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探究教学中应树立六种意识
物理探究教学中应树立六种意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从技术层面上实施课标中的要求,使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和每一个教学行为呢?这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有必要进行深人地研究,为此,笔者就通过电阻定律这节探究性内容的教学,感到要使探究活动落到实处,真正体现课改精神,教师必须树立六种意识。
1 强调观察意识
观察是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最能直接获取探究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内或课外,甚至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观察。笔者在电阻定律教学中先通过投影展示电阻器件让学生观察,再接通几个不同的照明灯(如2 ( X )瓦和巧瓦白炽灯)让学生观察亮暗程度,然后通过投影展示这几个灯的灯丝,让学生观察比较。还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熟悉的电热器件的电阻丝。
平时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观察意识,要带着问题去观察,而且还要讲究观察的方法,观察一定要到位,马马虎虎是不行的,因为远距离观察不容易看清,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因此不仅要近距离观察,有时还要亲自去摸一摸,亲身感受和体验一下,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要尊重事实,就必须认真、细致地去观察。
2 突出猜想意识
学生们的想象是丰富的,在课堂上,有时在演示实验之前,可以让学生去猜想实验结果,同时在黑板上列出学生各种猜想,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变得很浓厚了。
在“电阻定律”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去猜想“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会有哪些?”学生会结合初中电学知识和日常经验提出一系列猜想,如“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粗细有关”, “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温度有关”… … (正常情况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这时可以表扬同学。也提出猜想应该是科学的猜想,而不是乱猜,应该是扎实的基础,加上平时留意观察才能准确地猜想,在中学阶段就应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将来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学生也都会为了证实自己猜想的正确与否,兴致盎然地进一步探究。猜想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乐趣,而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积累和探究欲望。
3 结合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意识
很多物理规律和重大物理研究成果都是经过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才为人们所接受的,让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规律时也了解一下规律得出的经过,体验规律得来不易,也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规律,这是我们探究教学的重心。
在“电阻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电阻串并联知识分析:
( l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是不是有关,如有关,有什么关系?
( 2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粗细是不是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面积成反比这样的结论。这时再提出物理重要的验证手段是实验,结合刚才的猜想,电阻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去探究?”学生会想到用控制变量法,这样再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方案去实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探究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本节内容,更多的应该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4 强化提问意识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我是这样做的:要求学生在每堂课结束后提出一个问题,并写在作业本上,问题最好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观察中,学生会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如在探究电阻与温度关系时,我们得出了金属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引导学生提出其他导电体是不是也这样呢?尽管可能一时找不到答案,也无从探究,但留下的印象却相当深刻。
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学生已经学会带着问题去观察,也变得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一些许多人平时不注意的问题来,如白炽灯使用时间长了容易断,尤其在开灯的瞬间,是因为金属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原因;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日光灯刚开灯时不太亮,而后来会越来越亮?提问促使学生去思考,令他们的思维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
5 加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新课标理念的主旋律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显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方法,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和表扬,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电阻定律公式得出后,在应用和实践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根据定律思考电阻有哪些典型应用?有学生会提出,可以设计可改变亮度的灯,我立即对他的想法表示欣赏,鼓励他将其创意转化成现实。后来,他果真将可改变亮度的灯做了出来。
6 树立不怕“乱”意识
使用新教材后,很多教师最大的感触就是活动多,课堂纪律不好控制。其实,“乱”也是因为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试想一下,如果他们对某件事没有兴趣的话,就会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了。然而正是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乱”。
探究活动需要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和小结。学生们对所观察的事物或现象,难免有兴奋和激动的时候,这是天性。不能因为“乱”就不让学生去探究。其实,这种“乱”非真“乱”。在这种“乱”的假象后面,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对知识进行“内化”,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传统的教学要求学生安安静静地听教师讲课,但恰恰是这样的安静,抹杀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欲望。当然老师也应适当调控,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形成良性的交流氛围。
总之,在物理教学的探究活动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们至少得树立以上六种意识。
相关文章:
|