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摘要:作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如何开展创造性阅读教学,切实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深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语文|创造性阅读\
一、建立人文环境,让学生主动学
阅读教学设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过程。在这个平等的对话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不但要尊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志趣,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努力构建民主、和谐、融洽、互动的对话平台,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阅读提供自由、宽松的人文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新知识的形成和新问题的发展才能在良好的阅读情景中得以实现。另外要让学生主动性学习,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作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这样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如果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师成了课堂的 主宰者,学生成了一只只张口待哺的“填鸭”。“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改使我意识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二、引导探究,开展学生思维
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初中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学实践中,应尽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内容,从丰富多彩的资料中,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的展开。如在教学文言文《三峡》一文时,许多学生对三峡的了解甚少,对三峡风貌并无直接体验,也就无法从文中感受三峡的美景。于是,在教学中借助图片和幻灯,将三峡的地理位置及其景貌一一呈现给学生,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进而发问:“三峡这样的美景在古人的笔下是如何描绘的呢?”这样,就使学生急于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描绘三峡的风景的。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字词有难以理解的地方,于是学生就积极去查找工具书或向老师询问。借助思维的展开,激发了学生对文章的探索。有一种渴求解决问题的迫切感。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解决探索、发现知识的奥秘,要让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和发现,归纳和概括,使自学更加深化。由于学生在自学时,思维较开阔,想的较多,有时易散乱无张,无法进行自我整理,所以急需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要花大力气钻研教材,为学生高效率的自学提供好的条件。如讲授《驿路梨花》一文时,所叙故事涉及人物较多,事件发生时间跨度大,学生容易搞混乱,往往辨析不清文章重点和中心。在引导学生自学时,根据需要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如下:
人物
出现顺序
所做好事
做好事目的
做好事时间
借助表格,学生能一目了然。
三、创设个性化阅读,彰显个性色彩
现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提倡多元解读,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允许学生有个性的解读,才会导致多元解读的可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予以明确的是,阅读的目的,就是建构意义;阅读的过程,就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曾看过一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很受启发。公开课的内容是巴金的《小狗包弟》,课上,教师先以“同学们说说自己对巴金先生的了解”导入,在学生零零散散地回答后,教师着重介绍巴金的几部代表作,并指出《随想录》是“用讲真话的形式构建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接着教师择要介绍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然后要求学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反映文革时代特征的语句,之后,教师又纲挈领领地补充有关文革的一些材料。这一环节用了15分钟。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处理意在填补学生有关文革方面知识的不足,为后面进一步的阅读鉴赏作好准备。这里以教师的“讲”为主是科学的,毕竟文革对当代中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同时,教师也通过背景的介绍,明确课文的鉴赏视角,即社会历史文化,这符合文本的实际。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及前面提供的背景知识,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最能触动自己的文字,加以圈点批注,并列出1~2个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教学设计相当不错:1、教师在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后,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深入,既给学生提供了自己发现的机会,又有时代背景的规约,既开放又有明确的指向,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实效性;2、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圈点批注”,这成功地运用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故事型的阅读上升为审美型、探究型的阅读。
四、引发讨论,在讨论中辨明是非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课文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辨丑恶、明是非、自悟高尚人格的重要。教材中有些内容虽然是人格培育的好材料。但如果仅是一般阅读而不重点解读,便难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也难以有理想的效果。对于这些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时,学生会对教材中一些内容提出新的看法和认识,可通过讨论,明确这些认识的正误。例如学习《邓稼先》一文,有学生提出,邓稼先有病不治,带病工作,积劳成疾,看起来精神可嘉,实际上做法很愚蠢。那么,果真如此吗?这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懂得邓稼先同志不仅是一个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党员,好干部,对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也是一个人格高尚的大写的“人”,对他这种行为的理解必须要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环境出发。一个人在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正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牺牲自我是高尚人格的集中表现,邓稼先同志正是这样的人,要注意的是,这些讨论的展开,教师要引导、点拨为主,要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自悟,还要注意和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绝不可撇开“语文”而大谈“人格”。最佳的境界是水乳交融,潜移默化。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