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教学灵活生动起来
让文言文教学灵活生动起来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能力要求。但是由于年代不同、观念不同、语言环境不同,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他们即使是死记硬背得滚瓜烂熟也难于理解领悟高度浓缩的文言文语言。因此,文言文一直被学生误解为枯燥无味的“大石头”。而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更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烦和恐惧。因此,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必须大刀阔斧、适宜学情地创新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
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灵活生动起来,使学生走出文言文学习的阴影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从“读”入手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语文课堂应该呼唤朗读的回归。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文言文语言本身的特点,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放胆朗读。
1.自由朗读。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等。扫清阅读障碍之后,鼓励学生三五成群大声朗读,从而形成一个“读书味”浓厚的“读书群”,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够更迅速地领会文章的大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个性朗读。学生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的全部内容都感兴趣,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他们自己喜欢的文段或者句子。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有时还可以就他们所朗读的文段或句子进行提问、点拨,学生必会领悟得更为透彻。
3.利用多媒体使浓缩的文字具有立体感。多媒体具有将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结合为一体的效果。利用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听觉等,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使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感性认识,开阔其审美视野,使之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如教学《三峡》,通过互联网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流动画面及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师通过这些素材不仅可以使学生乐意进入课文,走进古人,而且能带给学生审美愉悦,从而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二、摒弃守旧的教学模式,灵活创新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于有语言隔膜的文言文教学,教师更不应该把学生撇在一边,而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机能。
(一)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学生一个自主的舒展空间。
教授《与朱元思书》时,我让全体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及有关资料各自准备教案,当一次语文老师。学生们立即情绪高涨,研究课文提示、注释、课后练习题,互相交流有关资料,切磋文中重点难词,一时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出现百花竞放的“研讨局面”。我相信,在这样的“研讨”气氛中,学生们已经能基本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也有自己的看法。第二天,在“小老师”的教授下,在同学不断爆发的笑声中,文章脉络果然清晰如线,重点实虚词果然如数家珍。
(二)鼓励质疑,开展讨论,求同存异。
多解性是语文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一篇文章或是一个问题,允许有多种理解、多种认识。“标准答案”只能扼杀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导致语文教学的理性化、刻板化。因此,讨论应是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应该让学生拓开思路自由组织,自由表达,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有同学提出《桃花源记》中为什么村中人和渔人的服装是一样的呢?不是说村中人从秦朝就来此了吗?《三峡》中“猿鸣三声泪沾裳”是谁的衣服湿了?这些问题的提出无不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问题的出现反映了学生在自主学习并思考探究着的思维状态。
(三)因材施教,讲究方法。
语文最忌的是“万人一面,千课一法”的教法。教学如果不分文体、不辨好恶,一味地要求学生按同一模式去学习看似枯燥的文言文,那一定会使学生如坐针毡,越读越烦,久而久之就会自然失去读书的兴趣,更不用说去猎取知识了。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因材施教,讲究方法。如表演课本剧、制作连环画、开展游戏、进行比赛等,学生既巩固了知识,也“玩”得其乐无穷!
总之,文言文是汉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精神的体现。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走出僵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乐于学文言文,学好文言文!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