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各学科,创新语文教学
融合各学科,创新语文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旋律。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仅靠语文教材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已远远不够,而需要各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再通过有创新的教学才能达到培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提倡跨学科教学,与其他课程相融合。那么,怎样把各学科渗透到语文中去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音乐进课堂,遐思飞四方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对于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性情,自然地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爱因斯坦就是在音乐中发展了自己的理想和梦想;罗曼·罗兰也是在音乐的海洋中发展了他的思维,获取了创作的源泉。
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由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作为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就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青睐。如《醉翁亭记》的教学配上一段古典名曲《月儿高》,其中的音乐形象使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景色优美,乐曲所表达的诗情画意深深感染了学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白杨礼赞》的教学中配以《我爱小白杨》烘托白杨树的伟岸挺拔的形象,收到了震撼心灵、引发激情的理想效果;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选用了乐曲《江南春》来创设春天的意境,一首乐曲引发了学生无穷的遥想,遥想中感悟到春天的脚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美术语文本为邻,诗中有画今方信
语文和美术联系天成,单说个中的诗与画,自古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话,语文课借助美术手段,极易做到水乳交融。
1.出示挂画或播放幻灯片。现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课都配有挂图,可不少挂图构图随意,绘制粗糙,使用同时应慎加选择,以免弄巧成拙,有损课文的意境美、人物美。有时还可以选用或制作幻灯片,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用幻灯机播放包括赵州桥、卢沟桥在内的中国石拱桥图片,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给课文画示意图,使课文分析生动形象,学生也可以画一画,装饰课堂笔记本。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画一幅曲意图。
3.制作CAI课件,给课文配动画片。在教学蒲松龄的《狼》时,可利用Authorware创制二维动画短片,并配上背景音乐。在课件的播放中学生轻轻松松就把握了课文的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三、自然融入大语文,知识能力两不误
清华大学教授吴文虎说过: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不够,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少之又少。在教学中对“是什么”讲的多,而“为什么”讲的少,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如引入小实验这一方法,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协同合作的精神。
在教《中国石拱桥》这课时,学生在预习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50多米长的桥,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怎么支撑得起那么长的桥面呢?如不做成拱形可以吗?”为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问题意识”,我指导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画纸和两块小木块,之后让学生把小木块放在两边,再把画纸平铺其上,然后把橡皮放在纸中间,当放到两块时纸便完全陷下去了。第二次,让学生把两木块稍移近固定住,再把画纸弯曲呈拱形,两头分别顶在木块上,然后将两块橡皮放在顶部,纸不会凹陷,放三块橡皮仍不会凹陷。实验后,我让学生根据所提问题组织讨论,并说说从中懂得了什么?学生很快便得出了结论:拱形桥比平面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学生虽不懂其中的力学原理,但已为他们的继续学习设置了悬念,也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作文携手各学科,迎刃而解破难题
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走出“假、大、空”现象,写出有个性、有童趣、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是每个语文教师一直渴望解决的难题。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是一项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己是怎样学习歌曲、舞蹈和当时的心情。在美术课中写一写自己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看到自己的画的感受。物理化学课中自己怎样做实验,发现什么,心情怎样等都是难得的题材。如我班有一位学生以生物课中的题材写了题为《采茶叶》、《蚯蚓》、《养蚕》等作文,写得比较精彩。究其成功的原因是学生能写出童心,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在学科融合中学生能放飞想象、开拓视野、打破作文的框框,现出童心、说出真话,这样才有佳作的出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