。加拿大政府估计,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东部)对酸雨高度敏感,有14000个湖泊是酸性的。水体酸化会改变水生生态,而土壤酸化会使土壤贫瘠化,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漠化状况的评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近36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已影响到全世界1/6的人口(约9亿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荒漠化扩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其中320万公顷是牧场,250万公顷是旱地,12.5万公顷是水浇地,另外还有2100万公顷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长谷物。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遭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水资源危机

   世界上许多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根据国际经验,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复使用的淡水资源是一个基本指标,低于这个指标的国家可能会遭受阻碍发展和损害健康的长期性水荒。然而,目前世界上约有20个国家已低于这一指标,主要位于西亚和非洲,总人口数已过亿。另一方面,由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固体废物渗漏、大气污染物等引起的水体污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资源量大大减少了。世界银行的报告估计,由于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设施,全世界有10亿多人口无法得到安全的饮用水。

  森林植被破坏

  由于推测的难度,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尚无准确数值。但据推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约为30-60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20%-40%,其中约一半是热带林(包括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另一半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从森林植物的干重测定值来看,热带林是亚寒带针叶林的两倍,所以,热带林占陆地总生物量的很大部分。但在工业化过程中,欧洲、北美等地的温带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所以近三十年来,发达国家对全球的热带林进行了大规模地开发。欧洲国家进入非洲,美国进入中南美洲,日本进入东南亚,大量砍伐热带林,他们进口的热带木材增长了十几倍。森林大面积被毁引起了多种环境后果,主要有: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水土流失,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物多样性锐减

   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1400万种物种,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主要原因是七种人类活动造成的:1、大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2、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3、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4、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5、无控制旅游;6、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7、全球气候变化。这些活动在累加的情况下,会对生物物种的灭绝产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

  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

  据估计,全世界有9.5亿人把鱼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捞的1.01亿吨鱼中,有77.7%来自海洋。当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3以上的海洋鱼类已被最大限度或过度捕捞,特别是有数据资料的25% 的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另有44%的鱼类的捕捞已达到生物极限。而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废物和污染物最终都进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将近百亿吨0淤泥和废水、废物带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变,使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坏。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比例约是:城市污水和农业径流排放44%,空气污染33%,船舶12%,倾倒垃圾10%,海上油、气生产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

     全世界已有约一千一百万己知化学物,同时,每年还有约一千种新的化学物进入市场。化学物是当今许多大规模生产所必须的原料,但这些化学物在制造、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常常危害环境和生态。现在,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学废物达3亿到4亿吨,其中对生态危害很大、并在地球上扩散最广的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氯联苯和滴滴涕。这类化学污染物从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中释放,已广泛进入了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由于这类污染物能被海洋中微小的浮游生物吸收并积累,从而将其浓缩上百万倍。海中的鱼吃下这些浮游生物,又能将其浓缩,于是浓度增大到上千万倍。当大型海洋动物吞食了这些鱼之后,会使污染毒素的浓缩系数增加到上亿倍。这是因为污染毒素聚集在动物的脂肪里而很难通过躯体排除体外。通过食物链,这些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强烈的干扰,比如:多氯联苯的作用之一就是损害生殖系统。有人认为多氯联苯是导致波罗的海海豹出生率下降60%至80%的罪魁祸首。这些毒素也引起人健康方面的严重问题。几 年前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母乳里含有高浓度的多氯联苯,而鲸 、海豹等海生动物正是因纽特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当这些动物现在携带了很高的污染毒素时,因纽特人的生活不再安全。按同样的原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很大的干扰和危害,因而成为目前全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扩展资料

地方时与世界时

  按本地经度测定的时刻,统称地方时,包括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和地方平时。地理教科书上所说的地方时,通常是指地方平时。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较东的地方,有较快(时数较大)的地方时。两地之间地方时刻之差,就是它们的经度差(倒过来说,这就是经度测量的基础)。经度每隔15°,地方时刻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刻相差1分。例如,北京和西安的经度,分别是116°19'E和108°55'E,两地的经度差是7°24',时刻相差29分36秒。当北京地方时刻为正午12点时,西安的地方时刻为11时30分24秒。

