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论文作业改革北师大版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作业改革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现在,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却关注的并不多,本文就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对高中数学作业改革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作业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而作业的改革如果仍是仅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视野,将很难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新课程的作业应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2008年9月,我省开始全面使用新课程,结合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对照数学新课程标准,笔者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做了一些作业改革尝试,就此,谈谈对高中数学作业改革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1. 布置作业要自由民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而且要求所有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一旦有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者是作业做错,随之而来的便是批评或要求订正,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他们在思维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布置作业时,不能集中专制的“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一些有层次、有弹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喜好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比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三类,并分别冠以“最低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的标记。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发现学生有对自己降低要求的趋势时,就适当把一部分高一个层次的题“变作”低一个层次的题;相反,当某个内容比较难学(如立体几何)或某个时段学生情绪比较低落(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这时就可以适当把一部分低一个层次的题“变作”高一个层次的题。这种做法往往还能激发他们“不服输”的精神,基本都能以“较高要求”作为自己的目标。
2.布置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应具有开放性。传统的数学作业一般都是些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即封闭型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另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传统的教师事先确定作业应更多地转向师生共同生发作业。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
比如:我们在学完了分段函数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了解你的父母每月的手机话费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你能否以函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再比如:在每章学完之后,可布置学生就本章的内容写一篇数学小论文。如解答某题的多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应该注意什么等等,完成之后,教师甚至还可以挑出一些来,安排课外活动课,让作者走上讲台,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交流。
3.布置一些需协同合作的作业。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
比如:我们在学习立体几何初步(北师大版《数学》必修1)中的“简单几何体”后,我们举行了简单几何体模型制作大赛:布置学生6人一组合作分工制作圆柱,圆锥,圆台,棱柱,棱锥,棱台各一个,并给制作出来的几何体挂上身份卡:记录几何体的底面边长,半径,高…。通过1周同学们饶有兴趣认真的合作研究,硕果累累,有用五颜六色的卡纸做的,也有用用完的圆珠笔芯做成的框架式的,还有的做了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六十面体等,非常漂亮。他们甚至为了让做出来的几何体更好看,将几何体的底面的宽和几何体的高的比设计成黄金分割比例。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仅对简单的几何体的点线面理解的更加深刻,更是激发了他们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活动结束后,老师们不禁感叹: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定会飞翔。之后我们还惊喜的发现因为有大量的几何体模型,我们讲授三视图等内容时非常形象,学生很容易接受。
4.作业的评改应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传统的批改作业的方式基本上是老师先布置作业下去,学生做作业,第二天交上来老师批改完再发下去。这是一种静态的分离式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得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可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很不错,但一考试成绩很差,因为学生为了老师“批改”只好抄袭作业,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由于时间紧,教师批改作业常用“ ”、“ ”、“ ”等简单符号,学生由这些符号只能知道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而且,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感到无能为力,可见,在作业批改方式上也应该来一次革命。
比如:采用小组批改的形式。作业批改小组以4人为宜,即前后桌组合。作业批改时,教师提出批改要求;由组长主持,先以某一人的作业做“示范作业”,大家逐题研究,集体批改。这一过程是明确正确答案,集体进行反思的过程,批完“示范作业”,然后逐个自批、互查。在进行小组批改时,学生可 “轮流执政”当作业批改小组长,为每一个人,包括差生在内,提供了一个“领导”他人的机会。要强、好胜,希望在群体中表现自己,是学生、包括差生在内的共同心理。快要轮到差生当小组长时,他这时也会对自己的作业特别认真。这时教师要多留心以鼓励与指导,不要挫伤他们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自信心。
这样,由于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呈现在小组全体同学面前,集体的赞扬与鼓励,批评与帮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及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学生在批改过程中既有彼此之间的横向交流,又有与教师之间的纵向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作业批改方式的改革,推动了教学民主,学生在问题面前善于动脑,敢于发表意见,在不同观点面前,善于追根究底,敢于据理力争。 批改作业的过程变成了学习成果分享与交流的过程。
当然,随着以后布置的作业的多样性,将来评改作业也许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可能将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5.作业评价不能只关注知识的对与错,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传统的作业评价往往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及“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 的非对即错式的评价。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应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另外,在评价方式上,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比如:我们在几何模型制作大赛中,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材料上都用卡纸觉得没有新意,他们想到了用一次性筷子或用完的圆珠笔芯改做框架式的,可怎么成型又是个问题…但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困难逐个解决。因此在活动结束后,我在班上肯定了他们的模型,更是对他们的追求创新,不畏困难,有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大肆表扬。
总之,作业将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学生对教学的深化过程(而非强化)。新课程论的作业必将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 我们的探索仅是一个开始,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