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艺体 -> 音乐 -> 正文

谈音乐修养与文化底蕴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52:42阅读:
字号:|

  谈音乐修养与文化底蕴

  内容摘要:学习音乐的人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发展才能获得一定的音乐修养。音乐修养和文化底蕴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在培养音乐人才上有其重要作用。文章就音乐与做人、音乐与文化修养两方面作了一些阐述。

  关 键 词:音乐修养 文化 底蕴

  “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也指正确的待人处世态度。谈及修养,人们总会想到某一个人在某一领域以及与其相关的行业范围内,所达到的水平或所取得的一定造诣,而非单纯地指所学的专业。而说起“音乐修养”,人们除了会想到此人在演技、创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外,更多的是想到他的文学、语言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对现实一切事物的感悟能力。因为只有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才能谈得上在艺术上的修养。

  那么,音乐作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所表达的是什么内容,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才能够让听众获得美的感受,从而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呢?这都需要作者和表演者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只有在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修养基础上才能创作、演奏出有内涵、有价值的音乐。

  一、音乐与做人

  “做事先做人”,在我国古代就有过这样的言论,“士之致远,先全识而后文艺也。”意思是说做学问的人如果要有远大的作为,首先要知道如何做人,而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艺术。《乐记》中记载:“乐者,德之华也。”意思就是音乐家的情感中都浸透着一定的道德情操。

  “人”字写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翻开历史,伟大的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在教授或传艺的同时,无不教育自己的弟子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纵观古今中外,堪称音乐家的人,尽管时代不同、个性不同,但是有一点几乎是共同的,这就是品格高尚、思想丰富,他们对自己的祖国、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站在古典与浪漫交替时代的巅峰人物——贝多芬,在我国被誉为“无产阶级开路先峰”的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他们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所传达给大众的,不仅仅是他们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技艺,而是为大众所崇敬、为时代所确认的思想境界——强烈的民族意识。

  文化素养虽然不能等同于品格和能力,但它是做人的基础。有人将文化素养比喻为人的行为“贮藏器”,这是因为它可以为人的活动随时提供可供提取和利用的资源,也有人将文化素养比喻为“调节器”。这是因为它可以使人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 学生时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会做人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所建立起来的思想、观念、情感、品德将影响人的一生。在素质教育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要帮助学生找到人生价值的定位。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了什么。”试想,一个没有理想抱负,心中没有祖国、人民,而只有“自我”的人,能够真正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吗?一个思想情操、文化素质低下的人,又如何能用品位高雅的音乐去打动人心、教育和鼓舞他人呢?

  二、音乐与文化修养

  音乐是文化这一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它不可能脱离文化这个整体而独立存在,也不可能不受其他文化的影响而单独沿着自己的轨道运行。事实上,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就像天体间万有引力一般,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我国汉族的《诗经》《山海经》、少数民族的叙事诗歌都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文化产物,它们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至今仍起着重要作用。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是来自其对舜文化和社会的赞叹与推崇。中国古代历史都把音乐看作是人格修养和品质体验,是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外显。俞伯牙、钟子期式的知音、士大夫,都与其人格和文化素养有着内在的联系,也体现了深刻的社会文化印记。

  艺术是与人类情感有关的审美文化,而音乐则是其中以音响符号承载和传达人类真、善、美情感的审美文化。真正杰出的音乐作品可以说都是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粹。例如,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人,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的精神体验,从作品的风格、体裁、形式和内容上看,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思潮的烙印。这些文化的风格虽然不是发源于音乐,但每个时代的音乐作品如同其他艺术形态的作品一样,都充分表现了时代文化的思潮和风格;而音乐在众多的艺术形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舒曼曾经这样写道:“许多有才华的青年人常常忘掉自己的本领,忘掉他们所建筑的只是房屋的上层,而没有奠定屋基。这种抹杀前人功绩的现象相当普遍,每个新的时代都有这种现象,过去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这种只“重视技术”,认为只要“技术高”,胜于其他方面的思想,在器乐和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较为普遍。让我们把目光投入国际性的比赛当中,那些能够入围国际比赛的选手,在技术水平、基本功底上相差甚微;而那些获奖的选手大多是对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作品的风格处理上,以及对作品内在结构及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表现上略胜一筹,这恰恰说明了文化素质的重要性。“音乐是丰富内心生活的人的心灵的声音。”所以,一个文化素养贫乏、艺术意蕴肤浅,对音乐史论一知半解,对音乐文化的意义理解潦草的人,即使有良好的技术功底,比如,熟练的手指、漂亮的嗓音、熟悉的作曲技法,我们也很难设想他能创作或表演出有时代精神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优秀音乐作品,很难与欣赏者产生共鸣。

  总之,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犹如文化这棵大树上盛开的鲜花,是人类传达文化信息的一种特殊符号和载体。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世界各国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所以,我们在高度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培养艺术人才上,应高度重视对人才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以及文化底蕴的培养。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