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英语 -> 正文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让语法教学动起来 人教版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5:56阅读:
字号:|

  让语法教学动起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345优质高效课堂模式的深入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大幅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但是在深化优质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语法教学,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不易掌握。如何将语法教学巧妙地融入到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当中,一直是一线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这一束缚英语教学的瓶颈,我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在语法课堂中,学生一直在被动的接受,课堂教学沉闷,学习积极性不高。提高教学效率,关键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法教学动起来,那么如何让语法教学动起来呢?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策略一:巧用顺口溜,有趣又有效。

  对于语法教学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我常常将其利用顺口溜的形式总结出来,学生感到很有意思,同时课堂也活跃起来。在总结的过程中,有时也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集体智慧,编造顺口溜,互相展示,互相交流。

  例1.对于修饰比较级的词有很多,学生不易掌握,同时又是考试的重点。如果死记硬背,效果很差,我尝试着将其归类,变成了顺口溜,简单易学,容易掌握,效果很不错。

  我的做法是:利用意思相关连词成句,编成顺口溜。

  仍然(still)没有(no)任何(any)马骑(much),

  确实(rather)有点(a little,a bit)远(far),

  甚至(even)太多(a lot ,a great deal)路。

  例2.对于状语从句应注意的时态问题,是难点也是易错点,学生不好理解。

  我的做法是:根据押韵规则将语法特点进行总结,编成顺口溜。

  状语从句有特点,不用将来用一般。

  If you will 一出现,不表将来表意愿。

  例3.对于记忆lie的变化,学生很容易混淆。

  我的做法是:利用意思与形式结合起来,融入趣味性,便于记忆。

  规则的说谎,不规则的躺,躺过就下蛋,下蛋不规则。

  即:lie—lied—lied—lying(说谎)

  lie—lay—lain—lying(躺,位于)

  lay—laid—laid—laying(产卵,下蛋)

  策略二:变抽象为具体,将语法与现实情境有效结合。

  有的语法内容看似抽象,但如果将其与现实情境结合起来就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掌握,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语法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例1.在讲授虚拟语气的用法时,学生对于If引导的状语从句,虚拟语气的使用感到困惑,不好掌握。

  我的做法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If I had a lot of money开头,展开想象力,进行造句。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答案丰富多彩,同时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更深的理解了这一语法内容,效果很好。

  例2.在讲授情态动词的用法时,对于can、may、must、need等词所表示的语气,单纯靠知识传授形式单一,不易理解。

  我的做法是:创设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场景,如购物、学习、旅游、用餐等场景,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情态动词,组织一段对话,并进行情景模拟。最后,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等级评定与总结点评。

  策略三:合理利用学习小组,激发学生能动性。

  英语学习知识点较多,较零散,我放手让学生去积累去总结,并进行归纳概括,最后由老师补充总结。

  例1.在归纳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的区别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两组例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分析例句,合作学习,找出差异,并进行交流展示,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理解的更深刻,掌握的更牢固。

  例2.在讲述it的用法时,我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查阅词典,分析例句,总结it的用法,并通过造句来加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一下子活跃起来,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it的用法也就不言自明了。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以上策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全体学生都能热情高涨地参与讨论、回答,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更高,增加了教和学的趣味性、应用性和现实性,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应注意的问题

  1.对顺口溜的使用,要合理有效,要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读起来要朗朗上口,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2.语法教学情境化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单词、短语、句型,并加以指导。

  3.小组合作学习要引入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防止学生走过场,同时要加强检查指导,并及时进行跟踪训练,巩固学习效果。

上一篇: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引申比较...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