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英语 -> 正文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牛津版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5:56阅读:
字号:|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摘要]:纵观多年来的高考英语试题,我们不难看出,阅读理解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自始至终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也就是说,做好阅读理解题目是获得高考高分的关键!

  [关键词]:阅读技巧 解题策略 逻辑推理 猜测判断

  我们都知道在每年的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高考英语中的重中之重,它是每一小题分值最高的题型,同时也是我们帮助学生提高分值空间最大的题型。因此我们应该对学生在阅读训练中的主要困惑、阅读理解总的命题结构和要求、问题类型以及各种题型选项的陷阱、解题思路的关键要研究透彻、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在训练中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时间,做有针对性的练习。

  不少学生平时特别注意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死肯语法概念,也做了大量的习题。但考试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其中的原因在于他们对阅读理解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他们误认为做阅读理解题就是按原文顺序一字一句地,从头到尾,并对每个词、每个句子都应给予同样程度的重视。事实上,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解题所需的信息,而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明确了阅读的主要目的,下一步必须让学生学会分析重要的和非重要的信息。在阅读文章时,不必一字一句地精读,而应当根据所给的阅读短文,学会捕捉分析相关信息并区别对待。从篇章层次来看:如果一篇短文包含多个段落,那么短文的首尾两段常包含重要信息,议论文和说明文尤其如此。因为作者往往会在文章的首段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他想表达的思想意图,在文章的末段,作者常常对他所说明的问题或他所讨论的观点等加以总结或概括。因此,结论性的东西往往会在文章末段出现。同样如果一篇短文只有一段,那么它的首句和尾句一定包含重要信息;从段落层次来看:段落文章的首尾两句往往包含重要信息。因为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通常出现在段首或段尾。作者为了使他的文章条理清楚,一般会将每一段的中心思想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将置于段首或段尾。当然偶尔也会置于段中;从句子层次来看:句子的主谓部分往往包含重要信息。只有抓住句子的主谓部分,也就抓住了句子的主要信息,从而也能自然地理清该句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以及作者的思路;从词的层次来看:实词往往比虚词更为重要,因为实词含有实在意思,而虚词不包含任何实在意思,但虚词中的连词却是例外,它常用来表明词与词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1】

  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具备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知识就能够在阅读理解中获得高分,不需要什么阅读技巧和方法。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和丰富的语法结构知识作为支撑,谈什么技巧或方法都是无益的。但如果在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那么对学生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理解更多地强调对阅读速度、知识面和理解能力的考察,试题变得越来越灵活,形式更加多样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普、新闻、广告甚至图表。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理解是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考验,既考察了学生运用语法、词汇知识生成及理解词句的能力,还要求有包罗万象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此外,正确的阅读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对简单易懂的文章可以先细读全文,再回答问题;对难度适宜的文章可以先略读全文,浏览所有的问题,再回答;对生词多、难度大而题材又不熟悉的文章,可先浏览所有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找答案。可借鉴的方法有:1、略读法:快速阅读,了解大意,找出全文的主题思想;2、查读法:为查找某一特定信息而进行的阅读,速度比略读还要快。找到答案就停止阅读;3、研读法:研读即精读,主要用于学习与研究。

  了解阅读理解的题型及特征

  根据阅读理解的能力测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把阅读理解的练习题分为三大类型题:

  主旨题:即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大多数的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一个句子来表达的,这个句子就叫主题句。演绎性的文章主题句在句首,而归纳性的文章主题句在句尾,主题句在中间时,文中往往有一个转折词引起读者对主题句的注意。将所有段落的主题句归纳起来就可以找出主题思想。

  事实题:在阅读理解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细节或事实题。

  直接事实题:主要特征是要求学生抓住题干文字信息,带着问题读短文,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用跳读方式进行阅读,在文章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间接事实题:需要结合上下文提供的环境和信息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判断。

