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空间”研究(一)——拓展教材空间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空间”研究(一)
——拓展教材空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三条最基本的课程理念,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这样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必然要求开拓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一个明显的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应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上述语文教育理念高屋建瓴,具有前瞻性、整体性和战略意义。必修课(必修1至必修5)和选修课(系列1至系列5)的划分和配置,就是根据这样的语文教育理念来考虑的,结构图示如下:(略)
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选修课也有进一步夯实文化基础的功能,但它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按照新课标的设想,选修课程设计成五个系列。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阅读。每个系列又可设计成若干个模块,比如系列1:诗歌与散文,又可细分为中国古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古代散文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外国散文选读、写景散文选读、哲理散文选读、随笔选读、杂文选读……在“选修课程举例”中例举了“唐诗选读”、“中外戏剧选读”、“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传记选读”、“先秦诸子选读”、“《人间词话》选读”、“《歌德谈话录》选读”、“中华文化寻根”、“社区文化专题”等课程,这样,选修课就可以有几十门甚至几百门之多,这就给不同禀性、不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以广阔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和张扬个性,有利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当然,给学校和老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里且举“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为例,看看课标是如何阐述、如何要求的:
专选中外小说与戏剧的单部经典名著,用精读的方法进行鉴赏和专题研讨。中国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代戏剧名著如《窦娥冤》、《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等,中国现代小说如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的作品,现代戏剧名著如田汉、老舍、曹禺的作品;外国小说如塞万提斯、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卡夫卡的作品,戏剧名著如莎士比亚、果戈理、莫里哀的作品。
除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外,新课标还提倡、鼓励开发、利用多种语文教育资源,如校本资源、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等等。学校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必修课、选修课、校内外课程资源……这一切组成了一个十分宏大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这个体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是开放的、可生长的、有弹性的,而不是封闭的、僵死的、一成不变的。除了必修课以外,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任意选修其中的若干个模块。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