  每天在太阳当头的时候,人们经常说:现在是中午12点了。这句话对一个确定的地方来说是对的。例如,我们在上海,太阳当头照的时候,是12点。但如果在这同一时刻,对远离上海以西约1700公里的地方,太阳还在偏东方向离开当头 照还差1个小时,也就是说,对该地而言只是11点钟。相反,对上海以东约1700公里的地方,太阳早已偏西了1个小时,它已经是下午1点钟了。 总之,不同地方有它自己的中午,或者说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间。不过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为标准。而不是用各自的地方时间。因为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各地用各地的地方时间那将使得整个国家的工作秩序变得混乱,无法统一安排各项工作。

  须要特别指出的是,地球上的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从理论上说,经度不同的两地是互为东西的,因此,在时刻上也是互为迟早的。已知某一经度的地方时,求知另一经度的地方时,在不考虑日期差异的情况下,向东推算和向西推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例如,已知120°E的地方平时为20时正,求知120°W的地方平时,向东推算要进8时,向西推算则退16时,其结果分别都是4时。但如果既推算钟点,又考虑日期,就得人为地把东西方向看成有限方向,以免发生日期混乱。

  地方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时刻同当地的天象相联系,也符合当地人们的起居和生活习惯。人类曾经长期使用地方时。早期使用的是地方视时,以后,地方平时取代了地方视时。随着近代交通事业发展和地区间联系的日益频繁,地方时各自为政的缺陷就显得日益突出。广大地区间需要有时间上的“共同语言”,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天体运行的观测和推算工作,需要有一种全球通用的时间。这就是世界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格林尼治时间亦称“世界时”,指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标准时间。现在不光是天文学家使用格林尼治时间,就是在新闻报刊上也经常出现这个名词。我们知道各地都有各地的地方时间。如果对国际上某一重大事情,用地方时间来记录,就会感到复杂不便.而且将来日子一长容易搞错。因此,天文学家就提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 记录方法,那就是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时间为标准。

  格林尼治是英国伦敦南郊原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所在地,它又是世界上地理经度的起始点。对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时间记录下来。一旦知道了格林尼治时间,人们就很容易推算出相当的本地时间。例如,某事件发生在格林尼治时间上午8 时,我国在英国东面,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同要早8小时,我们就立刻知道这次事情发生在相当于北京时间16时,也就是北京时间下午4时。

  从1767年开始,它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时间,在最早的天文历书中出现。它首先是为航海定位服务的。世界时本来是格林尼治视时,1834年改为格林尼治平时。

  世界时与地方时之间的换算很简单,因为各地与格林尼治的经度差,即为它们本身的经度。


扩展资料

北京时间

  我国的标准时间。每当正点时刻,从收音机里就会发出“嘟、嘟——”的六响,接着是播音员的声音:“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xx点正”。大家就根据收音机里发出的“嘟、 嘟”声去校正自己的手表或时钟。我们为什么要用北京时间呢?它真的是北京地方的时间吗?其实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地方的时间,而是东经120度地方,也就是距离北京以东约340公里处的地方时间。大家知道,中午12点时,在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短。而当收音机里播出“北京时间12点正”时,在北京地方所看到的物体影子还有点偏西,要再过约16分钟后,才见到最短的物体影子。北京时间是我国行政管理、生产、交通运输等工作的时间计量标准。假如我们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而是各用各的时间,学校就无法上课,工厂就不能正常生产,交通运输也不能有条理的进行,这就使整个社会的工作、生产秩序混乱。但是取哪个时间为标准好呢?因为北京离120度经线很近,而且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所以很自然的以东经120度地方的时间取为我国的标准时间。人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北京时间”。

 

 


扩展资料

地球上的日期

  世界通常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日期:一部分已进入“今天”,另一部分仍滞留在“昨天”。划分昨天和今天的是另一条日期分界线-夜半线,即正在经历24时(或0时)的那条经线。夜半线随地球的自转而向西漂移,它所到之处,即由昨日的午夜进入今天的凌晨。

  如果说日界线是人为的日期分界线,那么,夜半线便是日期的自然增进线。以夜半线为界,世界分为不同日期的东西两部分:夜半线以东,日界线以西是“今天”;夜半线以西,日界线以东是“昨天”。任何时刻前者总比后者超前1日。

  当夜半线降临日界线时,新的一天从这里诞生。如果我们把这一天叫做“今天”,那么随着夜半线的西移,"今天"的地盘不断扩大,“昨天”的范围逐渐缩小。等到夜半线再度与日界线重合的瞬间,“昨天”宣告结束,全世界同属“今天”:日界线西侧(东12区)是今晚24时;日界线东侧(西12区)是今晨0时。就在这同一瞬间,又开始了新的一天......如此往复循环。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