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
的几点思考
济阳一中 高一数学组
2006.3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很大的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的观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2004年秋季开始,我省率先开始实施高中新课改,这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这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我们别无选择。《课标》提倡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强调过程与结果的有机整合。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要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课标》特别强调:“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教学中要注意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要注意学生的应用意识”。我们知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成败十分敏感地反映在学生身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合作者。”因而,制约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瓶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水平。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因此,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课改能健康稳步发展,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深思的实际问题。
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数学的课堂教学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一、 注意创设有质量的情境,营造学生积极的思维氛围。
《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饶有兴趣。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重要的环节或方面,教师要设法造成学生的“愤”、“悱”状态,使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但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中心,注重难点而设疑,使之有针对性;所设问题应根据分析的学情,让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于联想,使问题具有启发性。设计问题也要具体,不能空洞无物,使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时也要考虑问题的趣味性和适时性。但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的质量,如果一味追求为创设而创设,那么对于课堂教学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在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意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如果数学脱离了必要的情境,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我们认为,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入新课也是可行的。
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
《课标》中指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行动的参与,既要有教师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相互评价,相互反馈,相互激励,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展有效的合作性学习。其实,学会与人共处,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善于表达和交流是当今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那么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必须加大小组合作的探讨,使学生合作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中应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合作交流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合理指导。各小组组长可代表本组把问题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并把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再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样通过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责任的分工,使合作学习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相互配合、支持,期待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共同活动中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如果能做到这些,合作学习将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思考而掌握教学内容。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思考而言的,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主要是交流合作,如果学生不以充分地独立思考为基础,在合作过程中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那么合作就失去意义。我们知道,合作是一种社会活动,需要正确的引导,其中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合作者之间是否平等,是独立思考还是人云我云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调控。否则也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什么是合适的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呢?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在学生个人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时应用。另外,小组讨论是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教师提出问题,让大家共同讨论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课堂上是否实施合作学习,不是看有无小组讨论,而是应该看学生的学习行动是否具有了合作的因素,包括是否具有合作的意识,掌握合作技能,产生合作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合作的组织形式,选择适合合作的教学任务,否则就会对合作学习产生片面的理解而走向形式化。
三、合理使用探究性教学。
《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留下拓展、延伸的空间和时间,对有关课时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人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就是说,我们所教的数学必须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结构才能被理解、掌握,这意味着作为数学探究性教学必须在课堂中充分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两种过程的认同与体验中建构知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学习形式上讲都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发展和补充,它能使数学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由于探究性课堂主要是讨论,探索和交流,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活跃的气氛,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学生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倾听、理解、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但是要探究什么问题?如何引导?用什么方式?什么时候提问?这些都说明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完成探索过程,鼓励创新,创设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亲身体验了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学会观察、分析、概括、总结,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应遵循下面几个基本原则:一是重点性原则,即所选的课题必须是中学数学中的重点内容,核心知识。二是价值性原则,所选的课题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价值。三是问题化原则。问题是科学思维的起点,探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探究性学习应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四是以学生为主,即所选问题必须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生活实际,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能力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些知识是不宜用“探究式”进行教学中,哪些知识呢?(1)超经验的知识,如无理数、复数的概念、公理化方法等,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不出这样的数’学思想;(2)难以证明的知识。如无理数的幂;为什么使用弧度;线性规划求解等问题;这类问题可以证明,但难度大,只需专家们去证明就可以了。(3)程序性知识。如对数运算、向量运算、三角函数变换,这些知识主要是记忆性程序,而数和式的运算绝大多数也是程序性的,不宜用探究性进行教学。《课标》中指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这时我们用讲授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适当练习”自然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该说的还是要说,该讲的还是要讲的。
新课改不论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这都需要我们第一线的教师不断去领会,去实践,去探索,去感悟。新的模式新的方法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片面地理解,我们过去的做法有缺点也有优点,我们应提高认识,纠正缺点,坚持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精神,对过去不能全部抛弃,因此,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我们不仅需要热情的投入,更需要理性的操作和思考。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