  词义理解题:要求学生尽可能利用生词所在的前后两句来理解词义。

  根据事实排序题:要求学生采用托头找尾及对比干扰项的做法来选择。

  根据事实辨认图形题:要求学生边读文章边看图,当读到有关部分时,根据描述观察图形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推断题:推断题属于主观性极强的高层次阅读理解题。它是考察学生透过文章表面 的文字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推断的能力。学生不仅要弄懂文章的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文章的潜在含义。做这类题目时,要严格依据作者所陈述的细节、事实以及作者的措辞,找出能够表露作者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利用自己已获得的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2】

  推断题的题型:

  根据词义关系推断具体细节,此类题只要能在文章中找到有关信息和具事实进行简单的推断就可以得出答案;(2)根据文章的描写,推断人物特征,学生应特别注意作者对人物语言、行为和思想活动的描写;(3)根据文章的论述推断作者的态度,作者的态度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在客观描写中,作者的态度常通过陈述事实或提供信息比较明显地表达出来;主观态度一般只能从字里行间推断出来,要特别注意作者在文章中的措辞,尤其是表达感情思想的形容词;(4)根据文章中的描述推断下段内容。这类题在阅读理解中也占相当一部分。它要求学生把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发散性的思维,预测下文可能发展的段落或句子内容。(5)在实际阅读中,我们往往在通读一篇文章时,有时候发现作者并未把写作的真实意图表达出来,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的表层信息文字,再通过上下文语篇的逻辑顺序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等来揣摩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真实含义。这也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相对复杂的思维活动。它是建立在原文基础上的提供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来推断未知,绝不能只是凭空想象,以偏概全,只有吃透文章的表层意思,推理判断才能有前提和基础。

  三、使用有效的阅读技巧

  1、重视文章标题,找准全文主题句,把握文章主旨:阅读文章的标题往往是全文的主题,它能给我们以启发和想象,帮助我们理解全文的内容和走向。主题句往往对全文起到提示、启迪、概括、归纳之作用。做这类题目时,要迅速地剔除文章中的细节事实,作者所使用的论据,找到各段的主题句,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但要注意:概括出来的中心意思一定要能够覆盖全文或整个段落,绝对不可离题太远。

  2、理解文章结构,掌握作者意图:英语文章讲究使用主题段和主题句,段与段之间通常有过渡词语连接,承上启下,使文章行文连贯。有时文章还会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推理上运用较高级的组篇手段。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特定的写作目的,或是向读者传递某个信息,讲授某个道理。而这些信息通常并不是明确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文章之中。依次,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整体内容的基础上,透过隐藏在文章深层的逻辑线索去真正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

  3、多读多背,扩大词汇量,掌握猜测技巧:如利用同义、反义、上义、下义、词的结合、词的搭配等关系;利用照应、替代、省略、定义、举例等情境关系;利用词缀、转化、合成等构词法;利用后置定语或同位语等语法结构。

  4、 运用语法、抓住结构、化整为零,逐个击破长句难句:目前高考趋势之一就是难句增多,句型多变。长句是一些并列句、复合句、或者是有多种形式的定语、状语、插入语复合而成。但再长的句子,只要能抓住结构关键字,即分句、意群的引导词或起始词,找到引导词就能明确主、谓语,从而理清各个层次,用化整为零的反复法各个击破。

  5、 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顺利地输入信息,更谈不上熟练运用英语,一般情况下高考阅读题的速度大约每分钟40—50个单词,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跳读、扫读、略读等方法进行快速阅读,搜索关键词(key words)、中心句(topic sentence),捕捉时空、人物情节,作者所流露出的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分清是主观判断题还是客观信息题。

  总之,我认为做阅读理解类型题时,以文章为中心,沿着“文章-题目-文章”的思路解题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阅读理解的技巧无论有多么合理,都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掌握和完善。我们都知道,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 的事情,而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要培养每天阅读英语的习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把精读与泛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灵活运用所学的技巧多阅读,多琢磨,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会感觉到阅读能力又有了长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全国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研究中心。[M]。英语考试辅导教材。北京:

上一篇: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课堂教学...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